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湖北汤俭民:29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图)

发布时间:2018-06-17 15: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0-10 | 查看:1448次

  汤俭民,男,现龄51岁,原学历中专、现学历大学本科,农学学士,现任孝南区农业局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省政府津贴专家、省劳模、省优秀党员、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参加工作29年来,他本着“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的理念,坚持深入农村,到户下田从事农技推广和水稻育种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2006年5月26日《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栏目专门播出,当日《湖北日报》以题为《香稻王国的拙金者汤俭民》报道了他的事迹,次日《人民日报》以题为《播种希望》的通讯也报道了他的事迹,当日还有《光明日报》以题为《把百姓碗里饭弄香》也报道了他的事迹。 2005年10月8日孝感市委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向汤俭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孝感市孝发[2005]9号文件)。他的主要事迹如下:

  1、长期深入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他1980年参加工作,29年如一日,坚持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他对农民特别友好,农民有求必应,不厌其烦随时义务接受农民的电话或上门咨询,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他每到一个村子,农民都非常欢迎他,他已结识了2000多个农民朋友。他还先后承担农技推广项目40余项,其中部、省下达的重点技术推广项目13项,主要有超级杂交稻、优质杂交油菜、水稻抛栽、轻型栽培、粮油作物丰收计划,优质稻工程等,均圆满完成任务,收到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1991—1992年承担的“推广综合增产技术,灾年夺取油菜高产”项目,在全区应用18万亩,增收360余万元,个人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1997—1999年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九?五”重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春江03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示范项目”,通过了省级专家验收,三年累计实施46.5万亩,为农民增收3614.4万元。2000—2002年承担的“中国香稻示范项目”,3年均获成功,2001年全省中国香稻观摩会在我区召开,得到贾天增副省长的高度肯定和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2002年,农业部召开的中南16省市中国香稻观摩会,也来我区参观,受到农业部领导及与会者好评。1999—2001年他承担的“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机理的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个人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至1997年承担的“两系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项目,获孝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400余场次,为我区培训农民8万余人;并应邀到其它县市开展农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

  2、坚持自主创新,从事育种科研。县级以下农技部门只有推广任务,没有育种科研任务,而他在长期与农民接触中,了解到农民最感兴趣的是优良品种。农民的需要就是自已的天职。所以他在做好推广本职的同时,又给自己压上了第二副重担—育种科研,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水稻新品种,这副重担一压就是20多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吃尽了常人难吃的苦头,一直坚持到今天。为育种,他八下广西,十渡海南,把人生最美好年华慷慨地花销在垄亩之间;为育种,他把全部假节日和业余时间陪了进去,未领分文加班费;为育种,他多次放弃改行良机、丢失了许多捞钱商机;为育种,他染上了血吸虫、引发了胆囊炎、结肠炎、弄得一身毛病;为育种,他最对不起家庭的是:放松了对儿子的培养(儿子成绩平平,去年高考只能读三本)。然而他却无怨无悔。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他于九十年代初培育出了太子玉竹籼米和太子玉玻粳米两个优质稻品种,于1992年双双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银奖,这两个品种一直是“孝感太子米”的主用品种,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2000年,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中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孝南区农业局联合成立了“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聘他为首席育种专家,资助他专门从事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工作。2001年选育出了高产抗病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种“鄂晚11号”,通过了省级审定,该品种已成为我省晚粳地区的当家品种,累计应用200多万亩。2005年3月又选育出了晚稻新品种“鄂晚15号”,也通过了省级审定,成为我省目前重点推广的晚粳新品种。为让寻常百姓吃上可口香米,近些年来他调整育种目标,专门从事优质香稻新品种的选育。经潜心研究,终于培育出了国标一级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鄂晚17号”,于2006年3月已通过了省级审定,填补了我省没有自主培育的一级香型粳米品种的空白,这是我省水稻育种科研的新突破,该品种于2007年3月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主推品种,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为我省今后晚粳品种创新的“擂主品种”(即对照品种)。2008年3月,他培育的第二个香型优质品种晚粳505又通过了省级审定,比鄂晚17号熟期更早、产量更高。2009年4月,他培育的第三个香型优质品种广两优香66再次通过了省级审定,填补了我省没有自主培育的优质香型杂交中稻品种的空白。他近期还培育出了早、中、晚一系列的优质香型杂交稻新组合,目前有7个正在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品种区域试验,将陆续通过审定,应用于生产。建国以来我省晚稻品种只有18个通过审定,而他一人就占了4个。他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在资金缺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选育出了这么多省级审定的品种,在我省是绝无仅有的。目前他培育的晚粳品种,在我省粳稻产区,占据了大半江山,约占全省粳稻种植面积的60%。把民族稻米香味化,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他却责无旁贷、默默地挑起了本不应该由他挑的重担,因为他认为,只要农民需要、消费者需要、且有一线希望做成的事情,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袁隆平把天下米弄多,而他发誓要把天下米弄香。他的香稻育种,惊动了省政府,2007年10月8日,刘友凡副省长,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他的育种基地现场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召开专题会议,予以立项支持(详见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7年113号)。

  3、针对生产需要,从事新技术试验。他经多年研究、试验出了“双季晚稻稀、肥、化控育秧法”,其论文发表在《湖北农业科学》91年6期。为解决基层农技人员鉴定水品种是否抗白叶枯病,经多年探索,研究出了“鉴定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简易接种法”,此论文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杂志95年4期。为解决我地6—7月常因涝灾造成晚稻缺秧苗问题,经多年试验,撰写出了“利用早翻秋补救晚稻秧苗因涝受损的效果及技术探讨”一文,刊登在《湖北省抗灾技术论文集》上。为解决劣质籼米有效利用问题,研究出了“劣质早籼米用于制作干燥豆米条的简易方法”,发表在《中国稻米》98年4期。为解决我地大蒜保墒防草害等问题,研究出了“大蒜覆草栽培技术”,其论文发表在《农业科技通讯》97年11期。

  他在国家和省级杂志上累计发表科技论文38篇,主编了10万余字的《孝农业实用技术简明手册》;合编了《粮油棉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新技术》一书和《农民种粮必读》一书,后两本书均由湖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撰写的生产调查报告、试验报告、农业生产规划、意见(建议)、制定的技术方案、等文章共计300余篇,整理的农业科技资料档案300余册。

  他培育的品种和推广的新技术累计应用5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5亿余元,为推动我区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他业绩突出,上级给予了他一系列荣誉。1991年获省劳模;2003年和2006年两次获省级优秀党员;2004年2月获省政府授予的“模范公务员”;2004年12月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 2005年10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1992年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2002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三等奖2项;县(区)级科技奖5项。2002年1月被评为省政府津贴专家。2009年2月获孝感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提名奖。

  来源:湖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