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的教诲 ——追忆跟随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武夷行(2图)

发布时间:2020-04-18 22:48 | 来源:闽北日报 2019-01-21 07版 | 查看:4213次

图为作者陪同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右一)在武夷山采访时合影

  拜读完201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总书记要我们对标焦裕禄》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形象重新浮现在眼前。1966年2月,刚任一名乡村教师的我从中央台听到播音员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就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后来调到基层干新闻工作时,获悉这篇长篇通讯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和他的同事一起到兰考县一线采访后写出的。文章里“因肝癌剧痛顶出窟窿的藤椅”“ 张庄的沙丘,赵垛楼的庄稼,老韩陵的泡桐树”“盐碱地的麦穗给他看一眼……”“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的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这些感人的文字,迄今仍不能忘却。

  尔后,在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里,我始终以穆青为榜样,谨记他生前亲自赠与我“勿忘人民”的题词,激励我干好新闻工作,为民鼓与呼。

  30年前,穆老亲自赠送我的题词“勿忘人民”,是一次偶然的幸运机会。

  记得是在1988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时任建阳县委报道组组长的我接到新华社福建分社采编主任肖辉家的电话里说:“家林,明后天有个重要工作,因你对你写的几位闽北典型人物‘蛇王张震’、‘矮胡’较熟,新华社社长穆青准备见见这几位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人物,你准备一下,陪同穆老采访。”

  刚从新华社福建分社实习一年后回到建阳县委报道组的我,听到此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新华社福建分社特约通讯员的我能与我国著名的大记者穆老一起采访,心中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

  4月29日上午10时许,当我赶到离县城80公里的黄坑镇后塘村“武夷山蛇伤防治研究所”后不久,就看到一辆吉普车缓缓驶进蛇研所里的“拟态蛇园”,被誉为“蛇王”的老蛇医张震快步迎上前去,但见从车上下来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身穿浅蓝色夹克服的人,张震与其亲切握手。从他那双眯着眼睛,面带微笑的神情,看得出来,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经建阳地区一位副书记介绍,这位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陪同前来的还有我先前认识的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崔葆章、副社长许一鸣、采编主任肖辉家。

  尔后,肖主任专门将我介绍给穆社长说:“这位年青人刚到分社实习过,叫李家林,是新华社通讯员”,他伸手与我握手,我连忙双手紧握他的手,感到很温暖,连声激动地说:“穆社长,您好!我太荣幸见到您了!”

  在蛇园,穆老一边观看拟态蛇园,一边听“蛇王”介绍蛇园创办经历。当他听说张震原先也是地区文化局的文化人,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后被冤枉批斗,下放到偏远的黄坑镇鹅峰大队监督劳动。因地处自然保护区的黄坑一带蛇多,被蛇咬伤的人也多。张震利用自幼学到的防治蛇伤经验,为蛇伤患者义务治疗。由于医术高明,很快得到当地干部群众认可,成了一名蛇医。之后,他认为要使百姓懂得防治蛇伤办法,除了编成小口诀外,还将捕捉来的各类蛇制成标本,为村民普及蛇类习性及防治蛇伤知识办起拟态蛇园,供百姓参观学习,以期让村民进一步了解蛇的习性。

  穆青在采访中听了张震一席话,感到都有相似的共同经历。他对张震说:“我也深受‘四人帮’迫害过,但我坚信总有一天,共产党是清明的,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由于相似的经历,他们俩促膝谈心,畅所欲言,直至深夜。

  次日,我随穆老采访农民企业家“矮胡”。他的真名叫胡继文,因身高不到一米五,人称“矮胡”。 胡继文出身武夷山景区农民家庭,苦命出身的他,下溪捞沉尸,攀岩写大字,进厕捅粪道的脏活累活他都干过。1985年春,他看到改革开放后武夷山的游客日益增多,便利用武夷山的自然优势,在三姑创办起首家农民涉外旅游宾馆。三年来,他开办的宾馆由于服务好,有特色,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数以千人。穆老听到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排除万难,顶住压力,带头致富给予很高的评价。临别前,穆老特地题字“矮胡志高”四个大字勉励他,使矮胡感激不已。

  当天傍晚,下榻幔亭山房的穆老听说明日要到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访,很是高兴。他说,武夷山自然生态保护得很好,很有必要加大宣传,提高武夷山在世界的知名度。他听说武夷杜鹃花品种繁多,可眼下四月末早过了花期,正当他心里露出些许遗憾时,一旁陪同的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港工作的老汤说:“没要紧,要看杜鹃花,保护区里的花正盛开着。不仅有红杜鹃,还有白鹃、紫鹃、黄鹃。”“此话当真?好,明天就去看花。”穆老兴奋地说道。

  第二天天刚露出鱼肚白,穆老就起个大早,车过星村,进入挂墩,只见路下小溪两岸开满了杜鹃,一簇簇,一团团,红杜鹃将溪水都染成红色。见状,穆老脱掉鞋,蹚进还寒冷的溪水里,忙不迭地拍摄各种千姿百态的花容。看到他下涧溪,攀高岩,钻树林,精神矍铄,忘却疲惫,全然看不出是位在抗战年代走过来的老新闻工作者如此敬业,笔者为之钦佩。

  “穆老,您看对岸,那团白花就是白杜鹃花!”于是,穆老踩着滑溜的卵石,涉水来到对岸。这花树高约丈余,甚为罕见。花朵洁白,素雅清香。看到整条溪两岸鹃花成带,花色各异,穆老兴奋地说:“依我看,这里完全可以叫‘杜鹃川’,可以作为武夷山一项旅游项目,每逢花季,邀请国内外游客。赏花游川,一定吸引人!”

  时光短暂,陪同穆老采访的日子即将结束。在三天两夜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穆老工作的严谨、认真,对采访的百姓视同手足,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盛气逼人的样子,总是非常谦虚。临别前,当地县委徐书记恳请穆老留下墨宝。只见他在宣纸上,手握毛笔,写下了“大地之肺”四个大字。他说:“武夷山环境保护得好,要子子辈辈保护下去!森林为人类无私提供氧气,它就是大地很好的肺!”言简意赅,真乃高人一语中的。

  趁穆老手中之笔还未搁下之隙,我怀着求其墨宝十分渴切之心,小心翼翼地给穆老说能否也给我写一幅书法永久保存。穆老听后,十分乐意地给我写下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使得我惊喜万分,连声谢谢!尔后二十多年里,我时有看到或听闻穆青同志晚年不断以“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激励和教诲青年新闻工作者。走进福建分社大门,正面墙上就有“勿忘人民”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可从穆青6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找到答案,也可从他多次的谈话和文章中领会其真谛。我从一篇文章里看到:1991年6月,他在上海接受《新闻记者》杂志记者的访问时说:“我告诉安阳日报的两位记者,我们要牢牢记住人民,只要对人民有感情,就能写出好新闻作品。我们就是需要那种同群众有血肉联系、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记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己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放在党之上的记者。我给他们题写‘勿忘人民’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意思。”

  30多年过去,我一直将“勿忘人民”当作座右铭,经常不断地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作者:李家林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