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 最是大事见真知(图)

发布时间:2010-02-12 07:46 | 来源:人民网 2001年4月28日 14:10 | 查看:2777次

延安时期的刘少奇

  党的史册上,有这样一位领导人———曾有二十多年作为“第二把手”,并在革命与建设的重大关头提出真知灼见,虽蒙冤而死却最终被人们纪念。

  赞少奇同志

  一代人杰世可师,最是大节见真知;是非功过春秋写,辩冤正待雾散时。忆昔中国革命奏凯之际,恰逢少奇五十寿辰之时,朱总司令贺诗一首,录此可为一生写照:

  少奇老亦奇,天命虽已知。幼年学马列,辩证启新思。献身于革命,群运见新姿。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真理寻求得,平生能坚持,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

  ■抗日战争开始后,哪个战略区

  局面复杂,刘少奇就被派到那里

  ■“大跃进”造成严重恶果,1962年,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直言: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原名绍选,字谓潢,1898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一个略有些田产的农家。从小上私塾,1913年考上县里最好的学校———玉潭学校,开始受到新式教育。1919年又考入长沙育才中学。同年的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赶到北京参加学生运动,随后到保定育德中学的留法预备班过了一年半工半读的生活,却因费用问题未能去法国而返湖南。

  1920年秋,刘少奇在长沙加入了刚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初与任弼时等一同赴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1年冬,刘少奇在苏俄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1922年夏,他提前回国,被分配到中共领导的劳动组合书记部(“劳动组合”是搬用的日文词,后来译为“工会”)。接着他奉派回湖南,到安源与李立三会合,参加领导9月间的罢工。1923年春,刘少奇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1925年春天以后,他又到广州、上海、青岛、武汉等地组织工人运动,1927年,他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他曾作为中央特派员到天津主持顺直省委,翌年又奉派沈阳担任满洲省委书记,接着又到哈尔滨组织中东铁路工人斗争。通过长期工运斗争的实践,他反对超越群众觉悟的过“左”斗争方式,结果在上海和莫斯科都一再被批判为“右倾”,并被撤销中央职工部长之职。

  1932年冬,刘少奇转移到中央苏区,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1934年红军长征,刘少奇随队走完全程,曾任军团的中央代表和政治部主任。1936年春,他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天津领导北方局,纠正“左”的错误,并使“一二·九”学生运动走上正轨。

  抗日战争开始后,哪个战略区局面复杂,刘少奇就被派到那里。开始他到山西担任北方局书记,1938年秋中央决定大力发展华中,又任命他为中原局书记,指导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部队打开局面。皖南部队受到重大损失后,1941年重建新四军军部时,他担任政委,并任华中局书记。同年延安整风开始,毛泽东等评价他是“正确的领袖人物”,并要他回延安。1943年春,中央政治局选举刘少奇为中央书记处三成员之一。

  1945年,在中共“七大”确定的领导集体中,刘少奇名列中央五大书记第二位,在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和养病期间代理中央主席,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中国成立时,刘少奇曾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1959年当选国家主席,主持中央一线工作。“大跃进”造成严重恶果后,他认识到“左”的错误,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直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此后,分歧日益加深。1966年“文革”开始后,刘少奇被诬陷打倒,1969年含冤在开封去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恢复名誉。

  ■五四运动倡导的主要是民主主义,

  但有此基础才能走向科学共产主义。

  刘少奇的可贵之处在于青年时就能实现这一跨越;晚年时又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中勇于探索和纠正错误

  19世纪末成为集中诞生中国革命伟人的年代。刘少奇与周恩来都出生于1898年,仅比毛泽东小五岁。创建中共的第一代人中,除李大钊、陈独秀属年长些的前辈外,基本都属于同一年龄段。这并非是历史的巧合,恰恰是中国社会特定的时代风云所造就。

  19世纪末出生的一代有条件上学的人,于20世纪初跨入学堂之门时,正值清王朝的旧式科举制度在八国联军入侵下崩溃、被迫实行“新政”而办西式学校的历史转换时期。赴日本留学归来的成万名有新知识的教师,大批取代了那些穿长衫、只知背古书的私塾先生,为求学的少年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刘少奇能较早地接触新书,恰恰也是因为他私塾中一个同学的父亲是留日学生,刘少奇能到其家中读书、借书。当刘少奇这一代莘莘学子成年后,又遇到了陈独秀等人于1919年前后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在小时痛感旧式教育的弊病,越发能感受到新思想的魅力,因而成为思想最解放的一代。五四运动倡导的主要是民主主义,但是有此基础才能走向科学的共产主义(不是后来极“左”思想下的那种异化曲解)。

  刘少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青年时就能实现这一跨越。他晚年时,又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勇于探索和纠正错误。尽管个人付出了悲剧性的代价,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拨乱反正走向正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少奇主持的“安源工运”以不流血方式得到开展。这些虽在“文革”中被诬陷者罗织为“工贼”罪状,客观地看,恰恰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刘少奇在20世纪20年代就能以工人运动领袖扬名社会,最早是由于他在安源路矿担任工会的领导。他于1922年夏天从上海回到长沙,与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相识,随即接受了去湘赣交界处的萍乡安源路矿工作的任务。

  此时,这个中国南部最大的产业正发起罢工,李立三在隐蔽地点担任总指挥,让刚到这里而不被当局熟悉的刘少奇作为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9月14日,随着汽笛长鸣,路矿1.3万名工人为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发起大罢工。

  经商会居中调解,24岁的刘少奇代表工人去戒严司令部与矿局谈判。当他穿过两侧全是长枪和刺刀的走廊进入办公大楼后,矿长和戒严司令以审问的口气质问:“你们俱乐部为什么要鼓动工人作乱?”刘少奇义正辞严地讲清了工人为什么要罢工。戒严司令听后威吓道:“如果坚持作乱,就把代表先行正法!”

  面对死的威胁,刘少奇严正回答说:“万余工人如此要求,虽把代表砍成肉泥,仍是不能解决!”这时,大楼外数千工人大喝:“谁敢动刘代表半根毫毛,我们就打得路矿两局片瓦不留!”在此声势下,路矿当局不得不同意工人的条件。当时,许多工人都对刘少奇敬佩不已,有的说他有十三块金牌护身,有的说他一身是胆。刘少奇则归功于工友团结的力量。

  工人斗争取得一定成果后,刘少奇也注意适可而止,反对提出无限度的、资方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从而使他主持的“安源工运”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以不流血的方式得到开展。这些虽在“文革”中被诬陷者罗织为“工贼”罪状,客观地看,恰恰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1937年,刘少奇在党内第一个指出此前十年中央存在“左”的错误,引起留苏回来的领导人的不满,毛泽东称赞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在中国革命的几个重大关头,刘少奇曾提出过富有远见的方针。

  1937年春,在延安党的白区代表会议上,刘少奇第一个提出此前十年中央在指导上存在着“左”的错误,引起许多领导人特别是留苏回来的同志的不满,毛泽东则称赞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由于他带头批“左”,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内群情激愤要对国民党反攻,刘少奇则提出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不宜借此与国民党分裂。由于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些意见正确,他终于在党内确立了“二把手”的地位。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时,与蒋介石派去的宋子文、蒋经国等谈妥并签订条约,规定只能将东北交给国民政府。在这种形势下,中共能否派兵夺取这块全国的重工业集中之地?

  这时,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代理主席的刘少奇决定首先派小部队前往东北,实施战略侦察。9月中旬得到报告,知道苏军对八路军进入采取默许态度后,刘少奇连夜开会,决定立即调集主力进军东北,并说这次“真乃千载一时之机”。

  十几万大军立即以乘渔船、乘马、徒步等方式前往东北,而南方拉长的战线形成空虚。于是,刘少奇又主持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得到远在重庆的毛泽东的同意。这次战略大调整,成为在较短时间内夺取解放战争全胜的关键一环。

  历史证明,刘少奇在解放后某些方面如“四清”等工作中确有错误,但是多数见解是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主张。他之所以在许多方面正确,关键在于他长期深入实际,注重务实而不发空想。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值得后人很好学习。(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