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发布时间:2018-11-18 13:21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年11月16日 第5版 | 查看:1065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习近平2017年12月29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把时间形容成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蕴含着惜时之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旨在提醒我们,实现目标的紧迫性,从而提出要求: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不止于此。2014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还曾援用了苏轼的名言“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习近平总书记对时间的重视和珍惜,体现出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刘安《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成就者,无一不惜时如金。东晋车胤因家境贫寒,白天要忙于家务,就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夏天点不起油灯,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发奋读书,自此学识与日俱增,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和国家栋梁之材。北宋司马光的枕头是用圆木做成的,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歇息一会,但睡着了只要一翻身,枕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警枕”来强制自己挤出时间刻苦读书。正是这种惜时与勤奋,司马光15岁时已无书可读了。后来,他成为朝廷重臣,并主持编纂了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抗战期间,作家端木蕻良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文艺救亡创作,乃写一“谢客”诗悬于门上。此诗既让上门闲聊者望而却步,又让人感悟到时间的宝贵,可谓一举两得。我党早期的革命家邓中夏在北大念书时,为了使自己的宝贵学习时间不受干扰,特意写了个“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桌上,来访客人看到这字条,如无重要事情便会马上告辞,还有些人从他那得到启迪,不再虚度年华。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说:“快速、加速、变速就是这个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谁慢谁就会被吃掉。”惜时如金是他一直做事的原则。妥善管理好、合理运用好时间,在时间和效率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

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征程,无数个惊叹世人的“中国奇迹”背后,正是靠着与时间赛跑的拼搏和奋斗。从追赶时代的“深圳速度”,到引领时代的“中国高度、深度、精度”,改革开放40年里点的变化、线的延伸,构成了面的繁荣与强大。正如一些外媒的点赞一样,“40年来,中国让7亿人脱贫,上演了史诗般的奇迹,并且它还将继续迅猛发展”“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数亿中国农民摆脱了贫困,村庄变成现代化的城市,配备高科技的火车在大都市之间穿行,中国的经济繁荣有很多方面让人难以置信”……40年间,我们书写了很多不可思议,完成了很多不可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惜时如金、只争朝夕。

改革再出发,发展不停步。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已定,方向已明,关键在于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路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且距离本世纪中叶,所剩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面对改革中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面对发展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交织”,更需要我们把握住时间、抢抓住机遇,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昂扬锐气,防止精神懈怠,在真抓实干中攻坚克难,在敬业拼搏中奋勇向前。唯有如此,才能激扬出改革创新的磅礴力量,才能赢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陈志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