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荒凉大堤的绿色使者(图)

发布时间:2009-12-22 09:25 |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20日 21:11:34 | 查看:2108次

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刘坤(中国好人网配图)

  新华网合肥12月20日电(记者熊润频)在脱下军装后,他与17名战友一道,以“南泥湾”精神垦荒8年,不仅让荒凉的茨淮新河堤滩重现绿洲,还打造出了固定资产过亿元的安徽第一个万亩生态园林,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他就是刘坤,安徽省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四分场场长。

  1999年,刘坤退伍并被分配到凤台县水利局。2000年8月,包括刘坤在内的18名复转军人到水利局报到时,县里为遏制茨淮新河水土流失,决定由水利部门在茨淮新河凤台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而水利局打算让他们来担当这一重任。

  要到条件很差的茨淮大堤上垦荒植树,不仅遭到家人反对,刘坤自己和战友们心里也在犹豫。但光荣入党、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的刘坤第一个站了出来:“咱们尽管脱下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不能丢。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干出个样子来。”

  在刘坤的带领下,战友们一起向水利局党委立下了“军令状”,打起背包迈向决战荒滩二次创业之路,在36公里荒滩上拉开了一幅战天斗地的大幕,“凤台县八一林牧场”也由此诞生。

  刚到目的地时,摆在刘坤和战友们面前的是一幅荒凉的景象:万亩河滩杂草丛生,方圆几十公里没一户人家,吃没灶、喝没水、住没房、用没电。

  “是依托茨淮新河大堤干出一番事业,还是遇难而退,等靠政府再次寻求新的就业机会?”面对艰苦的环境,刘坤和战友们毅然选择了前者。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屋,就搭起5顶简易的帐篷作为栖身之所;没有烧饭做菜的锅灶,挖简易土灶野炊做饭;晚上没有电,就点起篝火照明取暖;没有水喝,就自己动手挖井提水。

  为赶在霜冻前翻好地,刘坤和战友们争分夺秒,日夜鏖战,手冻肿了,脸冻皴了,没有一人打退堂鼓,利用借来的4台拖拉机和农具,在3个月内把近万亩荒滩全部翻犁一遍。为赶在植树节前夕挖出40多万个树穴,刘坤和战友们天当被、地当床,困了打个盹爬起来再挖,手脚磨起血泡咬牙坚持着。

  2002年夏天,凤台县全境6个月降雨量只有21毫米,茨淮新河自挖掘以来首次干涸。看到新栽的树苗日渐枯萎,这些硬汉子心疼不已,起早贪黑地进行浇灌保苗。河底干涸了,就在河床上打深井提水;中暑晕倒了,爬起来喝口水再干;身上被晒脱了皮,抹上一把泥巴防晒。奋战一个多月,终于保住了70%的树苗。

  2003年夏,淮河流域又遭遇特大洪水,茨淮新河水位高达24.5米。为保住被洪水围困的意杨和果树,刘坤和战友们发动群众连续鏖战三天三夜,搬运土石近万方,筑起一道道环绕堤坝的子堤,挡住了洪水侵袭,护住了果树和林木。

  这些年,刘坤和战友们探索出以林养牧、以牧养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业新路。他们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广复式种植、立体养殖技术。他们引进了几十个国外的优质水果品种,建起了9个养殖中心,把凤台县八一林牧场打造成了以用材林为主、经果林为辅,种养结合,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立体化、复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年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个人富裕不算富,群众致富才算数。”自2005年以来,刘坤和战友们先后免费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120人。他们主动与群众结对子,带领群众生产致富。刘坤还创办了肉鸽养殖场,年创效益20多万元,带动周边乡镇600多户农民走上养鸽致富之路。今年,他们又成立木材加工厂,一次性吸收当地300多名农民就业。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