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导弹装备精准“把脉”十七载

发布时间:2021-12-31 18:42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12月31日 第06版 | 查看:718次

弹上仪器测试,专业原理复杂、仪器设备众多,要学会很难,真正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多年的理论深研和技能磨练,造就了师亚平如鹰般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和测试班成员关键时刻屡建奇功。

军中典型

◎陈小强 毕式军 本报记者 张 强

  火箭军某旅技术营测试连的官兵都知道,一身腱子肉、两手像锉刀的弹上测试班班长师亚平,看起来五大三粗,干的却是为导弹“把脉体检”的“绣花活”,他干起活来也如绣花姑娘一般心细,眼睛里容不得一丁点儿沙子。而且这活儿,他一干就是17年。

  多年技能磨练造就如鹰般的洞察力

  弹上仪器测试,专业原理复杂、仪器设备众多,要学会很难,真正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作为班长的师亚平,自知肩上担子重,已是三级军士长的他仍然坚持每天晚上到学习室开班解疑。为了让大家吃透故障原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甚至每一个简单的电容电阻,他都要讲上三四遍。用他的话说:“我多讲讲,也是给自己‘充电’,要不然怕是会‘生锈’嘞。”

  多年的理论深研和技能磨练,造就了师亚平如鹰般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和测试班成员关键时刻屡建奇功。

  一次,师亚平和班组成员受命担负实弹发射任务。在给某精密仪器安装一固定螺丝时,力矩改锥始终没能发出达到设定力矩的微弱“咔嚓”声,年轻的号手还在继续使着力气,一旁担任指挥员的师亚平当即叫停操作。

  “按照正常情况,此时的力矩应该已达到要求,这其中定有问题。”师亚平立即上报情况,并展开细致检查,果然发现某减震器件发生损坏,导致螺丝不断旋转前进,继续拧下去很可能造成整个仪器毁损,后果不堪设想。所幸他发现及时,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实弹发射得以顺利进行。

  不久后,师亚平再次出征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孰料测试过程中,导弹竟绝缘检测不合格,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发射任务时间有限,逐个排查上百个电源插头势必会影响发射,怎么办?现场专家也开始犯了难。

  这时候,担任一岗指挥员的师亚平敏锐地观察到,每当操作号手触碰到一分叉插头电缆线时,测试数据就会有波动。他立即上报情况,并猜测问题可能出在该电缆网极间分叉插头处,建议拆开查看。待现场专家拆开之后,果然发现电缆网极间分叉插头内有一根8厘米长的铜丝,移除铜丝之后测试,数据完全恢复正常。

  挑灯夜战摸透导弹新装备“脾气”

  平时的师亚平,沉默寡言,没事就爱一个人看看书,研究研究电路数据。

  2019年10月,根据上级指示要求,某新型导弹旅组建。师亚平所在营,因整体素质过硬,被选为“种子”部队,整建制转隶到新组建单位。

  转隶通报下来时,师亚平所在班顿时炸开了锅。“听说新单位没了高原补助津贴,工资少了不少”“工资少了不说,而且是新型号装备,我们也不熟悉啊”……

  听了战士们的议论,身为班长的师亚平,开了腔:“党让干啥就干啥!”从此,师亚平带领所在班,开始了新征程。

  到底新装备是什么“脾气”?师亚平心里其实也没底。“万事开头难,我得带好这个头。”他这样告诉自己。

  从此,学习室多了一个挑灯夜战的“拼命三郎”。几百页装备说明书、几十张三路图(电路图、气路图、液路图)、成千上万个元器件,为了搞懂它们,师亚平经常整晚学习,笔记记了十余本、几十万字。他还经常钻进装备操作间练习实装操作,一待就是一天,经常忘记吃饭。战士们心疼他,把饭送过来。一身油污的师亚平,简单扒拉几口饭菜,又钻进了操作间。

  靠着这股钻劲,师亚平渐渐摸透了新装备的性能,并且找到了新装备与之前所学装备的7项相似之处,汇总整理了一套专业学习教案,方便战士们学习操练。

  去年,基地组织作战比武考核,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装操作能力,师亚平带领班级,一路过关斩将,摘得同型号导弹测试专业桂冠。组建不到一年,该专业已初具战斗力,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17载精准把脉,17载潜心砺剑。在提升打赢本领,助力导弹腾飞的征程上,师亚平步履匆匆,从未停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