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因残致贫 攻克坚中之坚——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0-10-17 22:38 | 来源:中国残联扶贫办公室 2020-10-16 18:10:23 | 查看:565次

中国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上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包括贫困残疾人在内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由于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也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金寨贫困村贫困户考察精准扶贫时指出:“因病、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残疾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近日,记者从全国扶贫日残疾人扶贫论坛上了解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推动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提升了贫困残疾人减贫成色,并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解决“因残致贫”的典型案例,鲜明生动释放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残疾人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顶层设计确保如期脱贫

9月17日,湖南长沙。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来自湖南邵阳城步县白毛坪镇的90后苗族姑娘杨淑亭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从遭遇车祸高位截瘫一度陷入贫困边缘,到通过制作仿真花自主创业,再到成长为带领身边的乡亲脱贫增收的致富能手,回顾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种种,杨淑亭充满感慨:“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党和政府是我们残疾人最坚强的后盾。”

杨淑亭仅仅是脱贫攻坚中自身命运与家庭生活发生改变的众多贫困残疾人里的一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将贫困残疾人纳入脱贫大局重点推进,各项涉及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完善,各项助残扶贫政策措施不断落实落地,使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成为指导此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26个部门联合印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残疾人及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有效扩大,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把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作为专门一节,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予以加快推进,确保到2020年,贫困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与此同时,精准的“活水滴灌”扶贫,真正把“到户到人”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如今走进贫困残疾人家中,最抢眼的就是门口张贴的“帮扶明白纸”和户户都有的大红《扶贫手册》,家中几口人,谁是帮扶人,主要致贫原因,年度帮扶措施等等清晰列出、一目了然。

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残疾人扶贫政策的完善带来的是扶贫成效的日益明显,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来,我国贫困残疾人的数量从建档立卡之初的700多万减少到了2019年底的48万人,这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多措并举聚焦精准施策

“再过一段时间肉牛就能出栏了,今年的行情不错,估计能比去年多收入上万元。”站在翻盖一新的牛舍旁,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白圩镇的残疾小伙韦忠勇的眼神中充满希望。上林县地处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当地村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当地通过发展黑山羊与肉牛养殖产业,使像韦忠勇一样的贫困残疾人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助残扶贫,因其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助于贫困残疾人通过合理发展产业项目,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成为贫困地区打好打赢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近年来,各地根据本地区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培育适合贫困残疾人发展的产业项目。各地也相继开展了针对贫困残疾人的“精准培训”和“靶向指导”,使贫困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与此同时,针对贫困残疾人的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惠也相继推出,各地还通过建立助残扶贫基地,使残疾人在“能人大户”的带领下,借助各项扶贫政策,提高贫困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参加劳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利益链接水平,从而将产业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563.8万贫困残疾人得到产业扶持,48.6万人接受技能培训, 77.9万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扶贫小额贷款支持。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不振。在教育扶贫一系列政策带动下,我国针对残疾人致贫原因,通过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激励特教教师爱岗敬业、提高各类残疾人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为残疾学生量身定制技能和职业教育项目等措施,帮助贫困残疾人赋能增智,用知识技能彻底改变“因残致贫”的宿命。贫困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接受义务教育,各地还通过对各教育阶段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相应的补贴和资助,帮助其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从而进一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残疾人对自己有信心、未来有希望。

近年来,在政府扶贫部门的主导作用和有关部门履职尽责下,各地还相继探索了如“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助盲就业脱贫”“云就业脱贫”“光伏扶贫”“资产收益助残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助残扶贫方式,逐一研究解决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与此同时,各地的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助残扶贫当中,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强脱贫典型也涌现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激励着广大贫困残疾人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兜底补短关注特殊需求

“那时候感觉日子已经没了盼头,不知道怎么再活下去……”家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关王庙乡何庄村王庄的王献彬今年64岁,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双下肢瘫痪,长期靠年迈的父母照顾,而在父母去世后,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之中。在了解到王献彬的情况后,驻马店市残联安排他住进了新建成的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使王献彬得到了细致的托养照护服务,“在托养中心里,一日三餐有保证,还能定期体检,我再也不用为自己生活发愁。”真正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

“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未脱贫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更加凸显。特别像贫困重度残疾人由于支出大、收入少,往往还要捆绑家庭劳动力,生活也就愈发艰难。为解决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需求,各地一方面通过加快完善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配套政策措施,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乡村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农村集体闲置资源等,为有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还通过开发照护公益岗位,开展邻里照护服务,降低家庭照料支出成本,释放家庭劳动力,进一步改善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供给,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并相继探索出如以河南省驻马店市集中托养、南阳市“四集中”、河北省衡水市“老残一体”集中托养、宁夏隆德县“托养+”等为代表的“服务型社会救助”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片”。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将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使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优先得到基本康复服务,还通过为其提供医疗、辅具适配、金融等“康复扶贫”手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提高其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和参加生产劳动的能力,减少减轻残疾对个人及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和致贫风险。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9775个,仅2019年,就为314.5万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基本康复服务的逐步完善为残疾人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了有效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困难和特殊需求,各地还实施了社保兜底、大病保险、危房改造、无障碍改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贫困残疾人的减贫成色。目前,依托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手段,贫困残疾人的基本数据和动态信息已可以被精准掌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农村,已有766.4万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123万残疾人享受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已全部纳入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慢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家庭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压力明显减弱;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高。

今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当前我国残疾人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我们仍要清醒认识“因残致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解决“因残致贫”问题面临的挑战。目前,在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大多数为劳动能力弱或无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人,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同时,在已脱贫的残疾人口中有返贫风险和贫困边缘人口中的残疾人占比依然很大,他们收入来源有限、家庭支出大,加上受到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因素影响,极可能再度陷入贫困或成为新增的贫困人口,更需要特别关注。加之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为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要帮助广大贫困残疾人最终实现脱贫“摘帽”,不仅要继续聚焦短板,查缺补漏,将精准扶贫的力量向贫困残疾人群体倾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硬指标的如期实现。还要抓紧研究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建立起精准的监测与帮扶机制,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监测,进一步完善“因残致贫”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经济困境中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残扶贫,加强和改善乡村为“因残致贫”家庭服务的能力,不断引导激励自强脱贫。

凝心聚力,决胜小康。伴随着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决战当中,广大残疾人必将最终战胜贫困,步入全面小康,与全国人民一道开启新生活的起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