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钓鱼岛争端 中日蜜月期提前结束

发布时间:2010-09-24 15:13 | 来源:瞭望观察网 2010-9-16 10:24:42 | 查看:3903次

  钓鱼台纷争延烧,日本首度「依法」拘人,中国则罕有地不断提高分贝向日本施压。这起发生在中日关系转型期的新一波钓鱼台纷争已呈现许多新的特征,也使昙花一现的中日「蜜月期」提早终结。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钓鱼台纷争不断,也成为中日关系的不定时炸弹。与过去几起争端相比,这次纠纷并不寻常,中日两国政府都面临考验。

  新一波钓鱼台纷争的特征

  先看日本,在这次撞船事件中,日本首度根据前年七月开始实施的「领海外国船舶航行法」,扣留「非法」进入领海的中国船只,并逮捕船员,让该事件「顺理成章」地进入日本的司法程序。此外,这起钓鱼台争端首次发生在日本政党轮替后的民主党执政时期。一年来,民主党的「疏美亲华」政策不仅受到国内保守势力的围攻,舆论对民主党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也存有疑虑,使民主党不得不在钓鱼台与东海油田问题上表现强硬,以巩固其治理国家的正当性。

  另一边厢,自从九十年代以来,大陆保钓运动崛起,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来自民间的压力。而过去在处理因相关事件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与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问题上,虽是步步为营,却也都大致得心应手。这次中国仍一如既往地严控民间活动,包括阻止大陆保钓人士出席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四地保钓论坛,除了是为了避免民间保钓运动「失控」,更是要维持政府在处理该问题上的主导权。不过,在这起纷争中,由于日本逮捕了中国公民,使事件直接成为外交问题,这也是中国政府断然派遣渔政执法船前往钓鱼台海域,更罕有地连续四度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并逐次将抗议升级的缘由。

  昙花一现的中日「蜜月期」

  这次钓鱼台风波对中日关系的直接影响,是使久违的中日「蜜月期」提早结束。

  中日双方自从一九七八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来,曾出现两度「蜜月期」。第一期是八十年代,当年的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亚洲第一经济大国的日本成为中国争取合作的重要对象。当时中国对「历史问题」进行冷处理,强调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使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顺利步入「蜜月期」。在日本,安置在东京上野公园的中国熊猫在全国掀起热潮,日本电影《追捕》也成为那一代中国人不能抹去的美好记忆。

  可惜好景不长,步入九十年代后,「右翼教科书」问题、日本政治的右倾化,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成为刺激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契机。直到去年民主党上台,中日关系才好不容易迎来了第二春。在鸠山高举对美疏离,对华「友爱」的旗帜下,率先在「历史问题」上作出历届自民党政府做不到的让步,成功获取了中国的高度信任,从今年七月卸任首相鸠山访华时中国的破格礼遇中也可见一斑。

  事件对转型期中日关系的影响

  然而,鸠山在普天间迁移问题上引发美国的疑虑,加上奥巴马今年以来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使菅直人上任后不得不重新思考中日关系。而正当菅直人苦于思索之际,钓鱼台风云再起,加上强调延续鸠山路线的小泽在党魁选举中败北,使第二度的中日「蜜月期」匆匆结束。

  上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度超越日本,标志着中日的国力发生历史性逆转。中国政府在这次事件中所展示的高姿态,也似乎在向日本暗示崛起后的中国在处理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会有新的思维;与此同时,日本在这次「捍卫日本主权」上的执着,也突显了在面对中国崛起时日本无法掩饰的戒心。

  显然,当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际,日本如何面对东亚新「一哥」的中国,如何适应变成「老二」的自己;同样,中国如何能成为让日本等周边国家信服的老大,这起钓鱼台风波,提供了中日两国政府与人民直面与思索转型期中日新关系的契机。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