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百岁老兵陈训杨——盛光与萤火(图)

发布时间:2019-12-15 22:00 | 来源:中国军网 2019-12-12 05版 | 查看:785次

  中国军网记者 李 娴 特约通讯员 郭东明

  临别时,陈训杨又缓缓举起右手。这是一名老兵饱含深情、凝聚无数荣光的军礼!夏一军摄

  故事开始前,记者想先问这样一个问题——

  你有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吗?

  如果有,你藏了多久?

  如果,这个秘密,是你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还能藏得住吗?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复员返乡后,却把用鲜血换来的赫赫战功当成“不能说的秘密”埋藏在心底。这个秘密,他一守就是60余年。

  他叫陈训杨,今年已经100岁。如今是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一位普通农民。

  那天,记者见到他的时候,老人正坐在院子里和老伴儿拣茶籽,悠闲地晒着太阳,脚边卧着一条土狗。这幅秋日里静谧的画面,让你不忍上前去打扰。

  如果不是那深陷、坍塌的左眼眶,可能没有人会把眼前这位安静慈祥的老人和70多年前那一次次残酷惨烈的战斗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有人知晓这是一位在炮火硝烟中荣立过2次一等战功、1次三等战功的老兵。

  信 仰

  “只要有共产党员这个身份,就够了”

  如果不是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陈训杨或许同无数个农村青年一样,娶妻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历史永远没有如果。排行老七的陈训杨先后失去了6个哥哥:两个参加红军失去了联系,两个被日军炸死,还有两个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不返。

  有这样一句话,“在大时代的漩涡中,我们都是小人物。”

  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辜无助的百姓流离失所。生于1920年的陈训杨以及他的家人也难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命运。

  “双手被死死地用绳子捆着,骗我说只是去运送装备。”如今,老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被抓的情形——1948年,由于战事吃紧,陈训杨最终也被“抓到”国民党部队入伍。

  当兵不到4个月,陈训杨在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这次被“抓”,却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碗面吃得好香哟!”陈训杨刚被俘,一位解放军班长就递给他一个高粱面儿的窝窝头,让他先垫垫肚子。可窝窝头太硬了,咬不动,班长就带着他去炊事班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70多年过去了,老人还是忘不了那碗面的滋味。

  是拿遣散费回家,还是留下参加解放军?当时,年轻的陈训杨面临着选择。他隐约觉得,这支队伍和国民党的军队,不太一样。

  “在我们老家,这是孝子孝女才干的事情啊!”俘虏诉苦大会上,陈训杨含泪诉说了自己失去父母兄弟的悲痛,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连长、指导员临时制作了8块灵牌,带着全连官兵和他一起祭奠亲人。望着托举灵牌的连长和指导员,陈训杨心里有了答案,他要和解放军官兵走一样的路。因为,这是一条向着光明和美好的路。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此刻的陈训杨,在共产党的队伍里,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作“人民”——他是中国人的大多数,是陈训杨自己,是他逝去的亲人,是他的战友、邻居,是他见过的许许多多普通的老百姓……他打仗,是为了他们!

  就像一名红军战士曾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们不仅懂得怎样打仗,特别懂得为什么要打仗。我们的生命已经贡献给革命了,我们一点汗,一滴血,都是为工农而流。”今日,已无从考证这个战士叫什么,但我们确切地知道他、知道陈训杨信仰什么。

  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陈训杨对指导员说,“我来晚了。”指导员说,“不晚,万里长征才开始第一步。”就这样,陈训杨踏上了一心跟党走的“长征之路”,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停下脚步……

  即使在“文革”中,陈老遭受不公,他仍然惦念着要把党费交上;平反后,组织上要将当时扣除的工分给他补上,他却并不在意,说:“只要有共产党员这个身份,就够了!”

  有件事,陈训杨的儿子至今记忆犹新。1950年,在剿匪途中,陈训杨的左眼被弹片擦伤。多年后,年近七旬的他旧伤复发,左眼球被摘除,共用去医药费630多元。镇民政所知道后,让陈训杨的儿子带着住院发票去报销。没承想,陈训杨却狠狠斥责了儿子:“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向国家伸手?”为了防止家人再去报销,陈训杨干脆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功 勋

  “我们哪里知道,主角竟是他”

  藏起的是功名,藏不住的是老兵身上的“勋章”。

  失去的左眼、严重变形的肩胛骨,满身的创伤……这是战火留给这位百岁老兵的印记与荣光。然而,谈起这些,陈训杨说,能够活着,已经足够幸运。

  在他的回忆中,那场战斗的惨烈场景永远难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渡江战役,百万大军枕戈待旦,准备横渡长江,直取南京。国民党以70万兵力扼守长江天堑,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

  陈训杨所在团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抢占渡口,打掉敌人的堡垒,为大军开路。

  突击队,其实就是“敢死队”,报名条件有3条:党员、南方人、识水性。

  记者问:“这些条件您都符合吗?”陈老一笑,告诉我们:“就符合一条,南方人。当时哪管那么多,听说要选突击队,就报了名。”如今,谈起这些事,老人很平静,但我们都知道,这无疑是一次生死抉择。

  战斗在凌晨打响,江面风大浪高。一声令下,渡江突击队划着船向长江南岸冲去。敌人密集的炮火不断落在船的周围,炸起冲天水柱。牺牲战友的尸体,成片成片地浮在江面上,难以分辨。

  即使身边不断有人倒下,但剩下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陈训杨说,自己当时根本没想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只一心向前冲。300多人的突击队,只有50余人突破封锁线。完成占领敌阵地的任务后,活着的已经不到20人。

  成功打掉敌人堡垒,陈训杨又马不停蹄地执行新的任务,运送战友过江。

  从凌晨两点到第二天上午八点,陈训杨冒着枪林弹雨,担任小船的舵手,在江面上来回6次,未曾停歇。最后一次过江,他驾着的小渡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炸成了碎片。陈训杨靠着一块木板,在江面上漂了好久才上岸。

  战后,陈训杨荣立一等战功,被授予“水上英雄”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么传奇的战斗经历,你们都知道吗?”采访时,记者问陈老的家人、邻居,还有村干部,他们都不甚了解。陈训杨的孙子说:“打仗的事儿爷爷倒是讲过不少,但我们哪里知道,主角竟是他!”

  那些天,记者一直都在努力去读懂陈训杨,读懂他的深藏功名,读懂他的淡泊名利。我们想读得透彻、再透彻一些,我们想知道,这个秘密为什么一守就是60余年。听完另一段故事后,我们似乎又懂了一些——

  1950年,陈训杨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经常遭受敌人的炮火攻击,还要忍饥受寒。

  那天,战斗间隙,陈训杨和战友围坐在一起取暖。“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冰天雪地里,才能感受到一丝丝温暖。”

  到了上哨的时间,陈训杨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向远处走去……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从身后传来,等他回过神,转头望向刚才休息的地方,已是一片血火,几分钟前还活生生的战友们,就这样,在他面前没了。

  “想想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都倒下了,我还能活着,成了家,生了儿子,我哪有颜面到处对别人宣扬自己呢?”在陈训杨心中,这种伤痛绵延太久,那是战友对战友的思念,更是幸存者对牺牲英雄的缅怀。

  离开朝鲜战场,陈训杨背起行囊,复员返乡。从此,他把昔日的烽火岁月和赫赫战功一并打包,留在了过去,留给了记忆。

  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默默无闻。或许,荣誉和名利才是英雄的试金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方显一名真正军人的英雄本色。

  奉 献

  “‘坝’字是爷爷特意改的”

  当年,陈训杨和战友们复员离开部队的时候,首长叮嘱:你们是老功臣,回家后不能居功自傲,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再立新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陈训杨的一生都在印证着这句话。渡江战役中,他舍生忘死,是“水上英雄”;解甲归田后,他修堤筑坝,辗转于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一线,仍被乡亲们传颂。

  在家乡高安,没有人知道陈训杨的战功,他却依然赫赫有名。

  70岁以上的高安人,只要提起陈训杨,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兴修水利大会战时,他可是好样的!”

  青山衔绿水,蓝天飞白云。走进绿树成荫的库区,伫立在高大的主坝上,极目眺望,云水之际,仿佛又浮现出陈训杨带领乡亲们一锤一凿、肩扛手提修堤筑坝的“激情岁月”。

  1958年,陈训杨被任命为上游湖水库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

  “完全是军事化管理,起床、吃饭、开工、收工都吹军号,每天凌晨3点钟就催我们起床劳动,吃饭都是送到工地上。修建水库会遇到很多难题,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说起与陈训杨一起修筑大坝的情形,74岁的田南村村民滕朝九满是钦佩之情。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陈训杨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干,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他的连队都是雷打不动的先进单位。他先后参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上游湖、锦惠渠等水库、堤坝,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陈训杨说,他一生只会干两件事,打仗和修水库。

  陈坝根、陈坝英、陈坝凤……老人的每个子女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坝”字。按照乡里习俗,每代人名字中都有一个“字辈”。采访时,我们特意向老人的孙子陈传球求证:“你爸爸那代人的字辈原本就是‘坝’吗?”陈传球说:“不是,‘坝’字是爷爷特意改的。”

  一个“坝”字,是陈训杨埋藏在心底的家国情怀。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人一往无前、无惧生死;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他又甘当铺路石、螺丝钉,把“小我”刻进大国。

  1960年,水利建设完成,组织上有意将陈训杨调职任用。可他,却找到县领导,主动申请放弃“铁饭碗”,回到老家洲上村当了农民。植树造林、开发果园、疏浚沟渠……在当大队支部书记的那段日子,他带领乡亲们把洲上村建设成了“全乡模范村”。

  我们无法用一次选择去判断一个人,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一生。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不忘初心,陈训杨用他的选择给出了答案。

  网上曾有一句很火的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陈训杨的一生,是深藏功与名的一生,也是为中国奋斗的一生。走下沙场,他也许不再是人们眼中身披盛光的英雄,但他像萤火一样,用尽浑身的力量,和许多籍籍无名的普通建设者一起点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前行的路上,少不了苦和难,但看到国家一天天强大,所有的苦和难在老兵的心中都化为两个字:值得!

  尾 声

  一朝戎装穿在身,终身流淌军人血。

  陈训杨有一件入朝参战时发的棉大衣,一直被他视若珍宝。这件大衣,包裹过他的儿子、孙子,还有重孙……我们知道,老人无法忘记那段烽火岁月,也许还有一种薪火相传的寄托。

  硝烟散去,英雄退隐。

  在祖国大地上,还有多少老兵封存了血与火的记忆?或许,我们再也不能知道他们的名字;或许,他们的故事会永远封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当我们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行走在一片片热土上时,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看到他们为追寻理想和信仰而献出的一切……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版式设计:梁 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