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昶:为希望坚守33年的乡村残疾人教师(图)

发布时间:2018-05-04 13: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3-29 15:42 | 查看:1120次

  2012年12月26日清晨,寒冷依旧。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才赶到该县青伊湖农场赵集小学下坊教学点。在一间十平米左右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一个极其清瘦的男子——下坊教学点教师张道昶。身高1.75米体重只有100斤的他,由于腿脚不便,站得很吃力,却一边指着黑板一边认真地讲解,下面坐着10多个幼小的孩子,没人交头接耳,没人东张西望,他们只是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仿佛害怕听漏了任何一个字。

  这已经是张道昶任教生涯的第66个学期。今年54岁的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左腿终身残疾。自从20岁高中毕业被聘为青伊湖农场代课教师,33年来,他一直安于下坊这个方圆20公里都没有市场、医院、自来水,只有望不尽的田野、苦涩的盐碱水和20多个学生的乡村小学。

  他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希望。

  33年间,虽然遭遇父亲病故、老伴脑血栓、女儿癌症,自己也累出了一身病,背负了一身债,但他却依然满足,在工作中从未迟过到,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是什么使他的坚守如此“长久”?

  “我什么都可以放得下,就是放不下这里的孩子。”张道昶不假思索地说,沉着而又坚定:“我经常想,家长们把孩子交给了我,就是把他们的一生交给了我,我要为孩子们的一生负责。”

  青伊湖农场下坊教学点,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是距离沭阳县城最偏远的一个村小学。三年前,这里崎岖不平的土路才改造成水泥路;一年前,这里才通上有线电视,至今连自来水都没有。了解内情的教师都不愿待在这里,会想尽好多办法调出去。

  “我想艰苦哪里都一样,世界上没有不艰苦的地方。”张道昶说,反正到哪都是教书,然而当时不知情的他,没有多想就去了。

  来到学校,他才知道这里的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因为他家离学校有30多公里,再加上本身腿脚不便,所以他只能吃住在学校。但学校远离农村小集市,长期没有直达外面的道路,平时买干粮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他每次回家,都要带些干饼和咸菜,一吃就是一个星期。

  “有时我也会买些方便面,以备雨雪天不时之需,兼做改善生活。”张道昶说,这些年来,每年吃方便面余下的纸箱就有40多斤。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长期患有贫血和胃病。

  张道昶指着学校一角的水井说,学校没有自来水,这口井水虽然又涩又咸,却是他们唯一的水源。井挖的并不深,直径不过30厘米,高出地面有50厘米,井口盖着重重的水泥板,取水的时候才把水泥板挪下来。“这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在这念书的孩子都很小。”张道昶解释说。因为井口太小,小水桶放下去无法旋转,张道昶就在水桶底部特意设计了个桶底活塞。

  吃的虽然勉强解决了,但住的不安也是个问题。由于学校地处旷野,蚊子和蛇也成了学校的常客。有一天半夜突然下起雨来,他立即拿起手电筒去为教室边的土围墙排涝,刚走到离教室十几步远,就看见地面上横七竖八地盘踞了十几条蛇。他立即找来工具,好不容易才将蛇群驱散。自己身体不好,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下去,哪天会不会出意外?想到这些他的后脊梁骨直冒凉气。但第二天看到教室里孩子们那些天真可爱的笑脸,原本打起的退堂鼓理由,讲成了孩子们爱听的“夜半斗群蛇”故事。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苦的是上学的路上。”张道昶说。由于路远难行,为了不耽误星期一早上的课,每个周日下午,他都会提前来到学校。在通往学校的这条路上,他曾经跌倒过无数次,尤其雨雪天,车子翻到路旁小沟里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骑着借钱买来的旧马自达,冒着雨雪赶往学校,当时路太差,车子坏在途中,前不靠村后不着店,他只好踮着跛脚,推着近600斤的马自达,一步一滑地挪往学校。顶着雨雪,推着坏车,深一脚浅一脚地陷在泥泞里,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每一步都拼尽全力。他一直认为自己算个坚强的汉子,但那一刻他眼里还是噙满了泪水。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那晚,准确地说是那夜,直到凌晨2点多才到学校的他早已筋疲力尽。

  “我始终觉得做一名教师,不需要有多么高的文化水平,最需要的是有一颗责任心和恒心。”张道昶感慨地说。苦惯了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为做好一名教师,张道昶下定决心要努力工作,把学校的工作当成自家的事。

  因为身有残疾,要想干得比别人好,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张道昶所教的年级有高有低,所带的学科有数学,也有语文。本着教一科爱一科,带一班爱一班的初衷,他认真地钻研教材,为了求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他翻阅了多本古诗集,没有资料,就跑到附近灌云县穆圩小学去借。为了一道数学题,他反复阅读教案举例,他举一反三,细心琢磨,将同一类型题摘抄编辑了三四页纸。为了转变后进生,他把他们的失误记在错题集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成绩。

  在33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所任教学科的成绩一直排在前列。由于他工作认真刻苦,做出的成绩较好,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1996年他被破格转正,从此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十佳师德模范”,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成绩出众的张道昶不是没有机会调到工作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去。去年春节,县教育局领导在走访慰问时,问他愿不愿意调到镇中心校?他却回答:“我想我是离不开下坊了,我的根就在这里,去别的地方我也不习惯,我想一直干下去。”是的,如今的下坊教学点虽然只有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总共38个学生,但张道昶说,哪怕只有1个学生,他也要站好最后一岗。

  “张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敬业的人!他对学生的爱,甚至超过了家人。”提起张道昶,青伊湖农场赵集中心小学校长杨建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一两年也许还能撑下去,但要几十年如一日,如果没有一种热爱和执着是很难坚守的。”

  用张道昶自己的话说,他一直都是“宁愧家人,不愧孩子”。 这些年来,他一如既往地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33年来,他教出了600多名学生,其中受过他资助的有100多名,他不止一次地为贫困家庭子女买学习用品,垫付费用,为孩子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0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张道昶发现一个叫魏善所的孩子没有来上学,学生告诉他,魏善所因为父母体弱多病,准备辍学。张道昶听到后,不顾行动不便,先后5次登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服家长,并向家长承诺:孩子在校的所有费用都由他承担。真情终于感动了魏善所的父母,孩子高兴地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

  然而,在张道昶对学生一次次无私捐助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债务。2000年,父亲离开了人世,全家兄妹五六个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2005年,他的女儿被确诊为癌症,为给女儿治病,他卖掉了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至今还欠着债;女儿还没有康复,老伴又患上脑血栓……

  面对家庭的一连串不幸,张道昶曾经也无助过,也难受过,他就不停地用工作来宽慰自己。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有自己的岗位和学生,我愧对父亲,愧对女儿,愧对妻子,但我不能愧对我的学生。”

  “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乡村的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这是张道昶写在他的日记中的一段话。

  来源:江苏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