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的陈志昆(5图)

发布时间:2010-12-12 00:20 | 来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2008-03-26 09:28 | 查看:1832次

  编者:今年3月18日,我会名誉理事陈志昆迎来了97岁生日,远隔重洋,我会未能前往祝贺老人家生日快乐,但全会同仁对他的惦念、祝福常在!

  陈志昆名誉理事的女儿、我会理事陈燕通过邮件发来了陈老生日当天的照片;联络部部长吴存瑜特意写作《我了解的陈志昆》一文,重忆老人家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热心公益的执着追求。我们推出这组珍贵的照片和这篇表达我会心意的文章,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会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分享、同贺陈老97华诞,并真诚祝愿陈老健康福寿,永远快乐!

陈志昆、黄寿珍夫妇

  1981年,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去世之后,陈志昆先生与孙中山先生在美国的亲属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美国宋庆龄基金会,继承和发扬她的未竟事业,以纪念这位20世纪的伟大女性。一年之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成立。陈志昆、黄寿珍夫妇和他们的女儿陈燕成为我会理事至今,已达26年之久。他们为基金会的工作,为全面促进中美间的友好,不但出钱出力, 而且,还培养女儿继承他们的事业,是名符其实的爱国华人。

  陈志昆出生在美国夏威夷。他的父亲是早期到夏威夷谋生的劳工和稻农。陈志昆有三个兄弟和六个姐妹。他幼年时除读书外,还在稻田里顶着烈日种稻子。在那些年代,远离祖国家乡的华侨和华人,在异国谋生无不深受外国人的歧视和反华排华之苦。所以,陈志昆从小就盼望祖国富强起来。至今,在他的客厅里,挂着一帧他亲笔写的“盼望祖国更强大” 的条幅,表现了他对祖国极为深挚的感情。

  陈志昆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亲戚。他的伯母是孙中山的堂妹,伯母的女儿叫陈淑英。陈淑英是陈志昆的堂姐,嫁给了孙中山的儿子孙科。1934年,孙科夫妇回到夏威夷探亲,看到内弟陈志昆朝气逢勃,是一个胸有大志的好青年,就把他带回中国作了孙科的英文秘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孙科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要陈志昆陪他的两个儿子---孙治平和孙治强回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读书。按陈志昆的心意,他要留在中国参加抗日,但他又不得不服从孙科的命令, 陪同孙科两公子去了美国伯克利大学念书。当他看到祖国正在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决心再回到中国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

  就在这时,他结识了周恩来总理在南开读书时的同学沙志培。他向沙志培表达了要求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心愿。沙志培写信给周恩来转达陈志昆的要求。周恩来对海外华人要求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表示支持。于是,通过这个关系,陈志昆就辗转到了当时的抗日圣地延安。他在延安,看到共产党朝气蓬勃,爱国青年纷纷走向延安参加抗日队伍。陈志昆深受感动。在延安,他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震等领导人的接见,听取他们的谈话,受到很大的教育。他天真地要求到前线去打日本兵。周恩来对他说抗日前线不缺少你这样的一个士兵,建议他回到孙科那里,向孙科和国民党人介绍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以促进团结抗日。

  他到了重庆,向孙科和其他国民党要人介绍了在延安的见闻,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孙科安排他到中国“工业合作社”去, 作东南七省区办事处主任。主要任务是在后方尚未被日本占领的省区组织小型工业,生产人民需要的各种用品。陈志昆不畏艰苦,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合”的工作,对抗日战争做出一定的贡献,实现了他为祖国抗日战争作贡献的心愿。

  陈志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回到美国。1950年,新中国成立。他无比兴奋和高兴,为此,他毅然决然带着新婚夫人黄寿珍返回祖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发挥他们的专长,他们先后被安排在外文出版社和新华社工作,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他们夫妇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义务参加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劳动,推土搬砖,充分体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们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在新中国居住了11年。1961年,他带着家人搬到香港,从事银行业, 担任过广东省银行和华侨商业银行的副总经理职位。

  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陈志昆又马不停蹄促进中美友好关系,成为美国中国贸易顾问。陈志昆夫妇代表了多家美国跨国大公司到中国投资,为推动中美贸易而往返奔波于中美之间。

  他们为着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国的少儿事业,通过我会向中国的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开展援建学校、师资培训等公益项目。同时,他们还为促进中美民间友好往来和少儿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看着这位刚刚过完97岁生日的老人,不由的使我想起他那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许多不被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他跨越了时代,穿越了时空;他从一个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今天97岁的老人;他变了,可他唯一没变的是那颗赤诚的中国心。他关心祖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默默地奉献着。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他不仅为今天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而且也为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联络部 吴存瑜/文)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