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110”傅祥方: 一团漆黑中“智”造电池

发布时间:2021-04-13 09:53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4月12日 第05版 | 查看:531次

◎新华社记者 顾小立 张 璇

50米长的自动化流水线上闪着星星点点的指示灯光,一颗颗待加工成型的电池在其中飞快地穿梭流转。在两条均由电脑控制的流水线外,还各有一台智能AGV小车,在机器将电池成品装筐之后,小车会根据指令把成品运到指定堆放场地——

  走进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的电池无人智能生产车间,“一团漆黑”是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

  今年44岁的傅祥方,是这个“黑灯车间”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也是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工程部主任工程师、高级技师。“所谓的‘黑灯生产’,实际上是节能化、智能化生产下,‘技术之眼’替代人眼的成果。”他说。

  1995年,傅祥方进入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与钳工有关。傅祥方说,钳工离不开锉削、锯切、钻削等基本技能,然而刚迈入工厂大门的他没有任何技能基础,“连锉刀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傅祥方不甘心。他决定白天在车间学艺,晚上自掏腰包去夜校补课。

  傅祥方坚持了4年,最终通过了高级技师职称的评定。在钳工、机修等岗位锻炼了12年后,傅祥方进入工程研发部门,开始电池机械设计工作。

  21世纪初,全球碱性电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高产低价取胜的传统产业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在公司管理层决策支持下,傅祥方和同事们决定对电池生产线开展技术“革命”。

  然而,最初的进展并不顺利,一些核心研发技术受到国外封锁。傅祥方和他的团队面临抉择:是迎难而上,还是随波逐流?

  傅祥方还是不甘心。“坚持下去,走自主研发道路。”傅祥方和他的团队同事决定,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让电池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依靠智能技术最大程度解放人力,提高产品质量。

  从哪里入手呢?他们计划从攻克电池生产的关键环节——锌膏加注开始。

  “大家都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电池负极材料俗称‘锌膏’,它由锌粉、粘接剂、电解液组成。负极材料的注入对整个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工艺精度直接影响电池成品的质量。”傅祥方说,技术团队决定引入新的检测方式,让生产线所有关键环节都具备影像检测及自动剔除能力,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与数据库中的标准工艺进行实时校对,最大程度提升产品品质管控水平。

  为了保证工作进度,那段时间傅祥方几乎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工位上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设备出现任何疑难杂症,他都第一时间赶来解决,当时同事们给他起了个雅号——车间“110”。

  2016年6月,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无人智能生产线正式通过验收并交付车间使用,该生产线实现了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及状态信息实时监测等技术的成功应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