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展示(组图)

发布时间:2021-12-23 20: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23日 04 版 | 查看:803次

北京科技大学 赵基淮

安徽农业大学 程瑞

华中科技大学 曹英豪

湖南文理学院 杨松铭

桂林旅游学院 李凌志

海南大学 黄俊玮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范佳宾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邓越

云南大学 马国贤

  青海师范大学 拉木卓玛

  编者按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已连续举办14届。14年来,共产生14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7081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以“青春自强 奋勇争先”为主题,开展以来深受高校师生欢迎,寻访青年榜样,弘扬自强精神,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影响力。

  活动坚持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广阔舞台和良好发展条件,为“强国一代”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一批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推报活动的辐射和影响下,坚持与时代同步、与民族共命运,高举“自强不息”的青春旗帜,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

  赵基淮:用算法助病人减缓病痛

  对于赵基淮来说,聆听这世界的声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他小时候因为一场罕见疾病,导致双耳听力障碍,并伴有不定期的失聪、眩晕和呕吐,是一级残疾人,只能依靠配戴助听器和电子耳蜗生活。

  “从小虽然听不到,但这更加明确了我努力学习的目标,因为我知道,这是能够弥补身体缺陷、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赵基淮说。本科学习结束后,他决定继续读研深造,并最终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专业。

  自幼患病但成长于信息时代的赵基淮,有一个“算法梦”。他希望未来能够在计算机算法方向继续深造、实践,并投身医疗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等技术手段服务医学发展,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赵基淮们”减缓病痛带来的伤害。

  在研究生阶段初进实验室时,他便申请进入医疗相关的课题组,跟随导师参与多个重点项目。

  在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的基于影像分析的宫颈癌FIGO分期自动诊断项目中,他参与设计算法针对CT影像以及PET影像宫颈癌的智能识别,帮助医生识别宫颈病灶区域,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医疗诊断。

  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异常细胞图像检测与分类项目中,他参与设计算法对宫颈异常细胞进行智能识别,减轻医生在进行异常细胞的定位和识别时的工作量。

  学习之余,赵基淮继续服务和他一样的病友。2015年,他牵头创建公益病友群,一方面积极解读疾病注意事项,缓解病友及家属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分享个人事迹,为他们消除迷茫,送去希望。

  程瑞:乡村创客力促老区发展

  程瑞是靠助学金开始大学生涯的。

  为此,他在学业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本科期间,他就加入学校实验室,参与多项省级科技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但毕业之际,他放弃了企业抛来的高薪橄榄枝,投身农村自主创业。

  “一个外乡学子在异地创业,难度可想而知。”程瑞说,但在家人和同学的质疑中,他仍坚持下来,日夜拼搏,劳累过度甚至出现咳血症状。

  他的公司致力于安徽六安老区农产品品质升级和成果转化,成功申报和完成了六安市科技项目,项目总经费100万元,并取得5项科技成果,申报发明专利20项,还吸收了50多名大学生就业,与多所院校共建合作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

  一路走来,他深知创业不易,积极回馈国家和社会,对接社会资源和学校成果,帮助有梦想的学子在老区创业,最后有20多个团队留在了老区。他还主动给大学生群体讲解创新创业知识,提供比赛和学习指导。

  他联合六安共青团组织及有关单位,深入校园、社区、乡镇,组织SIYB创业学员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4000多人次实现就业;会员企业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26个,有效带动就业脱贫。

  创业三年后,程瑞又到安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在他心里,“只要确定一件事,用心坚持下去,勇于挑战自己,不怕失败,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你会发现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就是自己的阳光。”

  曹英豪:科研攻关医学“卡脖子”难题

  曹英豪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一名博士生,他热衷于科技创新,并将攻克医学领域“卡脖子”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

  在曹英豪看来,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医学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思路活、协作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组建医工交叉项目团队,用实际需求牵引研究,让科学技术真正从实验室走出来,走向临床,服务社会。

  此前,他们团队研发的“一种消化道病灶探测设备”获得全国和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大奖。曹英豪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苏州市高新区领军人才项目申报,获评“领军人才”,得到200万元人才项目资助,用于消化道肿瘤精准探测设备的进一步研发和转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积极参与科技抗疫。作为学生第一参与人,他加入学校新冠肺炎应急攻关医工交叉团队,针对新冠病人呼吸状态持续监测困难问题,申请“新冠肺炎应急攻关项目”,研发对平时和疫情时期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智能监听设备。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并获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资助。

  杨松铭:维和战场上的中国“金花”

  5年,1800多个日夜,这一段军旅生涯,特别是维和女兵的经历,让杨松铭终生难忘。

  杨松铭高中时看到电视上的阅兵式,就有了入伍的志向。她2014年考入湖南文理学院,并于大二时携笔从戎,实现了军旅梦。

  在部队选拔南苏丹维和士兵时,她主动报名:“我不是独生子女,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对象。”通过一道道严格选拔,2018年8月,杨松铭成为单位举荐的唯一一名女兵,成功入选中国第五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也是维和步兵营里年龄最小的女兵。

  2018年11月,杨松铭随部队来到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她每天都要全副武装,穿戴厚重的防弹衣和头盔,和战友一起执行营区防卫哨、城区巡逻等任务。她充分发挥维和女兵以及英语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起营队英语教员、接待员以及报道员等工作。

  南苏丹常年战乱,当地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较低。作为维和女兵,杨松铭承担了女性权益保护官职责,为当地社会治安和女性合法权益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松铭和战友成功协调处置了多起虐待女性暴力事件,并为受害女性提供医疗援助。2019年3月,她受组织委派参加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11月又参加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反性别暴力活动。杨松铭这朵维和战场的中国“金花”,为国际女性权益维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联合国授予她“和平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其“和平使命纪念章”。

  2020年9月,杨松铭退伍复学跟班到湖南文理学院学习。为了尽快适应学生身份和生活节奏的转变,补齐学业上落下的功课,杨松铭把部队里敢打硬仗的作风带到了校园,她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精确到分,课堂上的笔记密密麻麻,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李凌志:两次见义勇为的退役大学生

  李凌志2017年考入桂林旅游学院,2018年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参军,服役于法卡山英雄部队,2020年退役复学。

  尽管现在回归校园,但戍守南疆的艰苦岁月让他得到了历练,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边防战士的责任与担当,更懂得了在危急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

  2021年8月17日凌晨,李凌志通过家中窗户发现,一男子趴在木梯上,拿着工具在盗窃路边的电缆。他迅速下楼,大声呵斥木梯上的男子。待男子下木梯后,李凌志便上前抓住他,并立即拿出手机报警。

  男子害怕报警,奋力反抗,还掏出随身携带的锐器,将李凌志脸部划开了一道口子,顿时鲜血直流。男子挥舞着凶器趁机挣脱,迅速逃离现场。

  “那边有人偷东西,赶紧别让他跑了!”浑身是血的李凌志冲进附近一家轮胎店。见此情景,店主和在场的几个朋友也马上报警。受伤的李凌志被送往医院,其脸部、脖子处被严重划伤,最长伤口达14厘米,受伤处缝了30余针。事发后,当地警方将嫌疑人缉拿归案。

  这已不是李凌志第一次见义勇为。2021年4月7日晚,李凌志路过南宁市桂春金浦路口时,突然听到群众呼救声。他迅速冲向现场,发现一辆电动车撞倒护栏上,一名当事人躺在地上昏迷不醒。李凌志凭着在部队中学到的急救常识对当事人施救,同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20分钟后,急救车赶到。正是因为李凌志的果断行动,挽救了一条生命。

  谈到两次见义勇为经历,李凌志说,冲上去是本能反应,当时并没有多想。尽管因此受伤,但他仍坚定地表示,“不后悔,因为我是党员,是退役军人!”

  黄俊玮: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黄俊玮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他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靠着微薄的工资供他读书。他也很争气,于2016年考上了海南大学。

  但天不遂人愿,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母亲瘫痪在床。黄俊玮没有犹豫,选择休学一年,在家中照顾母亲。在他的悉心照料下,2018年,母亲病情好转,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他回到学校复学。

  然而,意外再一次降临,黄俊玮回校后,母亲在家中不慎摔倒,又变成了生活无法自理的状态。为解决母亲的医药费和家里的生活费,他再一次提出了休学申请,并把母亲接到海口的出租屋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母亲。

  卖水果、送外卖、做销售、发广告……黄俊玮要打几份工,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在打工间隙,他都会回到出租屋里,为母亲做一日三餐,喂母亲吃饭。每餐结束后,他就放下碗筷为母亲按摩,防止母亲肌肉萎缩……

  “无论如何一定要照顾好母亲。”他每个月都会带母亲去医院复查、拿药,抬着母亲进检查室、化验室、透影室。在夜晚,他还要定时起来给母亲翻身、倒尿……这样的生活,一坚持就是三年。

  但命运似乎对他格外残忍,2020年12月16日,他在打工后回到家中,发现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一连串的痛苦遭遇,并没有把黄俊玮打垮。他与小伙伴共同创立了家庭维修平台,从事专业、高效、共享的上门维修服务,并在学校的帮助下,于2021年2月重返校园。

  范佳宾:把部队优良作风带回校园

  范佳宾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曾于2015年9月入伍,在服役期间他参加了中印联合军演集训队、2017年洞朗边防管控任务。

  “我要把部队优良的作风和品格贯穿到学习和生活当中。”退役入学后,他十分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知识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投身抗疫一线,成为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其间,得知长寿湖子竹村小石坝和奉节朱衣镇的水果因疫情运输不便,出现滞销情况后,他第一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和网络平台为果农搭建销售渠道,解决了近10万斤的积压水果,还自掏腰包订购了200斤橘子,送给坚守在抗疫志愿服务岗位的战友。

  2020年暑期,他组建的社会实践团在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丰都县包鸾镇开展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与养殖户交流、进入镇政府和村委会学习,深度了解了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举措与建议。

  他还积极投身校园青少年之家建设,参加各类志愿服务,依托“青少年之家”和“城乡市民学校”等载体,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80余场次,服务青少年1.4万余人次。

  此外,他探索打造“五位一体”特色志愿服务项目集,发挥各专业的服务优势,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直接服务对象(校内外)累计达50多万人次,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邓越:脑瘫女孩凭实力叩开国家队大门

  因为早产缺氧,邓越一岁时被确诊为脑瘫,行走极为艰难。童年时,她曾接受过两次复杂手术,却收效甚微,直到游泳康复的出现。在浮力作用下,邓越可以完成许多陆地上做不了的腿部动作。凭借天赋与勤奋,邓越于2013年入选四川省残疾人游泳队。

  每天训练6-8小时,游五六千米,累哭是家常便饭,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2015年,邓越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狂揽两金三银,并打破一项全国纪录和一项世界纪录,用实力叩开了国家队的大门。为备战2016年里约残奥会,邓越在北京经历了长达10个月的封闭集训,最终在里约拼得一银一铜。

  作为运动员,邓越摘得了40多块国内外游泳赛事的奖牌。常年训练备战,让邓越远离了课堂,但求知的渴望从未在她内心熄灭。闲暇时,邓越坚持补习文化课,并于2020年考上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在国外比赛时,正是这条语言的纽带,拉近了我与世界的距离。”学习语言没有捷径,教室里,她总是最早来、最晚走;图书馆里,也常能看见她背单词、练听力、做笔记的身影。

  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邓越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目前,她已成功申请赴波兰留学攻读本科,学习中欧跨文化研究专业。对于残疾人的身份,邓越从不避讳,她愿意把这段痛苦的经历化作温暖的光束,去照亮更多残疾人朋友的生活。

  2020年10月,邓越开始参加全国无障碍体验官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全国各地,调研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情况并形成报告,为残障人士拥有更便捷的生活贡献力量。

  马国贤:为“独龙娃娃”打造美育教室

  马国贤是西部计划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独龙江乡支教服务。

  教学工作之余,他走遍独龙江6村18组,开展家访、推广普通话等工作。他逐渐发现,由于单亲、留守、年幼即进入寄宿生活等诸多现实原因,当地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感觉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求学欲望比较薄弱。”

  2018年12月,马国贤设计美育课程,希望用艺术治愈孩子们的心灵。他自发筹款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与当地学校课外活动资助相衔接,对当地美术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他们的美育课程以云南非遗蜡染、扎染为主,包括创意绘画和手工等多种形式的美术体验,将独龙族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表达内容,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尽情表达心境,滋养孩子们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取向,促进扶贫扶志。

  项目落地时正值独龙江严冬,面对长时间的大雪封路、通讯电力中断等阻碍,马国贤克服种种困难,于2019年3月25日为当地学校建立起“非遗创意美育教室”。

  2019年6月,他将学生的作品装了满满两个大行李箱带出大山,在昆明市云南大学东陆园举办了“秘境独龙——独龙江乡非遗工艺师生作品展”,展示了近200幅“独龙娃娃”的特色作品。

  2021年7月,他再到独龙江,看到教室墙上又增添了新的美术作品,他感动不已,也让他更加坚定好好学习,砥砺前行。

  拉木卓玛:小小年纪扛起一个家

  拉木卓玛是一名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草原的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残疾人士,家里仅靠母亲一人务工维持生计。

  7岁那年,在拉木卓玛还有两天就可以去小学报名入学时,一场车祸却让她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都受了伤,母亲的伤势严重,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年幼的拉木卓玛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留在家里照顾父母。

  此后的一年里,小小的拉木卓玛扛起了一个家,由于母亲无法下床,她几乎包揽了妈妈一切的日常需求:洗衣、做饭、为妈妈打洗脸水、倒尿盆……

  一年后,父母逐渐康复,拉木卓玛才如愿走进校园,她也因此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读书格外勤奋。中考那年,拉木卓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

  步入高中,她更是铆足了干劲。高三时,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看书,她晚上还在一个废弃的小卫生间里学习,因为那里没有人打扰她,她有时候甚至坐着就睡着了,醒来又继续读书。

  山东援青干部得知拉木卓玛的家庭经济困难,与她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为她减轻了后顾之忧。“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去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学生改变命运。”

  2019年,她考上青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开启了新的生活,但她学习上的拼劲一如既往。她是学院里第一个过英语四级的人;参加学校了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成功立项,赴青海大学参加城北区创新创业比赛;今年暑期,她又主动学习视频剪辑、图片编辑等新媒体工具……

  “经过一步步的努力,我觉得离自己当人民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近,我期待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拉木卓玛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