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钥匙医生”打开百姓心门

发布时间:2019-05-20 14:3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20日 01 版 | 查看:639次

  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有位名医,他的名气不在于专攻疑难杂症,而在于他手里有51位老人家里的钥匙,可以随时为老百姓上门看诊。他被居民称为“钥匙医生”。

  镇上的51位老人主动把自家大门的钥匙交给他,方便他上门问诊、治疗。“这些钥匙在我手里,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责任。”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家庭医生严正是这51把钥匙的“第二主人”。去年5月19日,51把钥匙的复刻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严正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医生,用这些钥匙打开了老百姓的家门和心门。

  地段医院少见的大学生

  从第一天入职开始,严正就是社区里的“稀缺货”。上世纪90年代,这个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成为彭浦镇地段医院少见的一名大学生。

  彭浦镇是静安区面积最大的一个镇(街道),有3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4.5万人。那时的彭浦镇地段医院,绿化极好,“蚊子比病人多多了”。

  “当时很纠结,在一个全是蚊子的小医院,两三个月都没一个病人的情况下,感觉很不是滋味儿。”严正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在地段医院以医生身份参与灭蚊的场景,他时常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医院发呆,“我一个大学生在这里能做些什么。”

  1996年,地段医院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当时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要,医院于当年年底开设了“家庭病床组”。刚毕业不久的严正成为首批上海市“家庭病床医生”。1年后,他成为家庭病床医生组组长。

  严正忙了起来,这对一个年轻医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他的日常工作是早上7:30就开始接诊预约病人,随后一个上午,要跑几户人家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午,他来到龙潭居委会出诊“社区门诊”,通常一下午会接诊一二十位社区患者。临近下班,他又到一户事先约好的病人家里上门送药。

  “90多岁的老太太,总觉得可以再为她们多做一些。”严正告诉记者,正是这群令人揪心又心疼的淳朴老人,把他稳稳地留在了社区。

  这里的医患关系,令人动容。

  严正总能在各种时令季节,带回各式各样的农特产品,老人会给他送来自留地种植的玉米、瓜果、蔬菜;他每次上门问诊,老人们总会给他递上一杯水温适宜的水。

  他服务的家庭病床患者多为70岁以上、脑梗或中风偏瘫等卧床不起的老人,还有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的是无依无靠的独居孤寡老人。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随叫随到,有时晚上一个紧急电话,他就马上出现在居民家中。

  风雨无阻“上门路”

  从事22年家庭病床工作,严正穿梭于彭浦镇的每个小区。社区居民把严正当作“自家屋里厢人”,为方便严医生上门治疗,先后有51位老人把自家大门的钥匙交给他。

  严正还记得1999年收下第一把钥匙时的情形。当时郁老太太中风瘫痪在床,经严正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可就在这时,她的丈夫被查出患了肺癌,需要经常去医院做化疗,不能在家照顾老太太了。老先生把房门钥匙交给严正,希望严正能随时上门为老太太看病、配药,他对严正说:“严医生,钥匙侬拿好,阿拉信得过侬。”

  第一次收下病人家的钥匙,严正纠结了许久,“收下吧,怕万一人家少了什么东西说不清楚;可不收的话,老太太的子女都还要上班,没人照顾。”他形容自己那会儿年轻、“胆子大”就把钥匙收了下来。

  后来,来找严正签约的病人越来越多,交到严正手上的钥匙也越来越多,十几年来累积了51把。待在他身边最久的,是万老太家的钥匙,已经有11年了。

  从2010年上海正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至今,已有6000多人次与严正签约。每周除周四在门诊就医外,其余的日子,严正都骑着自己的“健康自行车”,奔波于彭浦镇各个居民小区,骑车日行约40公里。

  魏阿姨至今记得大雪天严正上门问诊时,自己为他开门的一瞬间。严正浑身湿透、脸冻得发紫、眼镜还碎了一块镜片。那是2002年的冬天,魏阿姨的父母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老父亲还患了帕金森。严正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后,每周两次上门为老人看病,风雨无阻。“那段时间老人情况不稳定,不过去看下我实在不放心。”严正说。

  看他辛苦,魏阿姨有时会准备一些小礼物,但严正从来不收,最多喝口水。从医这么多年,严正没收过病人一分钱,“如果我收一文,那我就不值一文!”他说。

  为患者“冒险”

  严正常说,他所做的事,其实是上海8000多名家庭医生的分内事,没什么特别的。根据上海市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上海全市共有666万人签约家庭医生,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0%,签约者中80%为老人、慢性病患者。

  在上海,一名得了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病的老人,如果在社区医院签约一名全科家庭医生,他的日常用药就可以由家庭医生来开具处方。若病情有变,可以经家庭医生转诊到区级医院、市级医院、大型三甲医院。家庭医生成为我国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新政的最关键环节。

  有人觉得,全科家庭医生不过承担着最简单的医疗服务工作,他们只是在为病患转诊和开药方面有一些基础功能罢了。

  但实际上,一个负责任的家庭医生,可以直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严正曾冒着较大的风险,为一名脑梗瘫痪在床的老太太拔除胃管和导尿管。当时,老人从三甲医院回到家中居住,家属对家庭医生的需求仅仅是定期帮助老人换胃管、打针等。看到老人每天辛苦地通过胃管进食,严正心中不舍。

  他主动指导家属,每天尝试口腔进食,一点一点加量。并通过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帮助老人逐步克服吞咽障碍。直到最后,拔出胃管。拔管的好处是,瘫痪老人可以进食,可以尝试锻炼身体部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拔管的风险在于,老人可能会被食物呛到,诱导肺炎等疾病。

  不拔,是正常的“规范化治疗”,家庭医生无功无过;拔,家庭医生要承担风险。

  严正选择了后者。“我当时心里想好了,随时候命,万一有问题,我可以立刻过来插管。”严正说,自己与老人们一起度过了20多年,他把病人当亲人看待,病人也回报以同样的情感,“基于对医患关系的充分自信,我愿意在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上冒一些风险”。

  严正特别喜欢家庭医生和病患之间所建立的和谐医患关系。每天中午到了吃饭时间,很多病人会拉着严正一起吃一碗馄饨、一碗拉面,他喜欢这样的时光。

  根据我国制定的家庭医生国家标准,一名家庭医生合理的签约服务居民人数应在2000人,据此测算,上海家庭医生总量应在1.2万人以上。但截至2018年,上海现有注册全科家庭医生8300余人,虽已达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距“标配”仍有距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