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明:他被太行山民誉为“水神” (2图)

发布时间:2010-10-20 00:03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0-09-14 09:18:50 | 查看:3287次

  这里就是张高明(右)给焦家垴村民找的井址。如今,水井已经顺利地打出了水。“老旱庄”已经成为过去时。(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焦家垴村村民焦路明的女儿芳芳(右二)为张高明(左二)双手端来一碗水,以表谢意。(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53岁的张高明是省地质勘探队的工作人员,本职工作是矿产勘探。但他利用自己的地质知识,免费为太行山区的“旱庄”寻找水源,迄今已为包括井陉在内的太行山民成功“挖掘”出百余口水井,尤具代表性的是为我省有名的旱庄——井陉焦家垴村打出了水。 

  (一)

  9月,太行山进入了最美的季节,漫山的核桃即将收获,大枣和苹果压弯了树枝。井陉县辛庄乡的一条公路向大山里伸展着。忽然,一条岔道把汽车盘旋引上了一座山顶,绿树丛中渐渐显露出一栋栋石头屋子,这就是焦家垴村,坐落在海拔750米的一个山垴上。

  站在村口望去,四周群山层层叠叠,满目绿色。脚下,一弯弯、一条条、一片片的梯田在山腰排列着,重叠着。今年的玉米长势不错,粗大的穗子摇头晃脑地向人们打着招呼,有的还高兴地咧开了嘴。

  早就等着的村支书焦录生大步迎上来,一把抱住下车的张高明:“你找的那个地儿真打出水啦。你可真是个‘水神’呐!”

  村民焦路明的女儿芳芳双手端来一碗水:“你先解解渴,尝尝咱这井水甜不甜。”

  张高明已经是第五次来到这个村了。他已经与这村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百姓们则正在商议着要给他盖一处房子,请他来村里养老。

  焦家垴是太行山有名的“老旱庄”,百户人家祖祖辈辈靠雨水和雪水度日。如今,几百年的盼水梦,终于被张高明,这个来自省城的汉子解决了。“‘老旱庄’焦家垴打出水”这个消息,早早传遍了方圆四里八乡,知道的百姓无不称奇。

  村前坡上的水井盖着几个水泥板,一条胳膊粗的铁管从井里伸出来,通到一个蓄水池里。然后,一条条水管再通向各个村民家院子里。“这口井500米深,每小时出水23立方米,足够村民喝水浇地了。”焦录生激动地说,“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纯净的深井水了。几辈子的梦实现了,你说,能不高兴吗?刚出水的那几天,俺高兴得三天没有睡着觉。”

  (二)

  焦家垴村民不会忘记那些缺水的日子。在上世纪90年代,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连续十年大旱,焦家垴更是面临灭顶之灾,庄稼枯死了,牲畜渴死了,家家的水窖不见一滴水,村民每天要沿着4.5公里长的盘山路下到沟底,再到10公里外的枣林沟去担水。这一趟就要走半天,等人们挑着已经晃悠得只剩下半桶水的担子挪到家,累得要死要活的,哪儿还有劲儿干农活儿呀。

  为了解决这个村的吃水难问题,县里也曾想了很多办法,连续开展找井、打井活动,在村里村外的坡上地头,打出了无数个干窟窿,只见石头不见水。一些水利专家面对着大山摇头:“这里的地质构造不可能有水。”乡亲们也绝望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城里有亲戚关系的投亲靠友,焦家垴的人数逐年减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焦家垴位于仙台山东侧,站在村口,仙台山的满山红叶尽收眼底,风景是美,但就是没有水。水,成了焦家垴的“拦路虎”。

  “老天爷,你太不公平了,俺们村这么好的风景为啥不给俺们水?”无数次,焦录生坐在村后的皇帝坡上沉思。他是个不服输的汉子,地下没有水,他就找天要。于是,焦家垴开始了大张旗鼓的集雨工程。几年间,村里建起7个大型水窖,260个小水窖,还在山腰建起9公里长的引水渠,遇到下雨,一条条水渠把山上的雨水引导至水窖里。此举暂时解决了百姓的吃水难问题。焦家垴集雨的经验也成为太行山一个典型。

  (三)

  一口气喝完一碗水,张高明说:“这个地方太美了。退休后我就到这里养老啦。”

  “住我家。”

  “住我家。”

  “你可说话算话,咱村欢迎你这个‘水神’。”村民们争着邀请他。

   张高明今年53岁,高高的个头,清瘦的脸庞,几道深深的皱纹刻在眼角,鬓角已经被染成白色。他是河北省水文地质大队的工程师,在太行山区摸爬滚打已经整整35个年头了。

  1975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高明在邯郸市涉县进行矿产调查,这里是典型的旱庄,当地村民受水的困扰,“借粮借油不借水”。张高明曾端着那从小水窖里取出的飘着一层红虫子的水发愁,也曾在路边用马尿洗手。

  百姓吃水这样困难,难道太行山就真的不适合生存?张高明这个找矿的人开始研究太行山找水。他开始向老地质工作者请教,向水利专家请教,向山民请教。每逢周末,他就自己背着行囊进了山。一个指南针、一把小锤子,一部照相机,一个旅行包。从繁花似锦的夏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天,从邯郸武安、涉县到保定的唐县、顺平,八百里太行走了几个来回。那些坎坎岭岭、沟沟垴垴,也不知磨破了他多少双胶鞋,让他流下多少汗水。太行山的岩石构造,每条河流的走向,都被张高明熟记在心。这些丰富的考察,再加上在大学水文专业学到的理论知识,使他得出结论:“太行山并不是没有水,关键是人们还没有把它的构造研究透。”

  1989年,保定一个旱庄找到他,请他帮助寻找水源,他凭着自己对那一带岩石构造的了解,利用自己总结的找水经验,帮助这个村确定了一口井的位置。结果,很快就打出了水。接着,在保定市顺平、涞水、来源、唐县,他先后帮农民确定了30口井,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四)

  上世纪90年代,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遭遇50年未遇的连续大旱。1999年春,井陉县重灾区的鲁家峪村支书何贵文找到张高明,诉说了这个村吃水难的困境,求他帮助寻找一处有水的地方,打出一口水井来。鲁家峪位于石灰岩构造地区,这里,曾被苏联专家认定为“不可能有有水的地方”。张高明不信这个邪,经过反复仔细考察,确定了村南菜地可以打出水,结果,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真的从那个位置打出一口优质的水井,鲁家峪的乡亲们把打出的水敲锣打鼓地送到县委,一时传为佳话。

  从此,“水神”这个称号从鲁家峪不胫而走。接着,东白花村,一口340米的深井也流出了纯净甘甜的水;草马村,一个270米深井打出了优质的水。小里岩、大里岩、乏驴岭——仅在井陉县,先后有15个村在他的指引下打出了水。

  (五)

   眼看着别的旱庄一个个打出了水,焦录生再也坐不住了。虽然年过六旬了,他那块心病越来越重,那就是在有生之年为村里打出一口水井来。

  他风尘仆仆找县水利局要项目,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一位领导说:“你还是搞你们的集雨工程吧,你们村不可能有水。”

  一些村民也说:“别瞎折腾了,搞不好又劳民伤财。”

  他找到县委一位老领导,老领导很支持:“只要能打出水,县里就给钱,但是要是打不出水,那你可要自己负担。”

  2009年的春节刚过,怀着乡亲们沉甸甸的托付和殷切的期望,焦录生走进了张高明的家门:“你给俺们村找口井吧,俺们村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

  望着老支书清瘦的脸庞,握着这双磨满老茧的手,张高明郑重地点了头:“我会尽全力的。”

  还没休完正月,张高明就上了焦家垴,山上寒风刺骨,到处是冰天雪地,他从山顶的老鹰石到皇帝坡,再下到柿子沟。一步步地走着、攀爬着,一块石头、一个裂缝都要反复端详。经过两天的考察,张高明终于发现,焦家垴村后山腰岩层里竟然有溶洞!有溶洞就有水。

  他用手一指:“这下面500米左右肯定有水。”

  “真的有水吗?”

  村民犹豫。老焦同样犹豫。

  县打井队的队长高玉兵更是犹豫。此前,为焦家垴村找水打井,是他自认为签得最草率的一个协议,特别是他咨询了县水利局一位专家后,肠子都悔青了。原来,人家悄悄告诉他:“在焦家垴是不可能打出水来的。”

  他后悔上了老焦的当,没有考察就草率地与焦家垴村签了协议。这个活儿是赔定了。当焦录生要他履约打井时,他几次找借口迟迟不上山。因为按照他们的协议,要是打不出水,这费用是要自己垫的。这口500米深的井,费用要40多万元,谁也赔不起呀。

  “要不俺赔你5万元,你另找别人吧。”高玉兵说。

  “不行,咱既然签了协议,你就得执行。不过,这次可是省城那位‘水神’给看的井,没错,你就放心干吧。”焦录生这话儿软中带硬。高玉兵和他的打井队就这样被焦录生死拉活拽上了山。

  当焦家垴打出水后,高玉兵更是惊喜万分,这位打了无数个井的汉子是真服了,连连说:“奇迹!奇迹!真是奇迹!”

  (六)

  张高明又一次上了焦家垴,他这次是为一个旅游项目被请来的,焦家垴打出水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立即显示出来。来自省城的一家投资公司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包下1760 亩山场,开发旅游项目。公司崔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初期准备投资1000万元,先修好进村的环形路,接着要建设度假村,还准备把那座巨大的溶洞打开,为省城市民提供一个生态旅游度假地。

  探查结束的第二天,张高明又飞到新疆,为那里的百姓找水找矿去了。(作者:记者 李东顺)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