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个“爸爸节”,梅兰芳是发起人之一(图)

发布时间:2018-06-17 09:27 | 来源:潇湘晨报 2017-06-17 09:30:25 | 查看:1392次

  父亲节墨膏广告,呼吁全国父亲鼓励子女晨起习字。

  明天是父亲节,估计朋友圈里到时候会一下子冒出许多孝顺儿女。这个中国人眼中的“洋节”,突然就火了起来。

  其实中国早在1945年就有了自己的父亲节,日期是8月8日,取“爸爸”的谐音。发起人是10位爸爸,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

  “爸爸节”从上海发端,内陆省份湖南似乎并未受到影响。1946年8月,湖南《大公报》只字未提父亲节。1947年8月,湖南大公报的父亲节消息只有100字,报道了上海和成都父亲节的情况。想必当年湖南还没有什么人过父亲节。湖南的父亲大人们,拥有绝对权威,父亲节在他们眼里应该是荒唐和毫无必要的。

  当父子情义需要仪式来确认的时候,可能现实已与我们的预期渐行渐远。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父亲节子女必须佩花纪念

  我们无法揣测倡议者们是不是失意的父亲。但是单看发起人的名字,父亲节就注定不会只停留在倡议层面:史致富、袁希濂、张一渠、梅兰芳、陆干臣、陈青士、富文寿、费穆、颜惠庆、严独鹤。十位发起人,每一个都声名赫赫。他们的倡议,必将在社会掀起波澜。

  十位名流组成了父亲节推进委员会。1948年,委员会出版了《父亲节纪念册》,这本89页的小册子,详细地叙述了父亲节的缘起。

  他们之所以联名发起父亲节,有深刻的时代背景1945年,抗战已接近尾声,母亲节是告慰阵亡者之母,父亲节就是颂扬和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诗经》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只知其父不知其母,固失人情之常,然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难道不也让人痛心?”他们决定将父亲节定为每年8月8日,也称八八节。八八连缀,形同父字,而音又与爸爸二字近似,这样便于记忆。仪式仿照母亲节,子女必须佩花纪念,父亲健在的佩红花,父亲逝世的佩白花。

  父亲节推进委员会的野心很大,准备先在“社会先进”中推广父亲节,然后由一家到一乡到一县,由一省一国推广到全世界。推进委员会还进行各种公关活动,选派代表联名致函美、英、苏、法各国驻华大使,希望他们促成父亲节在这些国家的推广。让人纳闷的是,欧美的父亲节早已存在,这些人是不知道这一信息,还是认为他们的父亲节不够“正派”?

  发起人费穆还写了一首《父亲颂》歌曲,由黄贻钧作曲,歌曲深情朗朗上口,一时流行开来。

  “劳苦劳苦父亲苦,我爱我父肺与腑,羊跪乳,鸟反哺,爱我父,爱我母,为我拿起锤与斧,为我背起弓与弩,荆棘山林耕与锄,绿野千里田与圃。”

  政府拒绝将其列入法定节日

  那时人们是怎么过父亲节的?完全不是给爸爸买礼物、在朋友圈表白那么放松。民国的前两个父亲节,似乎都与父爱关系不大。

  1945年第一届父亲节有点仓促。那时抗战还没有彻底胜利,市民的思想行动都不自由,所以父亲节主要是助学金活动,号召各界自由捐助。8月7日和8日两天,发起人特制了标准花红白两色一万朵,每朵定价5000元,由申报、新闻报代售,得款都充作助学金。自愿捐款超过十万元者,列为父亲节纪念队,还可自定队名。父亲节期间,两报刊出的队名,达到了三四十队,利用父亲节捐资助学在此后形成了传统。

  1946年,父亲节活动规模有所扩大。父亲节推进委员会还呈请中央,规定8月8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一体纪念。虽然越来越多的名流为父亲节站台,如杜月笙、潘公展、吴稚晖等,但是将父亲节确定为法定节日的要求仍被国民政府行政院拒绝了,理由是节日已经太多。

  民国节日多如牛毛,光是8月份,就有空军节、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纪念、廖仲恺先生殉国、纪念孔子诞辰、教师节(与孔子诞辰纪念是同一天,为8月27日)等,国民政府拒绝父亲节并不只是托词,也是一个现实状况。

  第三届父亲节,活动变得热闹起来。“我的父亲”征文比赛,全国各地有2000人参加,最后选出了15篇文章和3首诗歌,由《儿童故事》月刊全部发表。电台广播还举行“我对父亲节的感想”演讲,参加者为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一旦入选,就有礼物馈赠。这一届父亲节终于有了父爱的内容:父亲节要由每个家庭各自纪念,例如8日上午九点,举行家庭仪式,由子女各佩红花,向父母敬礼献词(父故佩白花向遗像致敬)。民国的父亲节,终于进入了伦理层面,上升为日常生活。

  吃力不讨好的叫“爸爸工作”

  父亲节的鼓吹者都是男人,女人们又是怎么看待父亲节的?

  据1947年8月9日湖南《大公报》报道,父亲节当天,成都妇女界成立了母亲会,顺便庆祝爸爸节。她们还选出了标准父亲李伯民、刘明扬等人。过去都是男人以礼教为武器,对妇女提出要求,而成都女人们敢于用自己的标准选择好父亲,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申报》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说,到底什么样的父亲够标准?是行为堪称子女楷模,还是衣食富足有能力承担子女教育费用?如果以这些标准要求,在当日的上海,符合标准的应该凤毛麟角。《申报》一名作者感慨道,现今父亲责任要比上一代严格。除了顾着本身事业以外,还要做些向来不屑做的家庭琐事。例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价格,以前父亲们是不大清楚的,现在父亲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社会环境不良,父亲又担心子女受到不良影响,而幼小的脑子,又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这名作者把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叫作“爸爸工作”。

  在孩子们的眼中,父亲也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角色。一个民国中学生在征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八八的读音,和‘爸爸’相近。八八在节令中说起来,是正当夏秋之交,百谷结实成熟的时候,这也象征着壮年时代的父亲,正用他毕生精力所获得的结果,毫无吝啬地赏赐给他的儿女们。父亲,伟大的父亲,他宁牺牲他自己的一切,他宁愿自己挨饿受冻,总希望他的子女过着温饱的日子。”

  那个年代的父亲节,在生之艰难的大背景下,无非是爸爸们的自我安慰罢了。

  相关链接

  民国有一种促销叫“父亲节”

  父亲节刚刚兴起,商家的促销活动并不多见。遍翻湖南《大公报》,未见借父亲节造势的商家广告。

  《申报》作为上海的报纸,偶尔会有父亲节的广告冒出来。1946年父亲节,中国帽子公司发布广告,呼吁父亲应该购买漂亮的草帽给子女戴,子女应该购买大方的草帽给父亲戴。广告声称,为了纪念父亲节,进行三天的八折优惠活动。其广告词“帽子,顶好”,一语双关。

  有些广告则比较牵强。四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书写所用的墨膏,呼吁父亲节时全国父亲一致鼓励子女晨起习字,强调早晨练习书法是“最佳之怡情养性”法,如果每天坚持,不仅书写秀美和锻炼毅力,还能发扬国粹。

  1948年父亲节,五和织造厂的“鹅牌”汗衫广告以“父亲节献词”为名,运用诗歌形式:八月八日爸爸节,父兮顾我最关切;孝子娱亲献礼物,鹅牌汗衫父心悦。

  提倡孝道是父亲节的主题。上海毅成出版社趁机推销《二十四孝》《女子二十四孝》和《四十八篇孝的故事》等图书,“纪念父亲节,提倡孝道,特价三天”,并强调这些图书由“吴稚晖先生题签”,这些图书销路不错。          据《文史天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