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民警魏建力:用警务科技护卫首都

发布时间:2022-01-12 18:5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1月12日 02 版 | 查看:918次

在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发布的2021“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中,一名95后榜上有名。

  16岁上大学,24岁取得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资格证书,拥有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他便是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民警魏建力。入警以来,他全力投身首都公安科技建设,搭建城市管理“科技大脑”,精心打造基层一线“实战利剑”,构筑服务群众“高速公路”。

  2015年9月,魏建力被分配到派出所工作。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他,敏锐地觉察到基层警务科技建设的必要性。

  2017年的一个凌晨,魏建力和战友锁定了一个盗窃团伙,团伙成员以“不认识”“无联系”“不清楚”等借口为由,企图逃脱法律制裁。魏建力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取得了关键线索,最终用详实的证据突破了这个盗窃团伙成员的心理防线,并成功将他们绳之以法。

  破获此案之后,魏建力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基层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战友需要什么,就要创新什么”。

  魏建力参与组建了北京市公安局首支科技智能化应用队伍,打造了“1+25+N”一体化智能工作机制,创造出了“智能化应用技战法矩阵”体系,为基层一线执法办案提供多维度的科技支撑。

  有一段时间,魏建力接到了几条销售假酒的线索。他从“假酒是从哪儿来的”这一问题入手,在“矩阵”体系中深入摸索。不到一天的时间,魏建力就形成了研判报告:这是一个至少有5辆车、20人、6个窝点的巨大制售假酒犯罪网络。

  一线侦查员根据他的研判结果,最终成功抓获制售假酒嫌疑人25人,打掉制假“黑作坊”10处,查获假冒白酒120余箱、各类假冒标识包材10万余套,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

  原先战友们奔波上百公里的侦查,变成了魏建力电脑前5分钟的线索分析,为抓捕嫌疑人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指向。案件如此迅速告破,战友都对魏建力的信息研判连连称奇。

  “要隔着屏幕当好战友的坚强后盾。”近两年,魏建力带领团队直接利用科技手段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提供各类有效线索6000余条,破获案件1200余起。

  在魏建力里眼里,“警务科技从来都不是高冷的,它可以传递更多的温情,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6年没回家乡探望父母的魏建力将回家的火车票换成了“请战书”投入抗疫。在他的号召下,单位成立了“科技防控疫情青年突击队”。魏建力和战友坚守100多个日夜,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处理各种信息1000万余条,为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个12岁女孩报警称,妈妈抛下她和10岁的弟弟不见了,还留下了遗书。接案后,魏建力立即启动警务信息人员查找机制,不到5分钟,取得了一条关键线索:这位母亲在前一天反复出现在一座大桥上。魏建力由此推测:女孩的妈妈很有可能选择在那儿轻生。

  一线巡逻车组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到现场,成功劝阻准备跳河的女孩的妈妈。坐在电脑屏幕前的魏建力,突破大海捞针式的传统寻人模式,用科技避免了不少的悲剧。近3年来,他先后协助找回走失人员1200余人次。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落户通州,如何让科技兴警战略转化为保障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了魏建力等首都科技警队青年骨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下好“智慧公安”这手棋,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动变革、创新发展。魏建力3次到上海、杭州等地调研,与100多名信息化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还查阅了数十本科技信息化著作和1000多篇论文,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13万字的《副中心智慧警务规划》,描绘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警务蓝图”,为各项科技信息化项目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像人体一样,有其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魏建力运用系统工程思维,与战友一起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视觉中枢”,打通了城市安全运行的“感知神经”,让城市多维感知能力提升500%以上。

  魏建力带领团队“追着问题走”,创新研发了环保、应急、住建、城管、气象、交通运输等10余类“智慧+”应用,全面服务支撑市域社会治理,治理效能提升了80%以上。他的7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工作规划获评北京市第四届“我为改革献一策”A类工程。

  魏建力说:“冬奥会临近,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起点,我将与首都公安战友前辈们一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一起向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