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涛用心焊好每一条焊缝,带出“金牌徒弟”—— 焊花照亮人生路(图)

发布时间:2022-02-22 17:03 | 来源:中工网 2022-02-21 07:26:30 | 查看:606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董卫强 马小川

  在飞溅的焊花中,把钢板“缝制”得“天衣无缝”,这是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核电公司”)焊接教练周海涛34年来练就的绝技。

  一路焊花一路歌,“齐鲁工匠”周海涛用一把焊枪完成了数万道堪称工艺品的焊口,一朵朵跳动的焊花照亮了他的人生路。

  焊好每一道焊缝

  1988年,16岁的周海涛参加工作,当他拿起焊枪点亮第一朵焊花时,就被那奇异的弧光、流动的熔铁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学好焊接本领,成为一名优秀的“焊匠”。

  一个个与弧光为伴的日与夜,炽热的焊花点燃了周海涛的激情。

  2001年,周海涛“一战成名”。在时长3天的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五届焊工技术比赛中,他以469.7分的总成绩一举夺得第一名,圆了自己的冠军梦。

  那一天的场景周海涛终生难忘。29岁的他站在颁奖仪式的领奖台上,手中的冠军奖牌在阳光下闪耀金色光芒,身着笔挺西装的他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更加坚定了用焊枪实现人生梦想的信心。

  焊花璀璨,弧光耀眼,周海涛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解决技术难题的生产一线。

  20世纪初,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还是一个全新的工艺领域,公司在工程施工中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工艺,技术人员对这种工艺也只是略有了解,周海涛甚至连这种焊枪是什么样都没见过。

  经过一场艰难的“跋涉”,周海涛带领团队掌握了这项技术,并成功运用于项目建设——在山东济宁运河电厂工程的循环水管道制作安装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第一次被大规模应用,施工速度达到了传统手工电弧焊工艺的3~4倍。

  在多个火电、核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周海涛用心焊好每一道焊缝,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技能。

  把创新融入焊花里

  时代进步和技术革新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周海涛积极发挥技能引领、传承创新、科研攻关带头人作用,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先后完成省部级重大课题3项,新材料焊接工艺评定9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6篇。

  在半自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培训中,他采用不对称焊接参数调用法,有效控制了焊缝内部夹渣和未熔合的产生,在外观上防止了熔池下垂和咬边缺陷,解决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熔深较浅、易出现夹渣和层间未熔合缺陷的现状,改善了外观成型。

  周海涛还根据铝合金特性,对原材料进行细化分类,改进操作手法,把内部群孔缺陷的出现频率控制在1%以下,解决了铝管焊接出现群孔的难点。

  创新的血液在周海涛身体里流淌,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新鲜“出炉”——

  国产化焊接设备在核电主管道窄间隙的自动焊焊接工艺打破了国外设备垄断;大径厚壁马氏体耐热钢管道中频感应加热焊后热处理工艺在华电国际十里泉、大唐东营、华电莱州二期等工程中全面推广,大幅减少了管道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内外壁温差,接头厚度方向力学性能均匀性取得了革命性突破;《核电站安装自动化焊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焊技术标准系列,极大提升了核电站安装质量。

  “金牌师徒”相继涌现

  在周海涛看来,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带出更多高徒,是自己的责任。

  周海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近两年来,培养出了数名高技能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完成省部级重大课题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12篇,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焊接工艺不断出新,“金牌师徒”也相继涌现。

  周海涛的徒弟黄文荣先后获得山东省第六届电力行业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成为公司里的“金牌焊工”。而黄文荣带出的徒弟马凯,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

  “成长不会因鲜花与掌声止步,梦想终因坚持而实现。”周海涛告诉记者,他要在闪耀的弧光中,继续带出更多的“技能状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