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信使之路:记长治市壶关县投递分局乡邮员赵月芳(2图)

发布时间:2010-10-23 00:09 | 来源:新浪网 2005年07月24日04:10 | 查看:1835次

走在“猫路”上的赵月芳(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由月芳穿越崎岖山路带来的药品,为解除偏远地区群众病痛发挥着作用(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一条古道

  一身行囊

  一个行者

  远山巍峨,绿黛葱嵘

  亭亭松柏,瑟瑟谷风。然而,空负了这一番美景。狭窄崎岖的山间小道上,一个人,一个沉默的人,在沉默地行走。对于山间的景色,他像是熟视无睹,只是再次将身上绿色的背囊紧了一紧,目光紧盯着脚下的小路,专注地迈出每一步。有时擦把汗;有时喝口水。也有时,停坐在一方青石上,仰望长天,但见乌云蔽日,寒风习习,隐约有一股凛冽之气,远处山顶上的那棵小树在风中摇曳不已,像是发出归来的召唤。行走的人也在思家。山路依然崎岖而漫长,行路难,路难行,背上四五十斤的行囊尤感艰难。从上午11时到下午2时,跟随这位行者整整走了3个小时,才从山底爬到了山顶。一路上,那淳朴的言语,那憨厚的微笑,那一路的艰辛,让我记住了这个名字:赵月芳,长治市壶关县邮政投递分局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乡邮员。

  猫路上的“行者”:一天往返两趟,度过十个春秋

  1996年7月,23岁的赵月芳应聘当上了长治市壶关县投递分局的一名乡邮员,负责壶关县鹅屋乡18个村,172个自然屯的乡邮投递工作,直接服务人口9600余人。由于村屯零散,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每完成一个投递班次需要往返60多公里,工作量异常繁重。从那时起,年轻的赵月芳便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乡村信使之路。在投递之前,赵月芳都要先去最近的邮政所所在地桥上乡拿到当天的邮包。为此,他必须每天穿过一条山路:猫路。猫路是连接桥上乡和鹅屋乡最近的一条路,却也是最危险的一条路。顾名思义,猫路就是猫走的路,形容其极其险峻。此路蜿蜒于海拔1500米的鹅屋山上,全长20公里。路面非常狭窄,最窄处约有20厘米,最宽处也就60多厘米,10多处台阶坡度超过了70度。鹅屋山矗立而起,峰面平整如刀劈一般,小路的一侧便是悬崖绝壁,容不得半点闪失,曾有多人在此不慎坠崖而亡,当地人非不得已,不轻易走猫路。因为工作需要,为节省路途和时间,赵月芳每天都要在猫路上往返两趟,每天花在这条山路上的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去的时候是下坡路还稍微轻松一些,回来时身上往往增加了二三十公斤的邮包,多的时候更重达三四十公斤。赵月芳不但要保护好邮包,还要时刻注意脚下的路,爬陡坡的时候,更是弯下腰来像猫一样小心翼翼地手脚并用拾级而上,每到此时,路不在脚下,而在头上。为了按时取回邮包,也为了将信件、报纸、杂志等及时地送到农民手中,赵月芳在猫路上走了整整10年,风雨无阻。他的行囊里必备有“四大件”:水、干粮、雨布、雨衣。水和干粮用来垫肚充饥,雨衣用来挡雨,雨布则是为了保护邮包。他每天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邮件包裹;一是天气变化。“走猫路,大雨天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下雪天。”赵月芳说,“下雪天最可怕的不是上山,而是下山,因为下山根本就看不清路。”至今想来,他还有些后怕。那是2003年的冬天,一场大雪将猫路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很难辨识清楚,他拿着木棍一边探路一边挪步。忽然木棍一打滑,就栽了下去,他连忙向两边胡乱地抓去,摔出了四五米远,他才揪住了一根枯枝,此时一条腿已经搭在了悬崖边上,倘若没有那根树枝,后果不堪设想。

  家里的“顶梁柱”:邮所搬进卧室,只抽“丝绸之路”

  局里给赵月芳定的是“步班”,也就是需要步行投递。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月都要穿坏一双胶鞋,为了省下买鞋的钱,妻子郭凤林就给他纳鞋底、做布鞋。在妻子眼中,丈夫不爱吭声,是一个太过忠厚老实的人,除了在家吃顿饭、睡个觉,其他时间不是在取信的路上就是在送信的路上。用丈夫的话说:“我这是给公家干活哩,可得好好干呢。”赵月芳说,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很爱这个家。为了尽到自己的责任,他每天都要起个大早,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把地里的重体力活挑着干完。家里共有8口人,地里的粮食仅够温饱,日常的花销主要是自己每月的300多元工资。他喜欢吸烟,吸的是当地最有名气的烟——“丝绸之路”,此烟1.5元1盒,每天还不敢多抽。一年四季穿的都是邮政所的工作服,他说:“这样可以省下钱给老人和孩子买件新衣服。”2000年,鹅屋乡惟一的乡邮政所年久失修倒塌了,由于资金缺乏无法修缮。自此,赵月芳就把邮政所搬到了家里。在他那不过10平方米的房子里,仅简单地放置了两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老式立柜外加一台断了天线的电视机。房顶上糊满了花花绿绿的报纸,这是他们1元钱1斤从小卖部里买来的。一面墙上挂了一排邮戳、邮单、记录册等物。另一面墙上挂着一个邮包,邮包已经磨得发白,很多处都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包面上的一个扣钮也已脱落,从1996年上班起这个邮包就一直跟随他直到现在。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报纸、杂志、信件。这便是赵月芳的卧室,也是他的办公室。

  鹅屋的“王顺友”:友助邻里百姓,带来外界消息

  在鹅屋乡的西庄上村,碰到了64岁的张丑亥老支书,一说起赵月芳,老人便连说了好几个“好孩子啊。”老人告诉我们:“附近的村、屯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的,这孩子年龄不大,工作却是兢兢业业,每天都能把报纸、信件按时送来。平时有什么要捎的、要买的,只要力所能及都能帮忙办到。我当了43年的村支书,碰到过不下10个邮递员,但像他这样踏踏实实的,能吃这么大苦,受这么大累的还不多见。”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缘故,鹅屋乡经济较为落后,至今收不到山西的一个电视节目,乡政府所用的也是专门的无线电话,信号十分脆弱,一到刮风下雨,便是音讯皆无。这里的人们将鹅屋乡称为山西的“小西藏”,其海拔位置之高、自然条件之苦便不言而喻了。鹅屋乡的刘副书记对这里的困境深有体会,他说:“因为收不到山西台,9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赵月芳送来的报纸来了解省里、市里的大事小情的,由于他送报及时准确,我们完全可以看见当天的《长治日报》和前一天的《山西日报》。他每天都要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土路,投报送信,还帮助老百姓代交费、代邮购、代取款,人又老实厚道,大家都信任他,也都非常感谢他。现在全国邮政都在学习王顺友,他就是我们鹅屋乡的王顺友。”明月高照,芳香邮路。赵月芳,这位在太行山上土生土长的汉子,言语不多,却十分朴实,一如他朴实的面庞、朴实的内心。“我是家里惟一的壮劳力,我要养家糊口,我也要把每一份报纸、每一封信亲手送到每一个农民手中。”临别的时候,我对赵月芳说:“再来一段吧。”猛然间,一声清脆,山路陡然生动了起来,听得出,是那出著名的《朝阳沟》“上山”选段:

  “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

  山沟里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实在新鲜

  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

  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展。

  清凌凌一般水春夏不断,

  望上看望上看通道跌水岩。”

  明月依旧高照,芳香飘满邮路。

  我知道,我在路上,而他,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张临山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