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宗岳 这位从成都走出去的登山英雄 再次唤醒观众的记忆(图)

发布时间:2019-10-13 14:05 | 来源:成都商报 2019年10月9日 第04版 | 查看:2552次

国内首部登山题材电影《攀登者》热映,票房已突破8亿元  

成都理工大学的邬宗岳烈士雕像

国庆档电影中,国内首部以登山为题材的电影《攀登者》备受欢迎,目前影片票房突破8亿元。影片用电影语言讲述了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真实故事。

  其中,由井柏然饰演的登山队员李国梁,其人物原型就是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校友邬宗岳烈士。并且,首次登顶珠峰时,邬宗岳在珠峰8000米以上采集的二云母花岗岩岩石标本,至今依然存放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静默不语的岩石,也成为这段撼天动地历史的无声讲述者。

  据成都理工大学微信公号介绍:邬宗岳(1933-1975),重庆云阳人,该校1960届毕业生。1975年3月至5月,率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第四次适应性行军中行进到海披8500米的高度时,不幸滑坠,英勇牺牲,终年42岁。1975年7月19日,《光明日报》以《珠穆朗玛一青松》为题发表长篇通讯,详尽报道了这位英雄为祖国登山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

  从体育部长到中国登山队 他兴奋地铆足了劲

  1950年底,邬宗岳报考军校到了部队,历任班长、排长等,经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军人出身的邬宗岳身体素质很好,体育一直是他的特长。邬宗岳的爱人王明秀在追忆他的文章中提到,“空军组织篮球队,邬宗岳和同志们一道苦练技术参加比赛,曾获得多次冠军和亚军,球队还经常下连队开展体育活动。”

  1956年,政府号召干部考大学,邬宗岳由于基础知识扎实,成功考上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王明秀在文章中回忆:在成都理工大学读书期间,邬宗岳先后担任学院体育部长、学生会副主席等职,还是学院篮球队队长和手球队主力队员。“周末常有活动,他也顾不上回家。”

  1960年,在邬宗岳即将大学毕业之际,中国登山队决定在成都理工大学抽调两人参加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行动,他和同学罗士明毕业前提前加入了中国登山队。

  “能够在大学期间就接受一个关系到国家荣誉的重要任务,邬宗岳是由衷地兴奋和铆足了劲。”王明秀在文章中介绍,邬宗岳虽然从未受到过高山训练,但第一次登山就两次运送氧气和物资到珠峰8500米的高度。

  由于表现突出,当时的国家体委要将邬宗岳和罗士明正式调到登山队,可是成都理工大学早就决定待他们毕业后留校工作。一边要调,一边不放,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三年之久,一直到学校争不过,才无可奈何同意放走了这位优秀的毕业生。

  将首次登顶珠峰的荣誉送回母校

  邬宗岳:是学校培养了我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在邬宗岳等后备支援队员的全力保障下,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

  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后,邬宗岳从拉萨回北京的时候,他的初中同学、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刘兴诗也正好在北京。刘兴诗回忆道:“因为我们经常联系,所以他邀请我参加他从珠峰回来的庆功大会,分享他的荣誉。”

  庆功大会由国家相关领导人主持,会议结束后,邬宗岳走下颁奖台,将几件东西交给刘兴诗。刘兴诗至今都清楚记得这几件东西:第一件是邬宗岳从珠峰上采集到的四块岩石标本,材质是花岗岩,与普通花岗岩不一样的是,由于寒冻风化,这几块花岗岩标本的表面都是坑坑洼洼;第二件是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珠峰,相关媒体追踪报道的合订本。

  至于第三件东西,邬宗岳把自己胸前的奖章取下来,让刘兴诗把这个带给学校。刘兴诗拒绝道,“这个不行,这是国家给你的,我亲眼看到国家领导人别在你胸前的,这是属于你的荣誉,太贵重了!”邬宗岳说:“是学校培养了我,这份荣誉应该归学校。”

  而今,几十年过去,这几块从珠峰8000米以上采集到的二云母花岗岩标本依然存放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介绍牌上的捐赠者一栏,也清楚注明了是由校友邬宗岳和成都理工大学教师罗世明于1960年参加中国第一次珠峰科考时采集。

  成都理工大学为烈士塑像

  每年清明都会为烈士献花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决定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进行综合科考,身为国家登山队副政委的邬宗岳担任登顶第一突击队队长,为了顺利完成登顶任务,突击队顶着每秒20米的高山风暴,极为艰难地到达珠穆朗玛峰8200米高山营地,开始突击登顶。

  作为突击队长的邬宗岳为了留下登顶的珍贵资料,毅然解开绳子,选择了与队友分手,走在队伍后面拍摄冲顶镜头。正当他将沉重的摄像机和照相机放进背包准备前行时,一失足从8200米处滑坠山崖,被珠峰的积雪掩埋……

  刘兴诗说,“一个人只要做了值得纪念的事情,我们就要给他塑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校友,刘兴诗在成都理工大学组织为邬宗岳塑起了雕像,并取名橘颂园。“一个人去世以后,大家回想起来真正值得纪念,我们就用雕像的形式纪念他。邬宗岳对成都理工大学而言是一名到此求学过的学生,但他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人。”

  在成都理工大学,但凡路过橘颂园,不少人会停下脚步,面对邬宗岳的雕像肃然凝神。每年清明节,学校也会组织学生祭祀烈士,为烈士献花。

  儿子毅然加入登山队

  “想去看看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在邬宗岳的儿子邬前星的记忆中,总是与父亲聚少离多。即使一起在成都生活的时候,父亲忙于训练,总是在自己睡着以后才到家,自己还没有醒的时候,父亲又开始训练了。

  邬前星清楚记得,父亲每年都有十多天的探亲假。“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我妈带着我去找我爸。我爸在兰州训练,我们就去兰州;我爸在北京训练,我们就去北京;反正我爸训练在哪里,我妈就拽着我去哪里!”

  尽管聚少离多,邬前星从小就为父亲的工作感到光荣。1983年从部队转业后,邬前星也选择到了国家体委登山队。很多人说邬前星是“子承父业”,但他告诉记者,“当时真没这么想过,也没有那么高尚。”

  邬前星告诉记者,很多人都反对自己再去登山,而且,对于自己加入登山队的决定,不仅家人不支持,登山队的领导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些障碍。结果自己顺利通过了重重考验,成功加入登山队,并且工作了12年。邬前星说,“在登山队的时候,我们年年都要去珠峰,最高去过6500米的三号营地。”

  记者了解到,1985年新疆中美联合登山队,攀登6973米的木孜塔格峰,中方5人登顶,邬前星就是其中之一。

  当问及为什么想要加入中国登山队时,邬前星表示,“我当时的想法是想代表家人,去看看我父亲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当时母亲年纪大了,弟弟还小,只有我可以去西藏,这就是我加入登山队的最大动力。”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应鑫 蒋超

  部分图片由成都理工大学提供

  《攀登者》中

  “成都元素”分外抢眼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电影《攀登者》备受观众好评。不少观众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攀登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蕴含着不少成都元素。除了井柏然扮演角色原型是成都理工大学校友邬宗岳烈士外,该片编剧阿来也是四川人。

  成都观众:看到了“攀登精神”

  对于电影《攀登者》,有成都观众表示,看到了“攀登精神”。

  “山不只在那里,也在心里。攀登者不只远方的英雄,还有身边的你我。感慨!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登山英雄,也为一起完成这部电影,并肩战斗的所有人,还有为了角色哭了笑了感动了的你们。”吴京10月6日发微博表示。

  片中,井柏然饰演1975年登顶行动中的摄影师李国梁,作为教练的曲松林(张译扮演)在出发前对所有登山新队员进行了高强度训练,他对李国梁的训练最严厉,“我不是针对你,我是珍惜你,只因寄予厚望。”电影中这个片段令观众感动。

  有意思的是,张译曾在微博喊话井柏然:“1960年登顶遗憾未能留下影像资料,如今15年过去,我们已经等太久。加油,扛摄影机的年轻人!”井柏然也坚定地回答:“攀登者李国梁,保证完成任务!”

  编剧阿来:曾去拉萨体验

  电影中,方五洲(吴京饰)架人梯托举队友,徐缨(章子怡饰)顶着风雪向登山队员传达气象信息,曲松林(张译饰)与方五洲发生冲突、李国梁(井柏然饰)从雪山上疾速滑落、杨光(胡歌饰)横跨冰裂缝等一系列紧张惊险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登山队冲顶珠峰过程中的艰险与不易。而影片宏大震撼的特效场面,也让观众目不暇接,充满视听冲击力。

  《攀登者》是四川著名作家阿来第二次当编剧,他曾放话“一辈子都不再碰电影”,这次破例担任这部影片的编剧。

  阿来表示,他本人喜欢登山,也崇敬登山英雄,曾去拉萨体验登山英雄的幕后故事。影片故事由真实史实改编,创作过程搜集了中国登山队大量的史料图片与文献,严格遵循史料记载,真实再现这段历史传奇。

  阿来说,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突击顶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壮举,为世界登山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