李佩霞:化作春泥更护花,致力于捐遗伟业的古稀教授(图)

发布时间:2018-04-14 18: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12-31 09:51 | 查看:1443次

Ae1b57e7e-d557-4ab8-a963-17456027c39c.jpg

她是一位身患绝症正与病魔进行艰苦搏斗的坚强的老人,她是一位乐观积极真诚善良的可爱的老人,她是一位志愿把自己的身体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可敬的老人,年近八旬的退休教授李佩霞孱弱的身躯下,有着一颗执着的心。她推动着沧浪区年轻的捐遗事业默默地发展。

受姑父影响,毅然决定捐遗

出生于1934年的李佩霞,原在市血液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是单位里的业务骨干,虽然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由于她的专业技能对血液病患者的救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位坚持挽留她,李佩霞教授退而不休,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她是市捐献遗体委员会的义工,早在2006年就决定捐遗,并填写了《苏州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登记表》。她说:“我的姑父杨汝杰是苏州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也是苏州第一位成功捐遗的人,我早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姑父的行动让我更坚定地走进了捐遗志愿者队伍。”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她深知教学中平均十几名学生才只有一具遗体做实验是非常不够的,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我一辈子从事医学研究,那么,死后,干脆把遗体捐献,如果我的器官能够移植给急需的患者,遗体能够做医学研究,我觉得那就是我的生命在延续了。”

把捐遗志愿者当做家人

李佩霞负责沧浪区捐遗志愿者的联络工作,刘瑞仪老师的志愿者小组里有位胡宗保老师,60多岁,中风过后行动不便。组长刘瑞仪便将自己的轮椅,送给胡老师使用。胡老师有了轮椅,方便多了,可是刘瑞仪没了轮椅却不方便了。李佩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想方设法,多方奔走联系,终于感动了上海某医药公司,赞助到了一部新轮椅,送给刘瑞仪使用,解决了刘老师的不便。

住在越溪护理院的一位志愿者行动不便,需要一辆轮椅,但是经济上有些困难,李老师知道后自己悄悄掏钱买了一辆送给她。

这便是捐遗志愿者中流传的两部轮椅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无闻。志愿者中得到她无私捐助和热情关心的人数不胜数。志愿者们都说:“李老师把捐遗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在做,她把我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李佩霞平时要去单位做些科研工作,空闲时经常上门对志愿者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有一次,她一如既往地带着礼物看望年迈病弱、有困难的志愿者。在忙碌了一天后,突然得知本组蒋苏敏志愿者遭遇车祸导致胸骨骨裂、锁骨骨折,正在九龙医院做手术的消息,她又不顾疲劳,立即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去探望。

当志愿者生命走到终点,在接到志愿执行人的通知后,李佩霞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志愿者家或医院,为捐遗者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敬意。有一次,一位单身老人凌晨2点过世,其侄女立即通知李佩霞,夜里从不外出的她却毅然出门去完成神圣的工作。还有一次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个志愿者突然病危,其唯一的女儿一时乱了手脚,向李佩霞求援。她立即冒着39度的高温天气赶到医院,安抚并帮助志愿者的女儿联系抢救,直到第二天凌晨五点,这位志愿者终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在长达近二十个小时期间,李老师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

近几年来她为16人送行,还协助处理志愿者家庭的内部纠纷,每个志愿者家属都被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身患绝症,依然坚守

由捐遗志愿者积极参与、苏州市红十字会主办的《捐遗工作简讯》是一份弘扬奉献精神,宣传捐遗工作的刊物,是捐遗志愿者与广大医学工作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李佩霞都和刘端仪、印良臣和沈家霞等几位老人一起,坚持将每一期简讯分送到数百位志愿者手中。志愿者们都说,她老人家送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简讯,是红十字会和捐遗工作委员会对我们的关怀,送来的更是她的真诚、善良和执着!

2010年下半年在一次体检时,李佩霞的肺部被检查出患有癌性肿瘤,医生建议她马上接受治疗。考虑到手上还有捐遗简报的编辑和为苏大医学院新生进行捐遗教育讲座等工作,李老师没向单位和市红十字会报告这个情况,也没有及时接受治疗,以至延误了病情。当苏大附一院再三催她住院治疗时,肿瘤已经转移并开始恶化,她才很不情愿放下日常工作,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她还不忘把自己总结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情况不断地告诉其他同志,还时时牵挂着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志愿者,她说:“等我好点了,我会立即上门去看望他们。”旁边的人听了,都转过脸默默地抹眼泪。

李佩霞说:“我珍惜生命,我深深明白挽救一个生命有多么重要。希望更多的人支持医学研究事业,加入捐遗志愿者队伍……逝去的是生命,留下的是对社会的感恩精神。”

来源:江苏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