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常常从提问开始

发布时间:2019-04-17 20:4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4-16 20版 | 查看:622次

  孙正凡

  2019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霍金的遗著《十问:霍金沉思录》,让我们再次近距离感受这位科学家的风范。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宇宙的好奇心,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和期待,都让我们深思: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个浩瀚的世界。

  作为当代知名度颇高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最亲民的科学普及两个领域都如鱼得水。最初震惊于他高度残疾的身体,然后服膺于他深邃的科学思考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公众也对霍金回报以无比的热爱,向他提出了无数“大问题”,希望得到他的回答。霍金一生也跟公众和各路媒体保持密切互动交流。这本书就是从霍金回答问题的巨大档案里挑选出来的。

  在霍金亲自写的序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霍金一贯的幽默和热情。说来也巧,霍金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日子,又去世于爱因斯坦的诞辰。作为坚决拒绝神秘主义的科学家,霍金承认出生日期这个巧合对他显然有影响,但他同时吐槽说,我们别忘了,那一天出生的婴儿大概有20万个——他就是这样一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现代人。

  心中要有问题

  在本书序言里,霍金不但承认他走上研究宇宙之路,是“被最大的问题吸引住了”,而且强调“作为父亲,我总是告诉孩子提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要担心那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儿傻。霍金的这些陈述,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科学。

  不止一位科学家或科普作家提到过,笔者本人也亲身经历过,我们的孩子们,年级越高反倒越不会提问。在笔者走进大中小学做科普讲座的时候,小学生提问还很积极,高中生基本上就不提问了,大学生就更难开口。这恐怕跟我们单纯重视“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有关。可是我们回望科学发展史,真正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和思考的。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虽然他上大学的时候会逃课,但他时刻关注最新科学期刊,知道科学界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实际上正是因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理解现有知识体系并不完美,才驱使他们想方设法要突破既有知识的框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创新就意味着有些事情还从来没有人做到过。

  这就是为什么来自公众,尤其是来自孩子们的问题本身就非常可贵。霍金在《十问:霍金沉思录》这本书里对问题的回答显示出,他读懂了公众的渴求。因为霍金本人内心里就住着一个不停提问的好奇孩子,敢于提出问题,就是我们走向科学的前提。

  让我们看一看这些问题: “一切如何开始?”“我们能预测未来吗?”“我们能在地球上存活吗?”……想想在某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是否继续思考它们呢?

  身边要有传统

  在《十问:霍金沉思录》这本书里,公众问到了万物起源、黑洞、外星生命、太空殖民、人工智能,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很多个专业人士才能解答。可霍金娴熟地谈论着进化论、历史、哲学、宗教,甚至科幻,把他对全球变暖、核战争的忧虑,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娓娓道来。公众提问五花八门,霍金回答更是精彩万分,向我们展示一个不同于既往的科学家形象。

  霍金的身体状况注定了他没有办法做出多余的动作来吸引公众的注意,这却让公众关注到他的生活状况。霍金从他的《时间简史》就展示他的家庭,他对生活的热爱。组建家庭,让霍金重燃起十足的勇气,而有幸投身科学,让霍金更享受生活。这样一个“生活着的科学家”,对公众来说是格外亲切的。霍金对《十问:霍金沉思录》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答得非常慎重,注入了他对科学的热情,也带领公众一起思考科学、宇宙、社会发展和全人类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传递的是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精神。

  他不但坦诚地承认无神论观点,还从多个方面论述科学家们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对于万物如何起源、是否存在外星智慧的问题,霍金不仅讲述了哲学、进化论、宇宙学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有太多问题等待现代和未来的科学家继续探索。对于他最熟悉的黑洞、时间旅行问题,他也坦率地承认,对于既有成果我们仍然要抱以怀疑态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处于无知之中,这是不是让我们想起2000多年前先哲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霍金之所以没有“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谈这些问题,因为他在这里展示的是哲学家、科学家长期以来处理问题的传统。对于任何大问题,我们可能都不是第一个提出者,正如“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以正如霍金展示的,我们需要去看一看历代先哲们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即便是先贤已经有过答案了,我们也要知道,那些答案可能并不完美,甚至并不正确,我们还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新的方法来深入探索那些古老的问题,甚至颠覆先贤的答案,这正是为什么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学科虽然古老但是历久弥新的原因。

  科学家要有责任感

  通读《十问:霍金沉思录》,你可能会感动于霍金知识的广博、对生活和科学的热情和对人类的热爱。虽然身体被困在轮椅上,但他积极地推广科学,不吝于在媒体面前展示自己也能玩“太空失重”,推动人类的太空探险使命,在电视剧里扮演自己的形象,还登上了古老的中国长城。跟其他著作里一样,他在《十问:霍金沉思录》这本书里谆谆告诫人类要警惕恐怖主义、核战争、全球变暖的威胁。

  霍金用他的一生展示的科学家形象,不是困坐书斋自娱自乐,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恐怕正是当今一些科学家所尚未做到,甚至还没有想到的。霍金广博的知识提醒我们,即便不是科学家,我们也不应该只是关注自己狭窄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关注当前的科学和人文通识,因为各个学科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霍金的生活和科学成就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医疗、通信、交通等等便利条件,这些条件也正服务于我们每一个人。

  科学家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而现代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伟大力量影响我们所有人居住的这个世界。科学家必须理解更多的科学和人文通识,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思考整个世界,为全人类的利益多做一些考虑。曾经被媒体热议的霍金关于“不要和外星人说话”的警告,也正是基于历史的教训,即便是天文学家们观察和探索宇宙,但如果会对地球和人类命运产生直接关系甚至威胁的时候,科学家们也必须首先征求公众的意见。

  就像科学传统诞生于哲学,哲学源于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式思考和提问。虽然霍金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科学传统必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勇敢地提出问题,继承科学传统,深入地探索这些问题,这正是霍金之于我们的价值。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