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制造恶性循环,囤货者也会成为受害者

发布时间:2020-01-29 09:47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1月29日 4版 | 查看:595次

当前,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积极推进。在这节骨眼上,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抢购、囤货的苗头,部分地方还出现坐地起价的乱象,加剧了社会不安。疫情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大家忧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恐慌囤货于人有害,于己未必有利,需要理性一些。

  有些人恐慌式囤货,是因为听信“封城”传言,怕各种生活和防疫物资供应出问题。但实际上,就连疫情相对严重的广东都已明确表示“各地不会封城”,其他省份的城市还有“封城”的必要吗?即使采取最严厉交通管制措施的武汉,也已开通绿色应急通道,保障物资运输畅通。来自商务部的消息称,27日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湖北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基本平稳。真没必要太焦虑。

  有些人恐慌式抢购,是对疫情过于紧张,想现在多囤点米面油等物资,之后尽量不出门。重视疫情、减少外出当然很有必要,但对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来说,形势并没有严峻到无法出门的地步。紧张到不敢出门,过于极端的防护,都不值得倡导,还可能制造新矛盾、新问题。盲目跟风抢购囤积,除了加剧社会恐慌情绪,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

  时至今日,很多曾参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那场“抢盐风波”的人,都会有点不好意思。有一位同事回忆说,当时他妈妈抢购的食盐吃了3年都没吃完,最后怕变质只能扔了。实际上,中国盐产能每年达8000多万吨,而年销量仅为产能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可能短缺。但当时满天飞的谣言引得很多人非理性跟风抢购,本来过剩的东西顿时成短缺。

  其实,以我们当前的国力,很多物资供给是过剩的。特别是米、油、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可能全国人民敞开吃也吃不完。但是,如果大量民众因为恐慌而开始抢购、囤货,就可能像银行挤兑一样,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区域性、暂时性的短缺,让一些急需的人买不到。

  尤其是抢购囤积口罩的行为,更不值得提倡。诚然,口罩能在现阶段给很多人提供安全感,但有些人囤积几十个、上百个口罩在家,属于紧张过度。抢购囤积会制造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都忙着往家里囤货,市面上能买到的物资就会少,越少就越恐慌,越恐慌就会引得越多人囤货。

  现阶段,最需要口罩等防疫物资的,是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如果大家大量抢购,缺少口罩的他们感染的风险就更大,更不利于抗疫大局。工信部部长4天前就透露当时的口罩产能已达“每天超过800万只”,而随着相关企业复产,我国口罩最大产能将达到每天2000多万只。仅上海,就已投放口罩近1000万只。

  如果家里已经有一些口罩,那就别再抢购了吧。少囤一点,更多急需的人就能更方便地买到口罩。减少一个潜在的被感染者,对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全社会都是好事。

  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部分物资短缺,固然与疫情突然而至和交通管制有关,但另一重要原因恐怕是春节期间生产“停摆”和物流“瘦身”。随着党中央强有力的最新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采取更到位的措施、各家企业停止休假复工复产,相信各类物资供应会加速跟上,但这需要给点时间。

  所以,在短缺问题未得到彻底缓解的这段“较难”时间里,需要我们同舟共济。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响亮地说一句——

  不恐慌不囤货,从我做起!

  引导民众不要过度恐慌、别恐慌抢购,广大党员干部要更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27日就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疫情当前,党员干部不仅不要散布恐慌信息、跟风抢购囤货,还有责任劝导家人和群众理性看待疫情,别盲目加入抢购队伍。

  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则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最新决策部署,抓紧组织恢复生产,抓紧组织物资供应,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及时辟谣,增强百姓的信心。而对于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的无良商家,绝不能手软。郑州某超市因一棵白菜卖63.9元,收到了监管部门开出的50万元大罚单。关键时刻就要用重典,让广大商家守法守德别乱来。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这个“责”,既包括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与病毒病魔短兵相接、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抓紧研究病毒和研发疫苗,也包括企业员工加班加点生产物资、政府部门守土有责保障有力,还应体现为普通民众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恐慌、不跟风、不囤货。(本报评论员谢锐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