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别无梦——记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好军医张新生(图)

发布时间:2009-12-18 09:56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12-08 10:33 | 查看:2012次

老专家还在专注工作(中国好人网配图)

  17岁,是充满人生梦想的青春花季!61年前,沈阳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我军著名外科专家、沈阳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张新生正是为了一个梦想,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

  那是国民党军队大溃败的前夜,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疾驶过秋风落叶的南京街道,停在孝陵卫军用机场的一所房前,一位国民党空军少将拉着个满脸稚气的青年匆匆走进去,对当时的机场负责人说:这是我的大儿子,他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读书,除他之外,我们全家马上要飞台湾,万一形势吃紧,就是剩最后一架飞机,你也要把他带到台湾去!

  然而,张新生却没有走,他毅然割舍骨肉亲情,投入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怀抱、走进人民军队行列,在北疆的科尔沁草原、在白山黑水的广袤土地上忠诚工作,一干就是60载。

  深藏于他心中的“梦”到底是什么?60年后,他在一首总结人生的五言诗中袒露了心声:医术献人民,此生别无梦!

  2008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建院60周年庆典上,人们用这样的颁奖词深情赞扬张新生:他的名字昭示了他的生命轨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天给了他“新生”。他用圣洁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带给无数患者以“新生”。新生,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祈愿与志向。满目新绿,一片生机……

  一个敢向死神叫板的勇者

  医生身负患者的生命托付,只要有1%的救治希望,我们就没有权利放弃。——张新生

  在张新生曾经担任过院长的某中心医院,许多老医务工作者至今仍记得当年一份被张新生拒签的死亡报告单。

  那年,张新生刚从驻科尔沁草原的基层医院调到沈阳军区这所中心医院任院长。时值国庆,他和老伴打算利用节日休息时间赶回去把简单的家当搬过来。走进站台,正打算上火车,医务处一名干部气喘吁吁跑过来,把一份死亡报告单递到他手里请他签字。原来,一名因交通事故导致严重肝破裂的伤员被送至医院抢救。为挽救伤员生命,医院特意从地方请来专家共同实施手术。由于伤情危重,手术进行到半途,大家就无计可施了。在场的专家都认为:伤员必死无疑。于是有人提议:赶紧派人到火车站追张院长,争取在开车前让他把死亡报告单签了。

  “你离开医院时,伤员还有没有气?”张新生问。“我走时,伤员心跳眼看就要停止,血压也测不到了……”那个干部回答有些含糊。“乱弹琴,人命关天,哪能这么草率?走!赶紧回医院。”说罢,连火车票也没退,张新生便急如星火地赶回医院。经过仔细检查,他觉得伤员还有抢救的可能,于是换上手术服走上手术台,凭着多年练就的绝技,经过7个多小时的手术,成功为伤员做了肝叶切除和血管修复手术,把伤员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军医那天起,张新生就深知手术刀的千钧分量,他常说:医生身负患者的生命托付,只要还有1%的救治希望,我们就没有权利放弃。几十年来,就是凭着这种“不放弃”的责任感和惊人的勇气,他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许许多多危重病人。

  在科尔沁草原那所基层医院工作时,有个年轻林业工人的妻子患心脏二尖瓣狭窄。手术后,病人突然出现心室纤颤、晕厥抽搐……危急时刻,张新生决定使用高能量的体外电击除颤,那时医院还是头一次用这种技术抢救病人。可连续电击4次,患者的室颤仍反复出现,按照当时的理论,这已是电击除颤的极限,此时放弃抢救也无可责难。然而,张新生坚持继续进行电击抢救,在一天之内对患者进行了创纪录的16次电击,消除了45次室颤,在病人床边整整守护了21个小时,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上世纪90年代初,军区医研所有个叫张兴旺的老所长被查出患肺癌和血性胸水,专家会诊后认为:已到晚期,无力回天。张新生不信这个邪:病还没治,怎么就能宣布不治?他为病人切除了两个肺叶和部分左心房,病人恢复健康后生活了4年。但检查又发现:病人的癌细胞向肾上腺发生了转移,已属肺癌4期,世界上公认不治。张新生还是不放弃,再次为他实施了手术。

  手术进行到最惊险困难处,连助手都劝他:“院长,太危险了,算了吧,让家属进来看看,我们已经尽力了”张新生仍咬牙坚持。就这样,连同上回,张新生总共为病人切除了8个器官的部分组织,张兴旺老人至今已健康地活了近20年,创造了肿瘤治疗史的奇迹。张新生把这个病例写成文章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关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医疗机构都邀请他前去作报告。

  一本解疑释难的临床“活字典”

  世界上没有一种服务像医学这样精致,这种服务只允许一次成功,不允许重复再来。 ——张新生

  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许多科主任和医生眼里,张新生就是一本问不倒的临床“活字典”,不仅是外科,就是其他专科有了疑难问题请教他,也常能得到解疑释难的办法,他作出的许多神奇的诊断屡屡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骨科医生在为一名患者做完右侧髂肿瘤的手术后,患者左下肢突然出现血流丧失现象,运用各种仪器检查都找不出原因,眼看患者肢体濒临坏死,情急中找到张新生。他仔细询问病情和手术细节后,作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判断:手术在结扎右髂内动脉时,误扎了左侧的髂总动脉。此言一出,大家都不信。张新生从解剖学的角度说服主治医生将患者再次推进手术室,打开创口,果然发现左侧的髂总动脉被一根黑线扎得死死的,剪开线后,左下肢的血流立即恢复。

  ——有位女医生怀孕期间突感腹痛,一家医院妇产科诊断为阑尾炎,建议马上手术。女医生和家人陷入两难,做手术,可能流产,不做手术,母亲孩子性命都会不保。他们请来张新生,张新生仔细检查后作出诊断:不是阑尾炎,而是急性肠系膜淋巴腺炎,不需开刀,只需服药数日便可治愈。照他的话做,果然不差。

  ——有个贫血病人,两年里走遍北京、天津、东北大医院血液专科,做骨髓穿刺检查,都诊断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但相应治疗就是不见好转。听人说张新生医术了得,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他。张新生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看胸片,发现病人胸骨后有个不易察觉的增宽的影。他马上判断,病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很可能是胸腺瘤引起的并发症,治病得先治瘤后治血。有了他的精确诊断,病人治疗很快有了转机……

  张新生做出这些神奇诊断,并非有什么特异功能,是靠数十年刻苦自学掌握的渊博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练就的高超医术。他常对年轻医务工作者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服务像医学这样精致,这种服务只允许一次成功,不允许重复再来。”实现这种“精致服务”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来不得半点虚假、糊弄和浮躁。

  他精通英文,能熟练阅读浏览各种医学经典和最新医学技术资料。这些年,他积累的医学专业资料卡片有上千万字,用英文整理的国外医学资料有上百万个单词。不仅外科,而且内科、妇科……生理、病理、药理……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他都涉猎。他对许多疑难病的精确、独到诊断都得益这种深厚的积累。

  张新生从未出国深造过,他的医疗绝技都是在临床实践自学成的。上世纪70年代,他还在科尔沁草原基层医院工作时,就用“看图识字”的方式,掌握了人称“普外三高点”的肝切除术、门提分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高难手术。1973年,他完成沈阳军区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不久,吴孟超教授路过医院得知此事,看到他们的简陋条件,连连赞叹:不简单!据统计,这些年张新生带领大家开展了70多项新业务新技术。他在一首《戍边行医五十载回眸》诗中称自己:“任凭风云起,钻研从未松。开颅可摘瘤,剖心能修孔。断肢作再植,换肾获成功。几多瘫痪人,步履复轻松。普外三高点,全凭自学通。从头开到脚,传闻非凭空。”

  一位心系普通病人的医学大家

  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服务工作,如果不为病人服务,医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张新生

  张新生是沈阳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技术一级、军内外知名的外科专家,然而,在普通病人面前,他却没有一点架子,永远保持着诚恳谦恭,就像邻家一位慈祥的老爷爷。

  他最看不起那些在普通病人面前装腔作势摆架子的所谓专家。前年,他回上海探亲,到一家耳鼻喉科医院,花了30元挂了一个教授的专家号等候看病,排在他前面的是个老农民,给小孙子看耳朵。教授看完什么都没说就开处方,老农民问:“教授啊,我孙子耳朵是什么病,会不会聋?”教授头也不抬地说:“谁不会聋?60不聋70聋,70不聋80聋,人都要聋的!”张新生听了气得起身就走,病也不看了。回到院里,每当在医德医风教育会上讲起这件事,他都气愤难平:这种人能看好病吗?

  他曾经工作20多年的科尔沁草原,至今仍流传着他为贫困农牧民服务的动人故事。那年,张新生出门诊,有位朝鲜族老人带着一个爬着走路的孩子,进门就要求大夫给孩子截肢。他仔细检查了孩子的双脚,发现孩子患的是严重的“马蹄内翻”,两只小脚背几乎完全翻到脚底,肮脏的皮肤上布满溃疡面,不少地方已发黑坏死,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骨头。原来,老人已带着孩子跑了不少大城市医院,都说没法治,只能截肢。张新生对老人说:不忙截肢,我们尽量给孩子保住双脚。收治住院后,4个月里,他带领医护人员先后为孩子做了8次手术,终于把这例罕见的“马蹄内翻”矫正过来,他还捐出两个月工资补贴孩子医疗费用。半年后,当那位老人带孩子回院复查,孩子已能跑能跳。

  一次,张新生带领医疗队到边远山村巡诊,群众送来一个双目紧闭、奄奄一息的老婆婆,经检查是肠梗阻,因耽搁了治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新生立即和大家进行手术抢救,不料术中突然从老人口中涌出一股黄色的恶臭呕吐物,随即引发窒息。张新生毫不犹豫俯下身吸出呕吐物,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使老人转危为安……

  在人民群众遭遇危难时刻,张新生更是不避艰险,不辞辛劳,挺身而出——

  唐山大地震时,他正患严重痔疮,每天便血,却瞒着大家坚持战斗在抢救第一线,在长达50多天的时间里做了100多例手术;

  2003年,齐齐哈尔发生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中毒事件,已经72岁高龄的张新生又作为主要外科专家,随抢救组乘汽车千里奔波10几小时参与救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新生已无力再参加基层巡诊和重大抢救工作,但他仍坚持出专家门诊为普通患者服务。2007年,他患病住院,在卧床休息的10多天里,还特意嘱咐护士:只要病人有事,可以随时来找。躺在病床上,他还为20多个科室的30多个疑难病人会了诊……

  一架无私托举后来者的人梯

  我的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没有权力把它们视为私有物。——张新生

  2009年3月,北京。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讨会现场,一台世界水平的介入治疗手术通过卫星直播吸引了全球医学专家的眼球。手术主持人是已成为亚太地区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的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

  此刻,正在住院的张新生也在病房电视机前默默注视着这台手术,看着韩雅玲在台上精彩演示,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17年前,正是张新生发现和举荐了这棵医学科研的“好苗子”。

  当时,年轻的韩雅玲正在第二军医大学读博士,提前申请晋升副高职称。而张新生则是负责对全军区申报晋升对象进行考核的专家组组长。由于上级对提前晋升者设立了严格标准,尽管韩雅玲在内科组初考成绩不错,张新生还是决定对她进行更深入的考核。他从基础理论考到学科前沿发展,再到分子生物学的深层理论,韩雅玲回答都非常圆满。他又拿出一份专业难度较高的英文资料要她翻译,韩雅玲把资料浏览一遍后,便像读汉语一样准确流畅地翻译了出来。她的出色表现让张新生如获至宝,逢人便说,发现了一个人才,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将来有希望了!在他大力举荐下,韩雅玲不仅提前两年晋升副高职称,而且成为全军各总医院中最年轻的心血管内科主任,登上大展才华的舞台。

  如今已是国内医学变态反应学科带头人的林小平,同样不会忘记张新生在她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给予的宝贵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变态反应医学研究比国外落后一大截,身为医院变态反应室主任的林小平很想自费出国学习,改变这种状态。哪知人还没走,闲话先冒出来,说她贪图国外优厚待遇,出去就不会再回来了。苦恼中,林小平找到张新生。张新生鼓励她:“出国是为了学习先进知识,把学科专业搞上去,我支持你出去,也相信你会回来。”在他的支持下,林小平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公派自费来到瑞典歌德堡大学临床免疫系学习,很快转为博士课题研究。不久研修期限到了,虽然博士课题尚未完成,林小平还是按期归队。她把在国外学习研究情况及正在进行的博士课题研究的科学价值,向张新生汇报。张新生又鼓励她再次申请出国,完成课题,早日学成归来报效国家。几个月后,林小平终于完成了课题。在她的带领下,沈阳军区总医院过敏性疾病免疫治疗已达国际水准。林小平也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并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主持了2009年在香港召开的亚洲第一届变态反应国际会议。

  张新生常说:“我的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没有权力把它们视为私有物。”几十年来,为培养、扶持、帮助更多年轻人才成长,他甘为“人梯”,默默奉献心血、智慧。手下医护人员写学术论文缺临床资料,他把多年搜集的病例资料精心整理提供给他们参考。有些同事翻译国外学术文章,外文功底不够,他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修改校对。遇有会诊、查房、抢救,时间再紧,他都不忘见缝插针讲些新的知识。临床实践中碰上有研究价值的典型病例,他常常在周密做好手术方案后,把年轻同志推上去做主刀,自己在一旁保驾。

  担任军区医学专家组组长后,他更把培养人才当做头等大事,辛勤奔走,调查研究,挖掘发现人才,提供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咨询建议,获得了沈阳军区科技人才培养专家一等奖。这些年,经他考核推荐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有60多人,绝大多数成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有19人成为军区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

  一位决不向歪风邪气妥协的斗士

  医疗技术的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的堕落却无可挽救。——张新生

  张新生平日待人和蔼可亲,可一遇败坏医德、损害患者利益的事却霹雷闪电、铁面无情。

  有家地方医院发生了一起患者做胃溃疡手术后死亡的事故,为查明真相,当地卫生部门从各大医院抽调专家组成调查鉴定小组,张新生被推举为组长。发生事故的医院和当事人听说后,托熟人悄悄上门说情,希望调查时能手下留情,帮助掩盖真相,推卸责任,并暗示可以给他“好处”。张新生不等说完,就毫不客气地把来人“请”了出去。他和调查组通过验尸检查,证实事故原因是主刀医生违规操作,误伤了“三管”(肝动脉、门静脉和胆总管),导致病人死亡,从而主持了公道,维护了患者的权益。

  张新生对人严,对己更严。他调任某中心医院院长不久,医院发生一起因科室领导不负责任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死亡的医疗事故。张新生接到医务处值班室的报告后气得浑身发抖,立即找来医院领导开会研究对这起事故的处理。不料党委常委会上却出现了分歧——有的说:出了这么大的医疗事故,真要如实报上去,医院一年的工作就白干啦!有的说:张院长刚调到院里工作就出事故,捅出去对院长的影响也不好!还有的说:病人家属已经同意协商解决,干脆院里多花点钱把这件事摆平算了……

  听到这些议论张新生发火了:我们是军队医院,是人民军医,老百姓信任我们才到这里看病,可是却因为我们的工作疏忽丢了性命。不严肃处理却想弄虚作假、欺下瞒上,对得起人民军医的光荣称号、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吗?那一天,张新生第一次在党委常委会上拍了桌子。最终党委决定如实上报事故,随即,总后卫生部在全军通报了这起严重医疗事故。张新生带领全院以这起事故为鉴深入整顿医德医风、完善规章制度,两年后,医院打了翻身仗,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

  对当今一些医院里存在的“收红包”、“拿提成”、“吃回扣”的行业不正之风,他深恶痛绝,斥其为医院“三害”,称“三害”不除,医院无宁日!他在各种场合呼吁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除“三害”,走出“三厅”(宴会厅、交易厅、歌舞厅),回到“三室”(诊疗室、实验室、图书室),还医界一片净土。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始终保持高尚的医德和节操,行医数十载,救治病人成千上万,从未收过一个红包。

  一次,他出门诊,一名患者拿着CT片子请他帮助诊断,他看后一时拿不准,就带着患者向放射科老主任请教。正当两人一起分析病情时,患者悄悄将一红包塞给他,当即被张新生推了回去。不一会儿,患者又把红包悄悄塞进老主任的衣兜,张新生见状顿时火起,没等老主任反应过来,一把掏出红包说:“我们总医院不兴这个,你若还想看病就赶紧收回去!”

  70寿辰时,有老同志赠对联赞美张新生:一身正气祛病除痛,两袖清风救死扶伤。对此,他颇感自慰,坦然赋诗表心迹:世事循规律,人生近尾声。回首无憾事,一生为病众……还乡无衣锦,正气与清风。

  短评:坚守信念的定力

  26年前,本报曾报道过张新生在崇高理想信念引领下,忠诚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如今,当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他的时候,发现他忠诚于党的信念依然那样坚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忱依旧感人肺腑。他坚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惊人定力,值得全军广大官兵学习。

  定力,源于对崇高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追求。张新生出身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庭,他走向社会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他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认定,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光明的前途,服务人民才是人类最高尚的事业。因而,在选择人生的紧要关头,他毅然割舍骨肉亲情,彻底转变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后,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经磨难坎坷,他都没有怀疑、放弃对当初所认定的理想信念的追求。

  定力,亦源于对自身道德操守始终如一的坚守和修养。几十年来,张新生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从一个普通医生成为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全军著名医学专家,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和价值取向多元。然而这种变化,却从没有改变他对普通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和服务热忱,降低他对自身道德和操守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官兵都能具有他那样的坚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定力,就一定能应对人生的任何考验。(记者 赵险峰 孙兆秋 戴 岳 石斌欣)

(责任编辑:陈熄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