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荡气回肠的凡人“好汉歌” 记安徽抗洪抢险一线的平民英雄

发布时间:2020-07-26 20:50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7月26日 4版 | 查看:752次

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此时此刻,安徽抗洪抢险一线,无数平民英雄从四面八方向灾情最重之处会聚,他们挺身而出,点亮风口浪尖里最夺目的一束光。

迎着洪流“逆行”

70岁的王启干再次驾起了摆渡船。

他的家乡在安庆市海口镇培文村,村子被长江及其支流环绕,摆渡船曾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从1979年开始,王启干当起摆渡人。后来,村里与外面通了路,摆渡“生意”越来越少,2017年,王启干正式“退休”。

710日夜里,老人接到村干部的紧急电话——连日来强降雨让汛情越来越紧张,通往培文村的路快被淹了,急需重启摆渡船。“只要船是好的,发动机没坏,我就没问题!”王启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十余天来,他的摆渡船在洪水中劈波斩浪,转移群众超过1500人,当地防汛急需的粮食、水、柴油等物资也靠着这条船得以及时到位。

洪水中,“逆行”的身影却并不罕见。

合肥市蜀山区自行车厂宿舍,18日一早,洪水来袭。在小区门口开小卖部的黄德发成为这场暴雨中的“关键先生”。

清晨4点半,他被急促的雨声吵醒,“出门一看,雨水直往下倒!”往年难见的雨势让他警觉:这个老旧小区地势低,排水不畅,一旦雨势过大,容易造成积水。

于是他赶紧起床,挨家挨户敲门通知转移。小区一共8栋宿舍楼,他气喘吁吁跑完4栋,雨水便从四面八方涌进来。

老黄干脆脱掉上衣,在齐腰深的水中继续与时间赛跑,终于在闻讯而来的社区干部、消防救援人员帮助下,疏散了危险地区的住户。直到嘴唇被冻得发白,筋疲力尽的他被人架回店里,大家才发现,老黄光顾着疏散邻居,自己的小店被淹在了水里。

用脚步“丈量”大堤

第一次看到江面那么宽,第一次发现江堤那么长……对于当涂县胜平村19岁的姑娘丁吉容来说,这些初体验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村边的黄池河是当地防汛的主战场。高考结束后,丁吉容主动报名参加巡堤查险。虽然巡查路线只有短短1公里,但要在泥泞的大堤坡面来来回回走上一整天。

“保堤护家也是一场考试,我想拿高分。”她说。

13年后,淮河王家坝闸再次开闸泄洪,牵动起30公里外阜南县城59岁居民李振荣的心。

几天前,她骑着电动车赶来了。考虑到年纪,当地志愿者并未答应她参加一线抢险的请求,她便加入巡堤队。“水位一天不退,我一天不走。”匆匆吃了一碗泡面后,她举起伞,走进雨中。

安徽省华阳河农场的一批“娘子军”,如今坚守在长江同马大堤上。她们因广场舞结缘,如今收起扇子,提起棍子,一字排开拉网式巡查,成为大堤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巢湖汛情告急,庐江县白湖镇吴渡村88岁的村民陈绪春执意要上“战场”,被劝着撤离后,他的女儿代替父亲,出现在圩堤上。

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大堤的长度决定前行的脚步。

肩并肩的守望

19日下午,六安市固镇镇洪水凶猛。一群20多岁的姑娘被洪水围困。

她们撤离到楼层高处,看见了前来搜救的船只,却不呼救。“救援船数量太少,镇里还有不少人家快要没顶了,我们暂时安全,也年轻,扛得住。”其中一位名叫时生锦的姑娘说。

整整48个小时,忍着饥饿和害怕,看着楼下救援船只来来回回。直到21日下午,群众基本转移完毕,女孩们才跟随救援船转移到安置点,惊魂未定的她们又立刻投入到为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和水的工作中去。

越是第一线,越能感受到守望的力量。

开饭店的范红霞成为怀宁县平山镇胜天圩抢险现场大伙儿公认的“后勤部长”。这里每天近80人吃住在堤上,范红霞主动请缨,“掌勺”一日三顿的工作餐。她系上围裙,借用村民家的灶台大展身手,很快,堤上飘起饭菜香,“这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她说。

在读博士周芷帆看到肥西县三河镇居民因灾紧急转移的消息,早早地到达安置点,加入志愿服务队,足足一夜整理分发物资,未曾合眼。家乡湖南也在遭遇洪灾,她在离家700公里外的地方感受到了一种“共情”,“共饮长江水,我们都是一家人。”

2313时许,开闸泄洪超过76小时之后,王家坝闸缓缓关闭,淮河水暂停流向蒙洼蓄洪区,这块18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进洪约3.75亿立方米。为上游减压,为中游缓险,保下游安全,19.5万蒙洼父老乡亲舍小家为大家。

洪水中,这曲凡人歌荡气回肠。

(记者陈诺、汪奥娜、张紫赟、董雪、陈尚营、朱青、周畅、王菲)新华社合肥724日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