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星球研究所”?(组图)

发布时间:2019-09-06 21:07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18-03-30 | 查看:4770次

  去年国庆期间,一篇题为《什么是中国?》的文章刷爆网络,首发平台阅读量超过了200万,经人民日报等微信公号转发后的阅读量更加惊人。一时间,他们公号以“什么是××”为题的文章篇篇都成爆款,“星球研究所”这个公号开始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在几乎所有微信公号都比拼速度、时效的今天,“专注探索极致风光”的“星球研究所”却试图反其道为之。

《什么是中国》一文中的图片,新疆喀什红层地貌。摄影师 赵来清

  他们不是天天被主编催稿,而是天天被自己的粉丝们催稿;他们不追热点,文章要写到团队所有人都满意才会推送。截至目前,“星球研究所”公号单篇平均阅读量50多万,100万以上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星球研究所”的文章视野广阔,星空、山川、大地、宇宙,都是主题;精美绝伦、大气磅礴的图片,与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相得益彰——他们所选的图片大多是以“上帝视角”呈现的大画幅照片,每一张都给人一种“被完全震撼和彻底打开”的感觉,有粉丝说这是“唯一置顶的公众号”。

  《什么是中国》一文的配图,内蒙呼伦贝尔莫日格勒河中的一个小岛,形如丹凤眼。摄影师 钟永君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说,自己的初衷是“让更多人爱上地理”,可他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看到他写得文章中的锦绣河山,由衷地爱上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前不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中,“星球研究所”被评为“十大科普自媒体”。

  究竟什么是“星球研究所”?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才能生产出这样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爆文,才能把地理科普写得让人“热泪盈眶”?

《什么是中国》一文的配图,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摄影师 孟涛

  他开公号“任性”写地理,意外成爆款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耿华军,曾分别在社科院、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后来,他有了尝试更大挑战的想法,于是辞职创业。

  起初,他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租下一间办公室,信心满满拉着几个朋友开发健身APP的项目。虽然投入不少,但市场反应冷淡,最终以失败告终。

  首次创业失败,对耿华军打击很大。把团队解散之后,他也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蛰伏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反思,认为创业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他分析了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事:“一直都是做内容,写东西还不错;对地理极其热爱,从大学就开始读各种地理相关的东西,从未间断。”

  有意思的是,耿华军之前的工作与地理无关,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对地理不算擅长。他说,以前读一些地理旅游类文章时,觉得并不满意,但那些文章往往都有很高的阅读量。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出比那些文章更好的内容,而且是大幅超越。

  “那是不是可以开个公号写地理呢?”

  于是,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再“任性”一回。2016年,他开了个名为“星球研究所”的公号,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地理。

  他在公号的欢迎语中写道:“我所专注于极致的自然风光,对吃吃吃买买买的旅行毫无兴趣。如果认同,就一起探索这个星球吧。”

  这个公号关注的领域,呈现的方式与内容似乎注定会让它跟一般的公号不一样。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这是耿华军写的星球研究所的口号。

  但真实情况是:当时并没有“一群”,在公号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有他一个人。

  而且当时已经是2016年,许多公号早已积累了一定流量,沉淀了一批用户,大号们都在瓜分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谁也不清楚,这份红利到底可以享用到什么时候,又要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变数。

  2016年9月,他就这样似乎在红利期的末尾开始摸索着创作地理科普文章。

  刚开始,耿华军也走了很多弯路。他担心地理类的东西太专业,没有太多人看。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写多深。公众号初期没有什么推广渠道,写完推文,他就在朋友圈和同事、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一发。有人喜欢就转发了,阅读量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一文中的配图。

  直到2016年11月,“星球研究所”出现了第一篇爆文:《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个大号转载,公号随之迎来了第一波涨粉高潮。这篇文章有291万的阅读量,给公号带来了6万多粉丝。

  这篇文章既非热点,也与时事无关。能一举爆发,都得益于文章的内容确实打动人心。登顶过珠峰的人、止步于咫尺的人、踏上过珠峰的人以及从未踏步珠峰的人,都在评论区感叹“像跟着文字体会了一次登顶的残酷与壮丽。” 

  “爆款”的突然出现,给耿华军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紧张。“我很担心,万一下一篇文章掉粉了怎么办?我很忐忑,因为自己写这一篇时有感觉写得很好,但是确实也没有预料会这么火。一切都太突然了。”

  自那以后,“星球研究所”发布的每篇文章都维持了很高的水准,粉丝量也持续攀升。

  耿华军的担心是多虑了,他所坚持的“好内容”,成了“星球研究所”最具魅力的地方。

《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一文中的配图。

  好内容依然能脱颖而出,地理科普有情怀

  “星球研究所”生产的文章所涉极广。介绍一个地方的时候,横向对比地理成因,纵向解说历史背景,一篇文章或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断代史,或成为一册沧海桑田的地理志,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就这样,靠着草原、湖泊、沙漠等自然风光类内容,没有经过任何推广,很快达到了单篇平均阅读量5万。不可思议的是,耿华军平均一周才发一次文,时至如今,竟然每篇阅读都突破了10万,还出现了多篇阅读量超过100万的文章。

  在行业公认公号红利期已过的背景下,“星球研究所”凭借探索极致自然风光的过硬内容生产,异军突起,创立仅仅半年,就获得高樟资本3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耿华军说:“红利期过了,意味着野蛮生长期过了。但新媒体创业是个长跑,拼的是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能力。有好内容依然可以脱颖而出,就不怕没有机会。

  他写江南,从地理的角度描述历史,从历史的变迁分析地理;

  他写柴达木,展现出一个除了开矿之外这个地方所能拥有的极致风光,传递从利用到欣赏的美学价值观;

  他写日本,从文化层面的“菊与刀”讲到地理角度的山与海……

  耿华军说,地理科普不能只是传递知识、晒晒美图,一定要有价值观。不能只让粉丝觉得美,一定要看到美背后的一些东西。

  “我们自己分析我们的文章为什么火呢?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价值观。《什么是中国?》里有知识,讲中国的地理地貌的几个发展阶段,但是最核心的一点是会让人看出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就是价值观。”耿华军说。

  “价值观”和“体验感”,是“星球研究所”生产出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在《别了,卡西尼》一文中,他将科普写得情怀满满,粉丝们表示:“看得我热泪盈眶”。

  他们在文中将“卡西尼号”拟人化,“卡西尼”经历了20年,每一个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也同样在这20年间经历了各自的人生故事,可能是从年轻到年老,也有可能从生到死,阅读文章的整个过程,每个人跟着行文和配图,就像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我这20年是怎么度过的?”

  他们写珠峰那篇文章时最震撼的,不是摄影师一幅幅雄浑壮阔的山峰雪景,而是一个摄影师对他们说的一句话——“你不能用你80米海拔的道德,去衡量8000米海拔之上的道德。”

  耿华军说,“在海拔80米的时候,你渴了我给你一瓶水喝,但是在海拔8000米的时候,这一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