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多少“货”?

发布时间:2019-03-09 15:53 | 来源:党媒平台 2018-12-28 10:23 | 查看:1647次

李丽辉   

麻辣财经

这些日子,人民日报新媒体打造的“时光博物馆”火了,这个流动的怀旧“博物馆”,两个多月来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巡展,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捧,人们排着队“穿越”历史,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个“馆”最大的特色,就是里面有很多“老物件”——手表、收音机、暖水瓶,磁带……每件物品都带着年代的印记,反映了人们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变迁。

说实话,这些物件早就过时了,制作也挺简陋,但为什么大家对“老物件”感情这么深?怀旧肯定是主要因素,因为当年每家每户都有这些物件,是凝结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麻辣姐觉得,除了怀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年为了把这些物件买回家,家家户户都曾经付出艰辛努力,得来不易的东西也会令人格外珍惜。

那个年代的消费,与现在这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完全不同。它的典型特征是“排浪式”,就是一个商品的“浪头”打来,大家一起开始“追浪”,一下子就会席卷全国。有个电影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当年一起追过的不是女孩,更多的是那些消费品。

接下来,麻辣财经就带您一起,看看改革开放40年来,咱们一起追过的那些“货”。

“排浪式”消费渐渐退潮,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

想当初,人们追的时间最长、又最不容易得到的是什么?“三转一响”首当其冲。

啥叫“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还一个是收音机。这在当时都是特别值钱的家当,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是人们心中梦想和追逐的“对象”。

但是,一个家庭要想得到这些“顶级配置”,光有钱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票”。因为商品短缺时代,这些东西不敞开供应,需要凭票购买。票按按计划下达,一个百十号人的单位或车间,只能分到几张票,给谁不给谁是个大难题。最公平的办法,就是大家一起“抓阄”,看谁运气好。这个一“票”难求,比现在的春运火车票可要难多了!

就算有了票,钱也未必凑手。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价格,每件都是100多元钱,那时候人们的工资只有几十元,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基本上剩不下啥钱。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省吃俭用也要攒好几年,才能买其中一个“大件”,真的是相当不容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解放生产力,增强市场在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比如,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刚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步鑫生。步鑫生一辈子跟服装打交道,当年担任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的他,推行“联产计酬制”,就是工人工资与工厂的生产挂钩,根据制作的服装数量计算工资,多劳多得。步鑫生还提出一个口号,叫“谁砸我的牌子,我砸谁的饭碗”,这个口号后来响遍了全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步鑫生对改革的贡献,那就是“打破大锅饭,砸烂铁饭碗”,用一把剪刀剪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帷幕。

随着商品市场化生产的加快推进,“三转一响”等商品凭票供应时代被终结。新的“四大件”登场,它们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大家电开始进入家庭。“四大件”刚进入市场的时候特别抢手,也有过凭票供应的情况,但发票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生产厂家。这是一个根本区别,意味着在日用消费品供应方面,市场已经成为主导力量,计划经济的色彩正逐步褪去。

上面说的这些大件,基本上都是家庭配置。至于个人都追过的“俏货”,那就更多了:“砖头式”录音机、电子表、墨镜、化妆品、BP机、手机……40年来,“排浪式”消费的大潮,到底卷入了多少商品,真的是数不过来。

专家认为,排浪式消费是温饱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件新商品出来,很多居民几乎在同一时间集中购买。随着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商品大为丰富,大家在消费热点不再那么集中,“排浪式”消费就会渐渐退潮。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这样的判断:“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在这种新形势下,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加百姓消费的底气

我国商品市场的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商家的销售方式。现在,无论城乡到处可以看到超市和便利店,顾客进店自己挑选商品,然后交钱结账出门,都已经习以为常。

那么,您还记得过去商店是怎么卖货的吗?不少上年纪的人历历在目:顾客跟商品是隔开的,柜台是“楚河汉界”,售货员在柜台里面,顾客在柜台外面,想买啥跟售货员说,售货员帮从柜台里拿。没赶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请自行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跟现在的卖金首饰的模式差不多吧,所有商品都非常“金贵”。

当然,这样的销售模式,也就是商品少的情况下可行。如果有100种商品,怎么可能在柜台里摆得开?售货员又怎么记得住每个商品的位置?于是自选超市这个“舶来品”就出现了。

您知道吗,中国内地第一家超市“诞生”在哪里?它就是“广州友谊商店自选超级商场”,1981年4月正式开业。刚开业的时候,超级商场仅有300平方米,就是这小小的300平米,打破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售货形式,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零售业,开始与国际接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销售方式早已超跃了“实体店”,进入了网购、海淘时代,消费者只须动动手指,千里之外的商家就会备好商品,通过物流把货送到家门口。如此巨大的变化,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潜力更大。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七大任务。其中一项,就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个强大的国内市场,不仅包括日用消费品,也包括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需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今年的个税改革减税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10月起已经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明年1月1日起,纳税人还可以享受六大专项附加扣除,减税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也就是说,月薪一万元的人基本不用缴个税了。这一改革举措,对增强消费能力、释放市场活力,也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