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的青春这样修炼(3图)

发布时间:2019-03-21 11:00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年03月18日 第A12版 | 查看:1219次

 

如今的流行文化里,大家反复传颂的是年轻人的青春修炼手册,那么是否有人好奇过,那些文学巨匠的青春是如何修炼出来的? 3月15日晚,一场关于初恋关于成长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告诉了大家一些答案。 

文学魅力 

三位大师的九部作品 

尽显俄罗斯文学魅力 

此次活动的主角不是流行偶像,而是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与高尔基。活动现场,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就三位俄罗斯文学大师的自传体作品展开讨论——屠格涅夫的《阿霞》《初恋》《春潮》,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此次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这套大师青春修炼手册新版也由人文社带给读者。 

活动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女士介绍了此次出版大师作品的意义:此次推出这三套自传体小说,不仅仅是因为适逢他们的诞辰纪念,更是因为他们在作品中既体现了本人的人格,又书写了俄罗斯人的性格;既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又刻画了时代的样貌。 

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奥莉加·梅利尼科娃女士指出,“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不局限于本民族。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有崇高的道义感,热爱国家,真诚地探知各个时期文学的历史经验,所有民族文学的精神财富。俄罗斯文学家关注从远古到现代的世界文艺,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她还说,“俄罗斯文学让你感同身受,引发你思索。书中并没有现实的答案或者办法,但会引起你的兴奋、怀疑或者反对,会教你思考。我认为,这是俄罗斯文学魅力无穷的秘密所在。” 

屠格涅夫 

《春潮》曾引许多非议 

“这是我自己的故事” 

《阿霞》《初恋》与《春潮》这三部作品组成的《中篇小说集》(下称《小说集》)成为屠格涅夫自传性的“青春记忆小说”。 

1857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情感生活中也出现了危机。为了排解痛苦,夏天他只身到波恩附近一座温泉小镇疗养,并在那里结识了俄国著名画家尼基金兄妹,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当年11月底,以这段经历原型创作的《阿霞》在罗马脱稿,次年在莫斯科正式出版。2018年的一项俄罗斯社会调查显示,《阿霞》是当下俄罗斯年轻人最喜爱的屠格涅夫作品。 

1833年,15岁的伊万·屠格涅夫考入莫斯科大学,并在那里爱上了19岁的叶卡捷琳娜·沙霍夫斯卡娅公爵小姐。公爵小姐虽然与小屠格涅夫通信,但她其实爱上了老屠格涅夫。老屠格涅夫在与公爵小姐分手后不久去世,传闻说是为情所困而自杀。公爵小姐一年后出嫁,并在产下一子后去世。这就是《初恋》的素材。 

1870年,屠格涅夫从德国给朋友写信说,他刚刚开始构思一部新作品,计划次年2月完成。这篇小说就是1871年年底完成的《春潮》,其中的开头部分源自屠格涅夫本人的一小段经历。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因为意志不坚而扼杀了一段美好的情感,因此小说在俄国发表后引来许多非议。关于《春潮》,屠格涅夫说:“这篇小说是真的。是我的经历,是我的情感。这是我自己的故事。” 

《阿霞》《初恋》与《春潮》这三部作品能反映出的青春修炼,是与爱情相关的,但又超越了爱情。“屠格涅夫独特的爱情审美言说是他对青春记忆的创造性再造,他将爱情往事变成了爱情审美的源泉,将一桩桩未果的爱情变成了叙事人心灵中永恒而又神圣的精神财富,赋予了爱情命题神话诗学的品位。”在《屠格涅夫全新的爱情审美言说》中,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张建华教授如是说:“只此一念,他的小说也成了永恒。可以说,屠格涅夫的爱情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切中了现代人爱情的‘启蒙’命脉,男人女人都遇见过爱情,但是对爱情本质的认知恐怕还远远不是如此深刻的、高尚的,在这个意义上屠格涅夫的‘情启蒙’并没有失效。” 

托尔斯泰 

成长与长大不同 

不止是青春修炼 

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形形色色的场景由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观察联结在一起,由一个孩子理解生活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而且浸透着生活的喜悦、童年的诗意和纯真的情感,弥漫着浓厚的田园气息,同时折射出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的良心”的心理基础。 

《童年》不仅是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而且是托尔斯泰的处女作。《童年》折射了作家在童年时期的贵族生活。《少年》以小主人公离开家乡去莫斯科上学为开端,因为在这次旅行中,他第一次看到熟知的一切原来还有另一面,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发生了“精神上的转变”。小主人公开始看到贫富的差别,产生了“平分”的愿望,这是他最初的生活见解和愿望。更耐人寻味的是,托尔斯泰安排小主人公在取消农奴制的前夕开始意识到贵族生活中存在着不公平。 

在《青年》中,小主人公的天地更广,交友更多。在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有了对生活的新见解,开始产生改造全人类、消灭所有罪恶与不幸的理想。同时,这个孩子的目光不仅投向外部世界,而且开始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部“自传三部曲”所展现出的托尔斯泰的青春修炼体现在“成长”中,而这种成长又和一般意义上的“长大”有所不同。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在译者序言中做了详细的解析:“……这就是托尔斯泰的成长观:人在童年时代一方面是纯真的,一方面靠着某些本能生活,所以,他需要把这些生物性本能清除掉,才能真正成为只靠灵魂生活的人;然而,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被世界污染的过程,所以,当人步入成年的时候应该努力回归童真。” 

在王志耕老师看来,阅读托尔斯泰的意义当然不仅是一种“青春修炼”那么简单:“我要说,托尔斯泰的意义远不止对十九世纪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未来的精神发展的永恒预言。” 

高尔基 

童年记忆中的小故事 

组成《童年》等三部曲 

1906年,高尔基对一位知名出版人说:“我有许多写作计划,而且正在考虑写自传。”此后,他多次表示想写自传。1910年,高尔基在一封信中说:“我很了解俄国的生活和文学……总有一天我要写我的自传,真实地记录那些人那些事,在我的小说中证实那些有时似乎不可思议的事情和心态。” 

1913年1月29日,高尔基在给《祖国纪事》的信中写道:“我可以给您提供一些我童年记忆中的小故事,我相信这些故事有意思。”这些故事组成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也是列宁去世前在病床上反复读的书。 

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青春修炼,恐怕是当之无愧的。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魅力不仅来自作品丰厚生动的内容和富于启迪意义的形象,也来自作品的艺术成就,来自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的时期,是作家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阶段。现实主义是他观照现实、把握生活的根本艺术法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介之在序言中如是说。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满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