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经济差距拉大:需从专家视角与民间声音共同解读

发布时间:2019-03-30 22:16 | 来源:光明网 2019-03-29 12:11 | 查看:1479次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称,“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经济发展东西差距大,但实际上,经济南北差距也非常明显,最北的东北和最南的深圳,经济发展有着明显差距。”

  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以来,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经济增速开始拉开,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个百分点扩大到2017年的1.4个百分点,2017年南方GDP实现52.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左右,是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的时期,相应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左右。

  这在网络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不少专家撰文分析这一情况的产生原因。这些分析是到位的。诸如北方“产业结构本身不合理,长期以来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短时间改变”,“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环境容量较小,经济发展限制要素较多”等,而南方“不少省市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制造发展,不少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产业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城市就业岗位增多,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形成了产业的良性循环”。因此有专家得出结论:“凡是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滞后的地方,就必须承受经济衰退的阵痛”。

  相对地,据舆论观察,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同时,东西差距却在缩小。一些原本被认为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中西部省份,如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安徽等省市,却抓住了产业升级的机遇,布局新的发展模式;而一些中西部城市如武汉、西安、成都等,又在“抢人大战”中抢先出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支撑。这也恰恰说明,在经济发展中,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固然重要,但核心要义依然是制度环境与身处其中的人。

  因此,理解这个南北经济差距拉大这一命题,也可以听听民间声音、个体意见,作为专业术语的补充。比如,在民间舆论场,常有这样的略显粗疏却又直白的话:“投资不过xxx”,“北方很多人观念落后、南方很多人脑袋灵活”,“火车从南往北,车厢里聊单位八卦、升迁消息的多了起来;从北往南,聊生意进展、项目状况的就多了起来”……这些话语,经不起严谨推敲,学理逻辑上也未必成立,但却代表了一些人的直观感受。

  这些民间话语可作为诸如“市场机制改革”等宏大术语的补充,而这种民间意见,或许也恰恰是决定经济结构转型的支撑基础。比如据媒体报道,2015年~2017年,南部地区城市新增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78.7%,而北方仅为21.3%。无利不起早,人的流向,代表的就是对经济机会的敏锐判断,就来自于个体的主观选择。而人的流向,又几乎是所有经济命题的起点。

  要改善南北经济差距,很大程度上或许就得从正视、重视民间意见与个体感受开始。宏观层面的设想,终究需要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人来实现,民间意见,代表的是个体对微观环境的判断,是能不能实现诸多设想的依据。只有创造具有公平性的市场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个体有稳定预期与发展可能,让人们从主观上产生信赖感与踏实感,在民间舆论场上产生更多正向评价,才能改变人们的行走路线并选择北方,才能进而谈起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等重大议题。

  破解发展差距的难题,终究需要人来实现,那么“怎么让人满意”,应该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照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