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 长征路上一长者(图)

发布时间:2009-12-02 18:06 | 来源:人民网 2001年4月28日13:46 | 查看:2892次

抗战时期董必武在重庆

  黄董老临终自寿诗

  公历一千九百七十五年三月五日,为董老虚岁九十诞辰。此时已沉疴不起,又谨遵七届二中全会党内禁止做寿之规定,仅于床榻赋《九十初度》律诗,为一生写照: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最长寿的就是被称为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那个时代里,他与李大钊、陈独秀走过同样的人生道路,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再回国革命。此后几十年急风暴雨中,当战友和同道者纷纷倒下或落伍后,董老作为硕果犹存者站到新中国最高代表的位置上,又格外令人敬慕。

  生平

  ■湖北颇有名气的教育家、律师,

  开始阅读马克思的著作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后毕业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官,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军政府总务科长。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入日本大学读法律。当时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只有几百人,董必武加入其中。

  1915年潜回原籍组织反袁起义被捕,袁世凯死后出狱,回日本完成学业。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书籍,1917年回国后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办学,成为湖北颇有些名气的教育家和律师。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董必武的思想转向共产主义,翌年夏通过李汉俊与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党小组接上关系,随即和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此时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年长者。

  ■长征时,他拉着马尾巴爬雪山

  拄着拐棍走出草地

  “一大”后董必武返鄂,公开职业是主持武汉中学,并在湖北一师等校兼课。他在校内秘密向学生进行革命教育,从而在省内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党团员。北伐军占领武汉后,董必武成为湖北省政府三常委之一,并兼农工厅长,积极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推动工人运动。1927年7月武汉政府反共后,因他已遭通缉且目标太大,由党组织安排赴日本,再转往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进入江西苏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1934年董必武以近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任党支部书记,其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出了草地。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派他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后迁往重庆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47年从国统区撤回后,主管华北财政工作,翌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极“左”环境应邀题词

  只写“群言堂”三字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领导过司法工作。后因年岁已高,主要担负名誉性职务,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文革”中还代国家主席。

  因惟有他与毛泽东在党内资格最老,受命主持党史编写,在极“左”环境中却难下笔。他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洁身自律,应邀题词时总大书“群言堂”三字,种种心曲尽在不言中。1975年4月2日,董老以89岁高龄因肝癌去世,病榻上的毛泽东闻讯连续几日伤感不已。开天辟地一代英杰虽相继凋零,党的事业却后浪推前浪,不久神州巨变便足慰英灵。

  背景

  ■黄安籍出了两位国家主席、200多位军级干部、首次授衔50多位将军

  黄安县48万人口在战火中先后有12万死难牺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过英雄反过来也可以推进时势的前进,董必武与他的家乡黄安县,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提起湖北黄安,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此处位于鄂豫皖三省要冲,近代为多战之地,民风勇悍。董必武从小就受到群众反洋教斗争的影响,既看到周围贫苦之状,又能到武汉上学接触到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因此萌生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志向。董必武出外求学有成后,马上为故乡兴办学堂,培养出县里第一批共产党人,并在大革命的风暴中促成了民众精神面貌巨变。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曾将当地称为“红安”,解放后又正式定名为红安县。这里是人民军队的几支主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五师的诞生地。黄安籍人士中,曾出了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在残酷战争中走出了200多位军级以上的干部,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便有50多位将军,是全国名列第一的“将军县”。

  后人还应看到,为这些辉煌奠基的数字更惊人———全县48万人口,在战火中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南下的刘邓解放大军,先后共有12万军民死难牺牲。从1927年黄安、麻城暴动至1949年最后解放,大别山上战斗红旗长达22年不倒,与海南岛的琼崖并列为全国坚持武装斗争最长的地区。讲起艰难的中国革命,人民总要念起毛泽东走上的井冈山,同时也要提到董必武的家乡———以黄麻为起点的大别山!

  故事

  ■本可就高职、赚大钱

  却穷得一条长衫与他人轮流穿

  董必武从日本大学法律系毕业归国后,武汉的故旧们提供了收入丰厚的律师职位,他却志在办报和建校。此前因看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差,他深感需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用报纸宣传民众,二是办学教育新人。

  1920年初,董必武同几个好友筹办私立武汉中学,却因原先答应出资的人反悔,经费无着。他倾其所有,虽正值冬季也将身上仅有的一件皮袄脱下,送到当铺,才使中学得以开办。由于办学投入多,收费少,董必武和身边的同事几年中生活一直很窘迫。天凉后就将蚊帐典当,有时只剩下一条裤子,只好晚上洗了早上再穿。由于经常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需要着长衫,董必武就与他人轮流穿着。一个本可就高职、赚大钱的归国留学生和社会名流,为理想追求甘愿过这种生活,也作为无声的教材感染教育着身边的青年。

  董老从来不抽烟、不喝酒,饮食简单且有规律(体质不好却能长寿与此有关),直至晚年在办公桌上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毛巾都非用到不堪再用的时候才更换。董老在非原则问题上,总是与人无争,工作和生活上却自比老牛,说除了“吃点草料”外就无他求。

  ■以解放区代表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

  赴旧金山路上让国民党领略学识

  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发来唁电

  董必武长期是一副忠厚长者的风范,又以学识渊博著称。他自幼古文便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且留学国外多年,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自抗战开始后,他长达十年间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战工作,广泛交友,以学识和风采感动各界。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举行,经中共努力争取,国民党政府被迫在中国代表团的五名成员中让出一个名额,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起初,代表团中许多人认为共产党都是粗俗的农民造反者,一路上与董必武接触,才知道竟是这样有学识的人。

  到美国后,他向华侨、新闻界、友好人士和部分上层官员大力介绍解放区的情况,扩大了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联合国成立大会召开时,董必武又用毛笔苍劲地在旧金山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他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专门发来唁电,称其为参与创建者之一。(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