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心”是否正向中国转移?(3图)

发布时间:2010-08-21 00:25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20日 18:01:15 | 查看:4086次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查文晔 王建华)北京的分析人士20日指出,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与成为“全球重心”是两码事,并不能简单划等号。

  他们表示,中国尚不具备成为“全球重心”的条件和能力,因为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由美欧主导,中国话语权十分有限,另外,中国人均GDP仍居中低行列,经济社会面临着众多困难和挑战。

  日本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99万亿美元。

  一些西方主流舆论认为,中国今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美欧经济复苏困难重重,“全球重心已经向中国转移”。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指出,经济总量仅仅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方面,“全球重心”还应包括一国在国际上拥有的话语权。

  “GDP增长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意味着二者间能直接划等号,”他说,“提升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1893年,美国GDP超过英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此时美国才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经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才基本进入世界强国的“核心圈”,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才真正开始成为“全球重心”。

  2001-2009年中日GDP比较。广州日报发

  倪峰指出,目前中国的GDP仅约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要成为“世界重心”,必将经历更加漫长的过程,更何况中国走的是与美国当年不同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之路。

  当前,在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的话语权与其经济实力并不相称。例如,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份额仅为3.72%,屈居第六位。而美国一国就拥有超过15%以上的份额,对IMF重大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

  中国外长杨洁篪日前也明确表示,并不认同世界的权力重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观点。他指出,在许多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立场主张和利益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为美元资产,特别是持有近9000亿美元美国国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却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提供庞大的低息贷款和补贴,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体现。可见,老牌的发达经济体美欧仍然牢牢占据着“全球重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中国GDP跃升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此应予承认。但同时应该看到,西方一些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真正崛起,并不愿意让“重心”向中国转移,他们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恐慌与戒备。

  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稀释”了中国GDP总量的意义,“人口多、底子薄、内部差距大”的现实仍将在很长时间内伴随中国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大约为3600美元,还不到日本或美国的十分之一、法国或英国的六分之一。按人均购买力计算,美国位列世界前10名,日本位列前20名左右,中国则排在100名左右。

  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尚有1.5亿贫困人口。即使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也仍有4300万贫困人群,接近于韩国的总人口。

  在社会发展成熟度方面,中国仍处于现代化中期阶段,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类发展指数”(HDI)仅为0.772,居世界第92位。

  中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仍面临艰巨的发展和完善任务,公共福利事业水平整体低下。例如,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40多美元,约为美国的六十四分之一,日本的三十分之一。

  中国在科技创新国际核心竞争力较量中仍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科技投入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08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占GDP的1.45%,明显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产业和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尚未脱离“量大质低”“本多利薄”阶段。出口行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20%。

  陈凤英认为,外国人往往只看到中国的大城市和光鲜亮丽的一面,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全部。“其实中国80%的地区仍旧不很发达,用‘以偏概全’得来的印象对中国提出种种过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仍然面临很多“头疼的”问题,并不具备承接全球“重心”的能力和条件。中国未来仍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

  “对中国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倪峰说。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