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老百姓从我身上能看到共产党的好”

发布时间:2019-08-03 21:22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3日 03版 | 查看:985次

“我的名字叫共产党员。”“不为别的,只为老百姓从我身上能看到共产党的好。”近日,在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一位演讲者质朴的话语令人动容。他叫李银江,是江苏省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多年前,《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位敬老院院长的孝与忠》为题最早报道了他的事迹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多年来,他的故事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里,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民政孺子牛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苏时代楷模”“江苏最美基层干部”“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李银江还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近日,我再次走进桂五镇敬老院,见证了李银江对孝道超越血缘的坚守和传承,也被这位普通共产党员的格局与情怀深深感染。

李银江的两次泪

  (7月20日 星期六 晴 温度38℃)

  暑日的江南,骄阳似火。清晨刚过5点,火红的太阳便早早爬起来,等候着我们的行程。由于高速路面温度太高,车速不敢太快,原本两个小时的车程,足足开了三个小时。到桂五镇敬老院时,已近中午11点。等我们安顿好行李,收拾好房间,已经过了饭点。李银江说:“老人们早上起得早,早饭是6点,午饭是11点,现在都已经吃过饭,洗完锅了。”错过了与老人们的第一顿午饭,我很遗憾,对付一顿后,陪着李银江挨个房间查看。

  “这位叫孙有才,他是五保户,入院30多年了。”“这位叫孙霞,她是社会养老,到这儿已经3年了。”……李银江对每一位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敬老院是桂五镇的公立敬老院,目前有40名五保老人,24名社会养老老人(包括智障人和残疾人)。五保老人每年由国家缴纳7000元,社会老人的收费标准分为600元和850元两类,都涵盖一日三餐及住宿。其中,600元的收费对象是行动方便的老人,850元的收费对象则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多出来的250元主要用于支付护工工资。这里的护工不仅包括敬老院的专职护工,也包括兼职护工,即那些行动方便的老人。如此一来,老人们的互相服务也有了一定的报酬,提升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走着说着,我们来到了一间办公室门口,门上写着“李银江党支部书记工作站”。沏了一杯茶给我,李银江便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个穷苦孩子,在山里长大,刚出生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饿过肚子,靠着拼命劳动当上生产队长,后来又当上了敬老院院长,1980年光荣入党。30多年来只想着把工作干好,把老人们服侍好,从没想过出名,更没想到竟被选为十九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说着李银江抑制不住激动,流下泪来,“我这辈子就是把老命搭上,也报答不完共产党和老百姓对我的养育之恩。”

  “记得上次我来,你说这么多年来已经送走了70位老人,并为他们披麻戴孝,今年老人们身体都还好吗?”“今年又走了两个,陈妈妈也走了。”说到这里,李银江哽咽了。我知道李银江讲的陈妈妈就是从敬老院建院第一天就进来的五保老人陈广英,她一辈子无儿无女,把李银江当成亲儿子,李银江也视她为亲妈妈。“几个月前我觉得她有点不对劲,一天没见我就会哭哭啼啼。”有一天趁李银江没注意,她独自一人走到乡镇街上,用五块钱买了一根巧克力冰淇淋,又摸索着走回来。由于天气炎热,她又行动不便,回来时,巧克力已经化成了两手的浆。她双手捧在李银江面前说:“儿子,银江,你把它吃了吧,我洗过手的。”看着眼前的情景,李银江激动不已。没承想,几天后,陈广英老人竟永远地走了。李银江披麻戴孝为老人家办了一场体面的丧事,在墓地失声痛哭,长跪不起。

  “多好的老百姓,多好的老人家,我一个个为他们养老送终,风风光光地送走,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李银江的四个金点子

  (7月21日 星期天 晴 温度39℃)

  或许是昨晚喝了几口小酒的缘故,也或许是农民出身,睡在农家敬老院很踏实。这一觉竟从晚10点睡到大天亮,一看表已经清晨5点多了。翻身起床,发现敬老院的老人们已有不少在院子里散步了。看着他们这种惬意的生活,我在想是什么方法让一个敬老院30多年如一日,办得这么红红火火?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这些老人在这里无忧无虑过得如此安逸?难道李银江有秘方?

  金点子之一是相依相守的“夫妻房”。

  我早上有散步的习惯,踱步慢行时,路过一个房间,听到里面有老人正哼着淮扬小调,声音轻柔欢快,发现门虚掩着,就想进去拜访。这时一个老汉拎着水壶到了门口,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边推门边热乎地邀请我们进去坐坐。我立马反应过来:这儿是个“夫妻房”。众所周知,敬老院里面多是孤寡老人,成双成对的倒是不多,我不由得泛起了好奇心。

  “您唱得好哩!”进屋后,我向正在窗前侍弄花草的老人竖起大拇指。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忙招呼老汉为我们沏茶。熟络过后,我们了解到,老人叫刘俊美,丈夫叫孙有才,而他俩的缘分,就是在敬老院开始的。“她视力不太好,我就经常帮她打水、打饭;我呢,性格有点内向,不善交流,她外向点儿,还会唱歌哼曲……”孙老汉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当时多亏了小李,帮我们牵线搭桥,布置新房,还办了酒席。”刘俊美也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

  聊着聊着,到了早饭时间,门口多了些嘈杂声,老人们陆陆续续往食堂方向走着。这时李银江找到我们,邀请我们一起陪老人吃早饭。

  “老李,你还是个月老呢!”我一边喝着绿豆粥,一边打趣道。李银江乐呵呵地说:“我们敬老院,有9对夫妻,都是我牵的线结的婚。”他用筷子指了指桌上的小菜:“诺!就连食堂两个炊事员的婚事,也都是我帮忙张罗的呢。”

  金点子之二是自主自治的“院委会”。

  走出食堂大门,迎面遇上了五保老人陈老、张老,他们刚从镇上大超市采购完物资回来。“中午弄啥吃的嘞?”李银江问道。“白菜烧肉、胡子汤……”老人们拍了拍手里拎着的食材,笑着说。

  作为“院务管理委员会”采购小组成员,他俩的担子可不轻:根据院委会要求,菜谱每天不能重样,还要保证老人每十天就要吃一次羊肉、两次牛肉,以及鱼、鸡……

  提起院委会,李银江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院里大小事一律上院委会,即使我不在,敬老院也能照常运转。”办院初期,李银江就立志让老人像管理自己家里事务一样管理敬老院。于是,举行了民主选举大会,推选有威信有威望的老人做委员会成员,把权力交给老人,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拨的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两天伙食是什么?民政部门拨的物资该怎么分配?这些问题在一般的敬老院也许只有院长最清楚,不过在桂五敬老院,老人们像知道自己的事情一样,心里有一本账。

  这不,陈老、张老把食材归置好以后,就要赶着去开上午的院委会,他们说:“马上出梅天,更热,菜谱也得调整。这事儿啊,得抓紧哩!”

  金点子之三是养心养生的“农疗园”。

  没有想到,在敬老院,也能看到陶渊明式“晨兴理荒秽”的场景。

  “不劳动的时候,这病那病,浑身不舒服,自从到了‘农疗园’干活,每天在地里浇水施肥除草,感觉精神好多啦。”老人杨明干乐呵呵地拉着来访者参观他的劳动成果,只见空地上已长出绿油油的菠菜,煞是可爱。

  我注意到每块地都有一个红牌子,上面写着名字。一位叫张德进的五保户老人,正在地里点毛豆。“我一天能挣10个工分,大概能赚30块钱呢。”张德进用毛巾抹了抹脸上的汗珠,继续干活。

  一直知道李银江在敬老院发展庭院经济,搞“农疗基地”,却没想到老人们的积极性这么高。我进一步了解到,李银江开发了三块地,一块种菜,一块养鱼,一块种粮。劳动全凭自愿,实行分工制,每劳动一小时记一工分,每工分开价3元。老人们既种了菜,锻炼了身体,又赚了钱,可以说一举多得。“李银江的点子真多!”我在心里忍不住赞叹。

  现在的敬老院,已经开发农田9亩、菜地两亩、鱼塘9亩,全院日用蔬菜、鱼实现了自给自足,粮食也实现了半自足。在这个小小的敬老院,有人负责种菜,有人养鱼虾,有人到厨房帮忙……大家各司其职,其乐融融,不就是老人们的“桃花源”吗?

  金点子之四是有为有乐的“小工厂”。

  伏天里,还不到晌午,空气里就翻滚着热浪。老人们在房间里避暑,坐不住的我,就挨个跟他们唠家常。接触了才知道,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白天到“小工厂”找事情做去了!

  这个“小工厂”,是李银江的又一个金点子。在外人眼里,敬老院里这些身体残疾,耳聋眼花的老年人,可能个个都是负担;可在李银江眼里,他们个个都是人才。看到老人们每日三餐后没什么事可做,李银江就联系残联,办起了一个来料加工的小工厂。

  从喇叭到装饰品到电子元器件,能做、愿意做的老人,不仅有事可做,而且做得开心。既有钱拿,又打发了时间。“穿一串珠子,厂家给两毛钱,敬老院再补贴两毛钱。”说到这个补贴,李银江补充了一句,“这是在征得院委会同意后,从专项资金拨出的,只要老人们干得高兴,我就高兴。”

  李银江为了让老人们活着“有价值、有所为、人人尽欢”,真是用心、用情、用力啊。据我了解,他还把这份孝心,延伸到了其他老人身上。他以敬老院为平台经营丧葬用品,进价15元的花圈,只卖18元;进价196元的骨灰盒,只卖200元;为桂五镇所有去世的居民,免费赠送骨灰盒……

  一天下来,我领会到了李银江的四个金点子,同时,也找到了李银江的秘方:那就是至真至诚的大孝!

  (本报记者 郑晋鸣)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