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参军”走向巅峰之路

发布时间:2019-06-23 15:34 | 来源:中红网 2012-11-09 16:37:53 | 查看:8266次

作者:周红兵 

据中央媒体报道,2011年1月16日至30日,由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29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最后一集:瑞金沙洲坝一位老人8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自己临终前想见儿子一面,可儿子们却全部阵亡了。于是毛泽东带着儿子毛毛去给老人送终,说自己是老人的“儿子”,要毛毛叫老人“爷爷”…… 

这一情节将全剧推向了高潮。这部展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中央苏区、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一段历史的大剧,感动了亿万观众。随着大剧落幕,许多观众追问,瑞金“八子参军”是否确有其事?毛泽东的“瑞金父亲”是否确有其人?

 八子参军原型 

瑞金是闻名中外的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蒋介石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八子参军”就是当年中央苏区扩红参军的真实典型。杨荣显夫妇当年是江西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在五次反“围剿”期间,将8个儿子全部送上了前线,后来都牺牲在反“围剿”战场。当时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了这一事迹。 

《八弟兄一齐报名当红军》,为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第三版《勇敢坚决当红军》的第二篇消息稿。原文为:“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弟兄八人,在这次动员中,他们八弟兄中,有一个很勇敢的报了名当红军。但是后来他们和邻人谈话的时候,却听见邻人说:‘你们八弟兄只去了一个当红军,这倒也没有什么希奇’,所以他们便一怒而全体报名加入红军,日前他们已集中到补充师去了。”

 2005年,瑞金市歌舞剧团把这一真实故事编成歌舞《八子参军》,搬上舞台。《八子参军》在各地演出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观众都为“八子参军”所感动,为老父亲杨荣显所感动。 

《红色摇篮》最后一集讲述的故事,就是这“八子参军”上前线的感人事迹。 

故事开始,时生活在中央苏区已分得土地的杨显荣家过着虽然辛苦却平安幸福的日子,亲情、爱情和手足情都在男耕女织的氛围中得到了最大的张扬。可是,所有的安乐都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戛然而止,为了国家,为了保卫土地,为了革命的胜利,杨显荣把8个儿子送上了前线。于是,父母送儿子、妻子送郎君的依依惜别的场面轮番上演,这并不是亲情、爱情、手足情为爱国之情让路,而只是感情暂时的割舍,因为爱国之情源于这些感情,而这些感情的升华状态便是爱国之情,两者无所谓谁为谁让路之说。爱的光芒便以这几个农民为圆心、以无穷大的空间为半径向周围辐射,而此时,他们的爱正以时间为轴,让人们回到那个刻骨铭心的战火纷飞年代感悟爱的同时,也在警醒人们爱的传承。透过他们,人们可以看到人性最初的爱的姿态。 

故事说到了8个男儿在惨烈的硝烟弥漫战场上毫不畏惧,最后英勇牺牲,舍生取义。号手、旗手、投弹手、狙击手,每个男儿都在用尽全力扮演自己“匹夫有责”的角色。在保卫苏区即“大家”的同时,他们心里无时不刻不在想着自己的家乡,想着年迈的父母,想着温柔贤惠的妻子和素未谋面的孩子。只不过,他们知道自己肩上挑着的担子,也只有把担子真正放下之后,才会有纯粹的天伦之乐。然而,他们不曾想到的是,家里的父母在他们走后身体每况愈下,如今,奄奄一息的父亲正企盼着能够见上儿子最后一面,至少一个也罢。可是,这已经是不可能了。 

2008年3月,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时年80岁高龄的迟浩田将军来到瑞金,看完瑞金市歌舞剧团演出的《八子参军》后,泪流满面,拉着演员的手,振臂高呼:“瑞金人民万岁!” 

血火岁月典型 

“哥哥出门当红军,笠婆挂在他背中心,流血流汗打胜仗,打掉土豪有田分……”《红色摇篮》片头主题曲《哥哥出门当红军》正是改编于音乐报告剧《八子参军》主题曲。歌曲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红都瑞金儿女踊跃扩红支红、参军参战的动人情景。 

据史料统计,在中央苏区时期,瑞金24万人,有11.3万人参加革命,青壮年参军参战,年幼的参加儿童团,妇女参加洗衣队;有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瑞金留下姓名的烈士达17166名。不独瑞金,当时赣南苏区为主力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前赴后继的兵源。赣南人民为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中央苏区时期,赣南苏区总人口约241万人,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援前线。参加中央红军主力长征8.6万人中,就有赣南子弟5万多人且绝大多数牺牲了。赣南留下姓名烈士达10.82万名。漫漫长征路,寸寸红土地,遍洒赣南英烈血。 

“八子参军”只是当年苏区扩红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这样的感人场面在赣南苏区的乡乡村村都能见到。瑞金象湖镇老红军刘彬就是与父亲一起当红军的,父亲在湘江之战负了重伤,刘彬跟随中央红军一路血战,到达陕北,最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在《江西革命烈士英名录》里,有一行并排着的5个朱姓名字——朱伯璜、朱泗隆、朱王氏、朱汉杰、朱澍隆,这是南康朱伯璜全家5烈士的英名。兴国邱会培及其妻子共产党员钟银凰、女儿邱春莺、儿子邱先镇,亦全家牺牲谓满门忠烈。有“共和国第一军嫂”之誉的陈发姑,是瑞金儿女扩红支红的又一位代表。1933年,她动员丈夫朱吉熏参加红军。翌年10月,丈夫朱吉熏随部队参加长征,从此杳无音讯。74年,陈发姑苦苦等待着丈夫归来。2008年,陈发姑老人带着对红军丈夫的无限思念走完了自己执著期盼的一生。 

伟人瑞金情缘 

瑞金,可谓朱毛红军的“福地”。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进军赣南,未料出师不顺五战五败,次月10日瑞金大柏地一战大捷,扭转战局,“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暗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陈毅语),为红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揭幕奠基。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过大柏地时,豪情满怀,挥笔写就《菩萨蛮•大柏地》这一光辉篇章。之后,他多次对身边将士说,“瑞金是个好地方!” 

“毛主席”的称呼也是从瑞金叫响的。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胜利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这一称呼自此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毛毛(毛岸红)是毛泽东与贺子珍所生的6个孩子中,唯一在两人身边生活成长的。1934年10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同红军主力从瑞金云石山撤退,进行长征,情况紧急,将毛毛秘密安置在当地群众家中,后来失散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急切盼望找回毛毛的身边工作人员说:“别找了,就让他留在人民中间当人民的儿子吧。”于是,正如《红色摇篮》中表现的,没有找到的毛毛成了苏区人民的“孙子”。笔者曾听到许多瑞金人说亲自认识的毛毛,被养父母改成邹姓,其身高、体魄、长相及言行举止皆神似毛泽东。笔者20世纪80年代初亲眼见瑞金人们所说的“毛毛”时,其已由平民凭自力成为了领导干部,且子女皆已是研究生、博士生,还海外深造。 

1949年8月23日瑞金解放。远在北京的毛泽东闻讯非常高兴。接到报告时是晚上10点多钟,他对侍卫说要吃红烧肉,侍卫有些不解。毛泽东诙谐地说:“瑞金解放了,我这个主席才算货真价实。”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编导演创花絮 

2010年年末,年过花甲的早已退休的温何根,正在深圳当“保母”,每天手推车推着外孙女在院子里转悠,偶尔与其他老太太老爷爷搭讪几句。这一天,他忽然接到赣南歌舞剧院院长蓝文的电话,说中共赣州市委决定在2011年11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之际献演一台以八子参军为题材的大型戏剧,请他回家担任《八子参军》的编剧。时间紧迫,只给4个月的剧本创作时间。温何根二话没说,立马打道回府,拎着简单行李于2011年1月8日躲到了生他养他的老家闭关创作。这天正是他出生的时间,好象宿命安排,他又回到生命的起点。 

9月24日,记者采访了《八子参军》编剧温何根。“听到《八子参军》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消息,我的心情很激动,我感到很幸福。”温何根如是说:“《八子参军》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苏区人民对革命的奉献,是苏区文艺创作的重大题材。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温何根是扎根红土地的优秀剧作家,他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那段红色历史,曾创作过10多部苏区题材的戏剧作品。他说,他能触摸到那段历史,因为其父亲就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扩红参军的。 

温何根说:“我做了大半辈子的苏区题材戏剧创作,对这一段历史非常熟悉。我有意将《八子参军》打造成有说、有歌、有舞,有贯穿人物、有贯穿矛盾、有贯穿事件的时尚歌舞剧,打造成瑞金乃至整个赣南苏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据了解,温何根应邀担任《八子参军》编剧时,正好有一部广东东莞的戏剧也邀请他担任编剧,但他坚持先为家乡写剧本。 

受领任务后,温何根即“躲”在故乡石城县高田镇僻静的山村湖坑村里开始“闭关”创作。他说,在创作《八子参军》剧本的过程中,他度过了一段晨昏颠倒的生活。有一次,他在凌晨3时突然有了灵感,便马上起来写作,生怕忘记。 

蓝文向采访记者介绍了《八子参军》创作之路:“我的心情很激动。这次入选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戏曲类作品只有11个,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八子参军》能获得这一奖项,非常不容易。”“《八子参军》无论是素材来源还是剧本创作,其本身就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学性,而且我们集合了全国一流的主创班底,从导演、编剧、舞美、灯光等到演员的精湛表演,全方位地将《八子参军》作为一个艺术综合体来打造;第三,我们在创排、公演、巡演等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付出了很多辛劳,逐一化解困难,让《八子参军》以最好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曾是赣州土生土长采茶戏演员的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八子参军》。她说,《八子参军》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历史题材角度,选取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更具人情的主题,更加彰显人类的朴实情感,更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当戏剧结尾唱到‘子子孙孙传万代’时,我更多的是为我们台上的演员感动,正是他们无私无畏地付出那么多,才使这部戏走到今天。”张曼君动情地说。在训练的过程中,演员们非常辛苦,很多跌爬滚打的动作,演员们不畏艰辛,受伤、带病排练,一遍一遍重复毫无怨言。“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苏区后代们朴实、勤劳、勇敢、奉献的精神,他们不但是在创作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在重塑自己的灵魂。假如这部戏交给其他的院团来演绎,肯定无法表现出如此朴实、真挚的情感,正是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院团和演员,才能将它演绎得如此原汁原味。因为,他们的文化血液里面涌动着苏区情怀。” 

《八子参军》的舞蹈编导谭晓洪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赣州市推出这样一台文化大戏,是一个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推广赣南采茶戏的很好平台。舞蹈就是用肢体语言展示内心情感,在《八子参军》中,舞蹈尽可能地展示红军为革命献身的“刚性”与亲情、爱情的“柔性”。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部意义深远、故事感人、赏心悦目的戏,让赣南采茶戏能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杨大妈”的扮演者李莉深有感受:“剧中的‘杨大妈’是一位善良、慈祥、任劳任怨、具备客家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杨大妈”辛苦带大8个儿子,红军给老百姓分了田地,她就想着“舍命来报恩”。“我儿子现在读大四,和这8个儿子差不多大,所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自己的儿子一样,特别容易入戏。”一直投入演出至一脸疲惫的李莉说,即使在排练的时候,她都是演一场哭一场,“特别是当得知7个儿子都牺牲了的时候,那种晴天霹雳、山崩地裂的感受,没有当过母亲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而当最后一个儿子也牺牲了,面对8个儿子的肚兜,思子之情、丧子之痛都彻底迸发出来。”“能够将那段可歌可泣的苏区历史和苏区人民的伟大精神呈现在舞台上,再辛苦也值得。” 

“满崽”的扮演者是瑞金人杨俊。“通过参演这部戏,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在杨俊看来,“满崽”是苏区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化身和代表,他们在忠孝之间犹豫挣扎,最终决定舍小家顾大家。“当兵就要当红军,杀尽敌人才太平。放下锄头拿起枪,救国救民救自身。”杨俊动情地说,在排练《八子参军》的过程中,他一次次被剧情和剧中的人物感动,“杨大妈”亲手将8个儿子送去参军,杨家八兄弟抛头颅洒热血战死沙场,“兰花”义无反顾送丈夫参军、为杨家留种……“这些人物不仅仅是剧中的角色,他们都曾经真实地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 

“兰花”的扮演者易晓艳,刚刚做了母亲,为了参演这部剧,她给孩子提前断奶。“在为人母之后,更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感情,例如‘兰花’怀孕后孕育新希望的喜悦等等。” 

诸大媒体报道,《八子参军》的演出,好评如潮。每场演出座无虚席,全场观众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时而掌声阵阵,时而热泪盈眶。真实的革命故事给了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满头白发的胡桂芝老人和老伴一起看完演出后,说:“这部戏唱得让人掉泪,演得震撼人心,这是赣南苏区人民从内心发出的对革命的感情。” 

走向巅峰之路 

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全剧由三大基本情节支撑,分别为“‘扩红模范’光荣匾、痛打满崽、十月怀胎”。其中,“十月怀胎”情节以客家经典民歌《十月怀胎歌》贯穿全剧,从序幕中的“孕”舞表现8个“儿子”降生,到8个“儿子”全部阵亡,“杨大妈”一一回忆起8个“儿子”的降生过程,恍惚间看见“儿子”和“媳妇”围绕左右,又在一片寂静中意识到“他们再不能回来了”,不禁放声悲呼:“我的崽呀!”在“孕”舞中,已怀孕的第八子“满崽”的媳妇“兰花”徐徐出场,预示着革命种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个胚胎中孕育而生。 

温何根说,这部剧本完稿后,在提纲中,他对各种细节处理,以及为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寓意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 

“我对这部作品非常满意,这是目前为止我创作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温何根说。

 2012924日晚,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为祖国放歌”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址举行。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温何根所编《八子参军》剧的主要风格是:主干线是母子情,又把母子情与其他感情水乳交融在一起。母子情是人类最基本、最牢固、最纯洁的感情,能把母子情搅得天翻地覆的行为必然是更加崇高与博大的行为。本剧根据这个原理,运用母子情怀烘托主要人物更加崇高与博大的爱人民、爱国家的情怀。 

运用采茶歌舞剧形式来表达。歌舞剧这种形式,长于抒情,短于叙事,所以戏剧情节的设置宜简而不宜繁,场景气氛宜浓而不宜淡,主要人物宜少而不宜多。既有群体形象的大写意,也有主要人物形象的精雕细刻;既有血肉纷飞的战场描写,也有柔肠寸断的伦常诉说;既有戏曲的虚拟审美,也有现代灯光技术的写实运用;既写前方,也写后方,那是一个中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历史时刻。 

杨大妈虽然连胎生了8个儿子,却因穷无立锥之地,只有骨肉分离,四处飘零。红军来了,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夺过来,使杨大妈8个流浪在外的儿子分到土地,回到了家。 

一场场残酷的争夺土地的战争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怎能不以命相拼!“生从红土来,死归红土去”,杨大妈连夜缝了8个肚兜,分别装进一把红土,毅然将8个亲子送上战场。战火无情,旋即间8个儿子有7个阵亡,只有满崽活着,首长强令满崽离开战场,回去侍候老娘! 

满崽回家后,难以向母亲道出7个兄长阵亡的事实,被误认为是逃兵,遭到母亲痛打。最后满崽未婚妻兰花道出了真情。如山倾倒般的噩耗向杨大妈压来的时候,她依然能如山一般地扛住,再度送子出征。 

最后,8子全部阵亡的噩耗再次传来,杨大妈捧着8个儿子的遗物——8个肚兜,静静地回家。她把8个肚兜一一摆好,8个杯子一一排开:崽呀崽,蒸好了米酒筛满了茶,娘为我的心肝接风洗尘把话拉……神聊间,8个儿子带着8个儿媳同时出现,大妈陶醉在满堂儿孙绕膝转,异口同声喊亲娘的想象中。突然间一片空寂,八子八媳消失得无踪无影。 

在杨大妈的悲声中,《十月怀胎歌》轻轻响起,一群孕妇走了出来——她们的歌舞似安慰,似缅怀,还有希望在荡漾! 

《八子参军》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讲述了赣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苏区父老乡亲毅然将儿女送上战场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极大牺牲和巨大贡献。该剧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创作班底汇聚了全国一流的艺术家。剧中大量赣南采茶戏曲牌和客家经典民歌的运用为该剧打上了赣南采茶戏的独特烙印。贯穿全剧的《十月怀胎歌》在客家习俗中是女儿给母亲点莲灯时的必唱歌曲,在重要情节处还运用了极具情感表现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都唢呐“公婆吹”。 

这出荡气回肠的采茶剧震撼人心,每场都使观众中掀起了重温红色历史、感恩革命先烈的热潮。红军后代朱敏说,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戏的,十分感人,很多画面让我想起了父辈们在那个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也让我对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感同身受,这部采茶剧对现代的年轻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史学家说:瑞金中央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 

艺术家说:苏区人民是孕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天之骄子的伟大母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