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医学生讲述美好从医记忆

发布时间:2019-11-26 19:2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25日 04 版 | 查看:432次

当很多医学院学子开始把“医患矛盾”作为毕业后不当医生的理由之一时,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的“叙事医学”诵读活动现场,医生们却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给医学生各种鼓励。

  “医患关系的春天就在眼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晨芳有着近20年的从医经验,她把自己摸索出的“三大法宝”教给医学生——摸头、摸手、拍肩膀,“摸摸病人的头,感受一些手上的温度,再拍拍家属的肩膀,这些肢体语言就能表达出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朱晨芳给医学生做起了现场教学。以阑尾炎手术为例,一名年轻的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冷冰冰地“罗列风险”,把可能会发生的死亡、出血、渗漏等问题一股脑儿地“倒”给病人家属。而一名有经验的医生,则会先给病人家属吃一颗定心丸:问题不大。如果出现风险,医生会如何处理。

  从业过程中,尽管也遇到过不讲理的病人和家属,但朱晨芳选择记住的,都是“美好”。

  一位心率140次/分、血压80/40,被诊断患有“感染性休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可能”的85岁老太太,到底要不要救?怎么救?朱晨芳告诉记者,当时老太太孙女小白的一句话,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我们相信您!请您放下顾虑放手干,老人真撑不过去了我们不怪您。”

  朱晨芳回忆,像小白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相信科学又懂得医学局限性的青年人,是医患关系未来的希望所在。

  这台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老人却因为休克、感染等原因情况危重,带管进入了重症监护病房。术后,老人经历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器管切开、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衰等。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小白都在支持主刀医生朱晨芳,“她甚至在自己父亲情绪激动地找我时,提前给我打电话叫我避开”。

  大半年后,老太太的病总算有了起色,小白也和朱晨芳成了好朋友,“我特别想告诉医学生们,以后遇到危重病人,咱们一定要坚持不推、不缩、不放弃,做到问心无愧。”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护士蔡晓炯就常常能感受到来自病人的温暖。儿科陪护的家长可能是各科室中“最焦虑”的家属,他们看到孩子被病痛折磨,特别容易情绪激动、冲医生撒气。

  “太难了”,这是其他各科医生对儿科医护工作者工作状态的评价。但蔡晓炯却十分“享受”这份太难的工作。她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穿刺成功时,小病人家长对她的赞扬;小病人出院时对她嗲嗲的一句“谢谢阿姨”;经过几天几夜守护,孩子转危为安后家长满脸溢出来的笑容;还有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吃饭时,家长送来的生煎包。

  朱晨芳有个习惯,她每次与手术病人家属谈话时,都不喜欢直入主题。更多的时候,她会先问问家里的情况、家里平时谁与病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多、家人都怎么看待这次病情等。她认为,医患沟通不能只沟通风险,“医患关系是互相的,病人对你好,你能感受到;你对病人好,病人同样可以感受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