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开:退而不休的“老革命”(图)

发布时间:2021-07-23 16:0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23日 02 版 | 查看:491次

  “欢迎周老书记!”“欢迎周老革命!”7月3日中午,四川省达州市达州火车站,载誉归来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93岁的周永开被大家簇拥着,站台变成了一个追星现场。

  人群中有不少是年轻人。达州市通川区一小的少先队员肖钦耀上前为周永开献上鲜花并敬礼。他说,自己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过不少周爷爷的故事,晓得他在万源花萼山种树、为很多学生捐款,这次能够近距离看见周爷爷,非常高兴。

  在周永开90多年的人生长河中,这样的高光时刻未曾有过。人生的大多数时候,他默默无闻,所做的事情并非自带荣耀的光环,反而很多时候面临着风险和外界的不解。

  1928年,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个普通农家。因为家里穷,他直到15岁才上学。1945年,17岁的周永开在就读的化成小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那个年代,入党是冒险之举。他的家乡曾是红四方面军活动的区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数万名红军将士在那里牺牲。他也曾听闻过在此战斗的巴山游击队负责人被捕后英勇就义的事迹。

  即便到了他入党时的1945年,军阀密探还常常在学校活动,试图掌握共产党活动的踪迹和线索。

  现实没有阻挡周永开入党的决心。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困惑:自己在学校读圣贤书,而眼见的社会现实却是穷人苦、恶霸坏,“哪有什么圣贤之道”?

  他觉得这个世道“要不得”。而他的老师、地下党员王朴庵经常教授的进步思想,则能回应周永开的困惑,让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入党对17岁的穷苦少年周永开来说,还有另一层含义。周永开记得,他的入党介绍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王朴庵待他这名新党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我没得衣服穿,他就给我衣服穿。我交不起学费,他就给我交学费。”也就是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周永开认定:“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入党后,周永开从事党的组织工作。随着党的地方组织壮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48年,周永开回到家乡,担任中共地下党巴中县委书记,坚持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先后担任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直到1991年6月离休。

  在职业生涯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周永开都坚持“共产党人不能有私心”,并做好“随时接受组织检验”的准备。

  上世纪60年代初,周永开任中共巴中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跑农村、下基层,“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更没有节假日、白天黑夜的概念”。因此,跟周副书记下乡成了县委机关里公认的“苦差事”,很多人都适应不了。

  时任县委办工作人员的朱承方刚来工作,他从小在农村长大,自认为年轻且身体好,便跟着周永开下乡。没多久,他就感受到了同事中流传的“同周永开下乡要三得(跑得、累得、饿得)”的说法,周永开为了赶路常常连饭都不吃,朱承方也只好饿着肚子上路。

  60年后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时候,周永开应邀给党员领导干部讲话,他说:“解放前为党工作的条件非常艰难,但共产党人依然不怕艰难困苦,甚至不怕进监狱;解放后可以正大光明地为党和人民做事了,更要保持执着的追求、不变的信仰,随时接受组织的检验。”

  周永开一个广为流传的言论是:“共产党员职务上离了休,但为党工作不能离休。”

  当时他已经63岁了,却牵挂着自己年轻时战斗过的花萼山地区。那里本是一片地貌多样、生态原始的区域,但过去老百姓砍树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离休后,周永开下决心投身花萼山护林、造林事业。1994年,他花了数万元积蓄从外地购买了一批树苗,在花萼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约上另两位老同志一起,开始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很多人觉得要改变花萼山是不可能的事,认为这位离休老头儿是找不到事做了。然而,这事儿周永开一干就是20多年,他推动花萼山建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他走了个遍,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许多村民从反对他到支持他,甚至加入护林造林队伍。现在,花萼山又恢复了绿水青山的原貌。

  在四川文理学院学生林涛眼里,这位“老革命”其实“思想很超前,很有战略眼光”。今年暑假期间,林涛和同学组成“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花萼山地区调研。村民讲述的周永开的故事及亲眼所见的花萼山现状,让这名00后赞叹不已。

  “在上世纪90年代大搞市场经济的年代,周老能够想到可持续发展,想到要保住绿水青山,而后就会有金山银山。周老还超前做了花萼山旅游规划图,是纯手绘的,到现在都有现实意义。” 林涛说。

  在周永开固守“离休而不休”的人生信条时,很多人看到了这位“老革命”身上永不过时的一面。

  “人是自私的,但是周老不一样,他关心的是大家。”在花萼山地区长大的杜成柳回忆说,小时候他家里穷,周爷爷来巡山的时候,就常常来看望他,鼓励他好好学习。因此,学医的杜成柳毕业后选择回到花萼山,服务家乡。“是周老那颗纯粹的党心影响到了我。”他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