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走不通”——1947年逾400国军高级将领中山陵哭陵事件(组图)

发布时间:2018-10-14 21:01 | 来源:风闻社区 | 查看:12207次

  “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延安去报到。”

  01

  这些年来,随着一些新右派学者对“民国范儿”的推崇,影视作品对蒋介石和国军的美化,以及各地的抗战纪念馆、博物馆对“正面战场”的渲染,许多人对民国的生活,国军内部的关系充满了玫瑰色的想象,但这些想象和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1927年在大屠杀的血泊中建立的蒋记国民政府,是一个腐败的、具有浓厚买办色彩的、高度封闭性排他性的军事封建集团。

  这个集团为了实现对权力、利益的垄断,不仅排斥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他党派的利益、也排斥集团内部非嫡系派系的利益。

  1947年5月5日,在南京发生的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将官班的400多名高级将领在中山陵集体哭陵事件,就非常直观反映了蒋介石集团的这种性质。

  02

  抗日战争本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有利契机,但却被私心自用的蒋介石看成是借刀杀人,排除异己,建立蒋家王朝的绝好机会。

  这成了国军正面战场连续溃败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的这种作风也一直延续到了战后军队整编。

  蒋介石整编的原则是,不看在抗战中的表现,只看是嫡系还是非嫡系。

  嫡系部队不管有没有战功都要保留,而且还要扩充。非嫡系部队则采取“要兵不要官”的办法,撤消番号,士兵并入嫡系部队,军官则作为编余。

  比如,孙连仲所部是西北军的老底子,能吃苦,能打仗。第三十一师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坚守台儿庄,给日军重大杀伤,为赢得这场国军八年抗战中的唯一胜利立了大功;

  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旋踵就下令撤销该师番号,全师官兵听到命令都潸然泪下。

  03

  当年民国的体制下,军官都靠部队吃饭,一旦没有部队,军官的生活立刻就成了问题。

  有一位在抗战期间负过重伤,失去一条腿的军官,把负伤证明书挂在身上,身上写了“地状”两字,在南京太平路、长江路一带沿街乞讨,但值勤宪兵却以“有碍观瞻”加以驱逐,结果几天后就在秦淮河中发现了他的尸体。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军内部引起极大震动,编余军官物伤其类,人人自危,私下里流传一个顺口溜:“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延安去报到。”

  蒋介石迫于舆论的压力,也为了稳定军心,采取了一个应急措施——把编余@军@官集中到军官总队进行训练,声称毕业后另行分配工作,但实际上只是搪塞拖延。

  04

  编余军官张清泉受训结业后,几个月过去都没有得到安置。积蓄用光,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夫妻两人穷愁无计,年轻的妻子体谅丈夫的苦楚,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劝丈夫把她卖掉,用卖身的钱来维持生计。张清泉万般无奈,只好把妻子卖给一个商人。分离时刻,两人抱头痛哭,凄惨万分。 

  黄埔一期生,原109师少将副师长陈天民,抗战期间在长沙会战中立过战功。从部队编余时,已是肺病晚期,5个孩子,大的10岁,小的还不满周岁,终日啼饥号寒。陈天民绝望至极,萌生死念,乘妻子外出借钱时,吞药自尽身亡。

  陈天民死后,妻子无钱为殓,要求补助。国民党当局认为自杀是“自绝于党国”,断然拒绝,致使遗体放在家里停放四五天。还是中央训练团将官班的同学有人提议:饿一顿肚皮。安葬陈天民。于是每人凑了一点钱,为他买了一口薄皮棺材草草入土。

  陆军中将奚泽本是华侨,老同盟会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变卖家产充作革命经费,深受孙中山的赞赏。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奚泽就在总统府工作。以后参加北伐,十年“剿共”,八年抗战,算是为国民党出生入死,想不到战后竟成为编余人员。他家住南京,一贫如洗。妻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留下遗书,在燕子矶投江自尽。

  这些触目惊心、惨不忍闻的身边事,给军官们以莫大的刺激。

  他们对当局日益不满,有人提议说:与其背后暗暗哭泣,不如前往中山先生的灵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于是,一场大批高级将领在中山陵哭陵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05

  5月5日,是孙中山先生就任非常大总统的纪念日。上午9时左右,400多名高级军官纷纷来到中山陵,他们身着黄色的将校呢制服.将级领章,胸前挂着勋表。

黄埔一期出身的陆军中将黄鹤担任了哭陵的总指挥。他带领众人到博爱坊前,按期别、年岁依次排成队伍。慷慨激昂地说:

  “我们这些被打成编余的将官,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东征北伐,出生入死,可政府把我们一脚踢开,断绝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是谒陵,而是哭陵。为了我们全家的妻儿老小,我们要大哭,一哭,二哭,乃至三哭。”

  接着,黄鹤带领将官们来到中山陵堂,向孙中山先生遗像献花,黄埔一期出身的第三十四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丁德隆主祭并讲话。他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向中山先生痛诉衷肠。我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我们今天成了编余军官,活不下去了。我们没有别的奢望,活着只求有碗饭吃,死有一口棺材安葬,我们也是人……”

  说到这里,他已泣不成声。

  这些话说到将官们的痛处,他们看着中山遗像,委屈、不平全都爆发出来,长跪陵前,放声痛哭。

  这时,一个中年妇女,身上背着个孩子,左右两边又各是一个孩子,慢慢地走向孙中山的坐像前。她和孩子们全跪在地下,一边哭嚎“总理呀,天民死得好苦啊!”一边磕头。她又对三个孩子说:“快向伯伯叔叔们磕头,谢谢大家为你们的父亲帮忙……”说着哭倒在地。

  黄鹤给众人介绍道:“这位就是陈天民的太太,她带着孩子来感谢大家!”

  这又引起众人的恸哭。哭声中有人喊起口号:“我们要生活!”“打倒贪官污吏!”

  06

  哭陵事件在全国传开后,反响强烈。第二天,除《中央日报》外,全国各地的大小报刊都作了报道,登载祭文或刊印照片。

  耐人寻味的是,国民党背景的报纸对哭陵事件都冷嘲热讽,只有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对哭陵的将官高度同情,除发新闻外,还发了评论。指出:

  “南京将官的哭陵举动,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行动,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当局应当引起重视。”

  “六百将官哭陵,哭出了大家的心声,哭出了国家的前途,哭出了民族的曙光。”

  将官们的行动也赢得南京人民的同情。南京一些进步团体派出代表携带慰劳品,慰问哭陵的将官们。

  时任国军“参谋总长”的陈诚事后则到将官班训话,开口就骂:

  “什么哭陵?……你们这样做,只会对共产党有利,可是你们手上都沾有共党的血,共党来了有你们的好处?告诉你们,共党一旦打过来,你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07

  哭陵事件事件表明,蒋介石的统治基础已经极其薄弱,连他最基本的支持力量都开始唾弃他了,他成了孤家寡人。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那样,“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日无多。

  果然,就在哭陵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年,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毛主席闻讯欣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旷世名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这样两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的天,亮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