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宁夏童玉梅:村民致富的引路人(图)

发布时间:2018-06-09 21:3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2-03 | 查看:1386次

  童玉梅,一名优秀的回族妇女,宁夏泾源县香水镇下寺村支部书记。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第四届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先进个人、全区农村优秀人才、自治区“十星级文明户”、全区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十七大代表和奥运火炬传递手。

  下寺村,全村共98户379人,其中75户是贫困户,199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28元,贫困面高达88%,是泾源县有名的后进村。仅有耕地1560亩,多为山地,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村里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许多村民还过着“早上一个馍馍,晚上一碗洋芋面”的贫苦日子。村穷人心散,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造成下寺村贫困落后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以前的党支部软、涣、散,村干部得过且过,村民等、靠、要思想还严重存在。

  一、创业+思路

  在全县和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浪潮中,下寺人坐不住了,党员干部坐不住了,村民们脱贫的梦想一天天迫切起来。1997年9月,下寺村改选党支部,童玉梅经党员一致推荐,当选为下寺村党支部书记。女人当村支部书记,这在下寺村甚至全县都是破天荒的,一些群众私下说,“多少男支书都没有挖掉下寺村的穷根,一个女人家,不好好呆在屋里,穷折腾啥。”

  童玉梅在压力面前有了更大动力。她的心愿是:要让全村的人能富起来。“抓住西部大开发。使命光荣,担子很重。治穷的道路到底该选哪条?她不断思索着。

  当选村支书前,她曾试着在承包地种上了落叶松,刚开始,心里没底,只有边干边学,浇水施肥锄草看护,一天到晚泡在地里,就象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两年下来,山绿了,草肥了,净赚了上万元,这在当时这个穷村可是个不小的数啊!更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实用技术,提高了运用科技植树造林的能力。用卖苗木赚来的钱,她盖了5间房子,买了全村第一台大彩电,换了新家具,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村里的致富先进户。可是,她心里并不踏实,她希望乡亲们都能和自己一样,过上富裕的日子。

  思路就是出路。为了彻底改变下寺村的穷境,她就寻思着要调整种植结构,给乡亲们找条“富路”。她认为,组织全村人种树是增收致富的一条路,但是村民们都有顾虑——土地种了树,年底吃什么,她就先领着几名党员种树,做给群众看。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使40万株油松幼苗被泥沙掩埋,她带领大家从泥沙中将苗木挖出,重新栽上。谁知祸不单行,严重的干旱又使26万株落叶松苗死亡,直接损失5万多元,当时她的心都在流血!面对连年的灾害,她没有灰心、没有放弃,下定决心带领全村依靠销售苗木摆脱困境。

  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全面实施,她带领支部一班人立足村情,提出了“远抓林、近抓牧,当年抓好农工副”的发展思路,实行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村干部每人联系、包扶10户贫困户;组干部每人联系、包扶5户贫困户。党支部向包户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包户要做到党的政策宣传到户、致富信息传递到户、生产计划安排到户、生产资料协调到户、脱贫计划制定到户、突出困难解决到户、实用技术指导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目标定得具体了,工作就好做了,村民看到党支部动真的,劲头上来了,干部号召做什么,大家一呼百应。

  当大部分有能力发展的农户尝到了甜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时候,下寺村的75家贫困户着急了,他们想发展但家里穷,底子差。作为支书,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自己的责任。她带头包扶了10家最贫困的农户,同时号召其他党员每人联系1户,她负责提供树苗和销路,并担任技术顾问,结果15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为了使其他60户尽快脱贫,推行了“双联三定”的措施,就是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和一个致富能人,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仅最近两年她就为贫困户垫资提供了苗木35万株。

  现在,下寺村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打架、赌博现象消失了,群众思想活跃了,下苦功抓生产的人多了,群众手头存款也多了,80%的家庭有了电视,3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90%的农户住上了红砖瓦房,40%的农户购买了农用三轮车和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下寺村被评为泾源县扶贫攻坚先进村,村党支部连续三年综合考核名列全镇第一,被县委评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党支部”。村里人编了首歌,“有一位妇女,在下寺村最贫困的那一页画了个句号”。

  二、支部+协会

  苗木产业给下寺村群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和苗木种植面积的扩大,大家植树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规模效应。现在全村实现退耕还林草1450亩,绿化荒山2500余亩,建设针叶林700余亩,村子的前后山都种上了桃树、杏树等经济林,从前的秃山头,如今变了样,一座座山头披上绿装,一道道河川林草丰茂,走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为了使苗木产业走向正规,2003年她在自有苗圃地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家以苗木种植、销售、生态、绿化为主的私营企业——泾源县六盘山园林有限公司,2005年作为发起人,成立了本地区第一家苗木花卉专业协会,依托“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协会理事长由她兼任,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经营大户为副理事长、监事长,重点农户为成员。协会发展的一些重大事项由村支部和协会共同商定,支部成员联系农户;每一个农户既是协会成员,又是一定数量的苗木基地,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做到尽量集中连片。这种运作模式,便于组织、协调、领导,比较灵活,农民也感到心里踏实,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协会成立之初,党支部建立了《下寺村苗木花卉专业协会章程》、《下寺村苗木花卉专业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和《下寺村苗木花卉专业协会会员吸收办法》三项制度,这三项制度使协会的运作有章可循。为取得今后更大的发展,她们从提高会员素质入手,聘请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她利用自己多年来发展苗木的基础和影响,在外联系市场和销路,解决销路难的问题。目前全村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360亩,总价值5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70万元。其中童玉梅个人育苗面积就达到了93亩。苗木品种也由最初的两个发展为至今的二十余种,注册发展会员66人,占全村农户的67%,成为泾源县苗木种植面积最大的和唯一一个以苗木种植产业为主业的村子,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328元增加到去年的1762元,苗木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高出全县平均水平。大家真正尝到了党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

  三、执政+为民

  用村里人的话讲,童玉梅的3个孩子有2个都到城市安了家,她早该进城到孩子那儿享清福去了,但作为一个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村里人还都没有富起来,自己咋能离开。

  这几年,童玉梅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尽力帮助群众做些实事。

  针对村里种植结构单一、粮食单产低的问题,支部带领群众从兑换小麦、洋芋种子做起,逐步推广优良品种,使粮食单产由1996年的近9万公斤增长到2001年的20多万公斤。在发展养殖业方面,党支部引导群众变传统的放养为科学的舍饲喂养,改变“牛羊越肥越舍不得卖”的旧观念。2001年,下寺村出栏了65头牛、110只羊,收入超过10万元。

  村支部抓住扶贫工作组包村到户的机遇,筹措资金5万元,投入义务工4800多人次,整修村庄和田间道路5公里,兴修基本农田750亩,打井36眼;争取各种贷款近24万元,帮助群众购买农机具32台、小尾寒羊80只、牛16头。动员群众退耕1300多亩,栽植以杏、桃为主的荒山经济林2500亩。仅林草建设一项,下寺村一年兑现粮食11万公斤,户均1294公斤;兑现钱款2.2万元,户均258元。2000年和2001年,在原惠台乡组织的综合考核中,下寺村连续两年名列全乡第一,村支部被泾源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还被自治区评为“扶贫攻坚先进村”。

  过去,下寺村人祖祖辈辈都到河渠里挑水吃。1999年,乡里下达了打井窖6眼的指标,童玉梅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村上无人响应。当时就连自己的哥哥嫂子都持反对意见,我她曾劝嫂子说:“现在你可以担水吃,那老了咋办?”“老了我们老两口也抬水喝。”嫂子固执地反驳道。她的老公公更是一本老黄历,看着童玉梅还来了气,坐在院里问道:“你日能(本事大),把井打出来才算?”最后,她忍着一肚子气,背着家人掏了160元钱请县打井队的人到自家院里打井。结果只打了十米深,清泠泠的水就喷涌而出,让围观的村民大吃一惊。童玉梅用新打的井水为自家的树苗上水,心里别提多激动了!第二天,村里的群众争着拉打井队到自家打井,指标被一抢而空。现在,全村共有36眼井,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灌溉发愁了。

  致富不能忘乡亲。2003年5月16日,下寺村智障妇女马阿舍突然腹内剧痛,童玉梅赶紧找人将马阿舍送往县医院,经手术,患急性阑尾炎的马阿舍保住了性命;刘继华儿子刘牛娃不慎摔断腿,无钱医治,童玉梅无偿拿出700元为孩子接骨;县民政局实施危房改造,童玉梅积极争取,使全村85%的群众都住上了砖瓦房;水利局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童玉梅又争取项目投资24万元,使全村90%的群众饮上了自来水;去年赊了20吨水泥在村部门口建了个篮球场,每天下午都有人来玩,下一步,童玉梅打算再搞点健身器材,让村民多一些娱乐设施。

  来源: 宁夏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