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愚公冯金记义务修路30年(图)

发布时间:2013-07-04 12:18 |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7月4日 PC06版 | 查看:1657次


    哪里有烂路就修到哪里,冯金记义务修路30年。

     6月28日清晨6点,连州市东陂镇山下洞村老农冯金记起床吃了早点,喝了近半斤米酒后,利索地把背篓系在腰间,用手推车拉着镰刀、锄头、钢钎、铁锤等工具,前往3公里外的桃树坪村义务修路。

     晨风带来丝丝凉意,冯金记黝黑的脸上渗出了汗珠,78岁的他步伐依然稳健。一路上有不少村民致意问好:“叔公早啊,又去修路了?”冯金记微笑点头。大抵相同的情形,在这个粤北普通的小山村里,从1984年至今已持续了30年。

     30年来修了多少条路,修了多少公里路,冯金记已记不确切了,反正看到哪里有烂路他就修到哪里,从小小的村道、田埂,乃至连接粤湘桂的古道,足迹遍布东陂镇山下洞村以及毗邻的瑶安民族乡。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陶前根 通讯员 欧阳剑斌 廖艳杰

     ●策划/统筹:黄津

     一条修了30年的山路

     桃树坪村距离山下洞村约3公里远,上世纪80年代,该村村道是附近村庄村民上山砍柴割草的必经之路。这条狭小的村道不到一米宽,路面崎岖不平,行走很不方便。

     “那时候,路旁的芒草杂木高达2米,枝叶垂挂于路上,挑着柴草的村民要不断弯腰躲避那些伸到路中间的枝叶,走得很狼狈。”当年常常到桃树坪砍柴割草的冯金记对此深有体会。

     桃树坪的山路,是冯金记最早修的一条路。但那时候因为要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没有空闲时间。1983年后,山下洞村实行了分田到户,冯金记才在农闲时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1984年开始,冯金记拿着镰刀,扛上锄头,前往桃树坪村修路。一刀刀割去路旁的杂草,一锄锄地填平路上的坑洼之处,持续劳作两个月后,这条1公里长的崎岖山路终于变得平坦。

     然而由于是泥路,加上春天雨水较多,不断冲刷,草木长得也快,当年修好的路到第二年又变回了原样。冯金记没有气馁,次年又抄起简单的修路工具去修补,就这样周而复始,持续了30年。

     哪里有烂路就修到哪里

     锄头、镰刀、钢钎、铁锤、手推车,这是冯金记修路的所有工具。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冯金记修好了小小的村道、田埂,乃至连接粤湘桂的古道,足迹遍布东陂镇山下洞村以及毗邻的瑶安民族乡,赢得了一方美名。

     距离山下洞村3公里远的其王岭古道,是古代广东、广西、湖南三地商贾、挑夫运输柴米油盐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瑶安乡以及山下洞及附近村庄群众前往东陂抵达连州集市的必经之路。

     古道古矣,路面却只有1米多宽,弯多陡峭,且年久失修,行走很不方便。“小时候常常走这条路,路况很差,尤其是雨天后泥泞不堪,有自行车都不敢骑,只能绕远路走。”45岁的村民曾火志回忆说。

     这条路冯金记也经常走,要修这条路,必须降低它的坡度,填补众多的坑坑洼洼,单靠锄头镰刀难以完成。因此,1985年,他专程到连州城区花了70元买了一根钢钎和一把24磅的铁锤,在农闲时间每天走3公里去修其王岭古道。路中有凸起的石头,他用钢钎撬起,或挥铁锤敲碎;为填坑洼之处,他徒步到河边挑来砂石铺平;为降低坡度,他挥汗如雨锄地,再挑到低处填埋。

     附近的村民看他这么辛苦,邀他到家里吃饭,冯金记总是说下次;有村民为感谢他,送来了5元、10元的红包,他更是婉言拒绝。

     凭借一己之力,冯金记用近半年的时间修补了这条古道,坡度降低了,路面平整了,甚至还在路边挖了沟渠,方便雨季来临时路面能及时排水。

     30年来,一共修了多少条路,修了多少公里路,冯金记已记不确切了,他的足迹遍布东陂镇山下洞村和附近的村子,甚至瑶安乡的一些村子。村民曾镇群感慨地说,叔公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修路,反正看到哪里有烂路他就修到哪里。

     痴迷修路喜欢喝酒

     为了修路,冯金记不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自掏腰包买修路的工具和材料。这些年来,有不少单位和个人,都表示要给他钱款作为感谢,均被他婉拒了。“修路就是为了方便群众,怎么能收钱?”

     村干部曾火志透露,由于冯金记经常去桃树坪村修路,村里小水电站的老板也认识了冯金记,感其善举,电站老板拿出200元给冯金记,但被冯金记拒绝了这笔相当于当时干部半年工资的“巨款”。

     随着年纪增长,体力不如以往,修路时挑砂石很吃力,前几年他向镇政府提出,希望能得到一辆手推车以便于修路。据东陂镇政府干部介绍,镇里考虑到他年纪太大,担心修路太吃力,所以没有给他车,而是奖励了他500元。一生“痴迷”修路的冯金记拿到钱后,立马买了一辆手推车。

     除了因坚持义务修路被人熟知外,冯金记的勤劳也是村民公认的。他靠着勤劳的双手,每年耕种10多亩地,30年来为6个孩子建起了6间平房。直到76岁,他才在儿孙的劝阻下,不再下农田忙活。

     如今,冯金记的子女大都成家,儿孙满堂。随着家人相继外出打工,冯金记成了一位留守老人,主要靠儿子赡养。和大多数留守老人不一样的是,冯金记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饭后就去修路,把路修好了,别人方便,自己也开心。”冯金记说。除了喜欢修路,他还喜欢喝酒,每顿饭前要喝半斤,一天要喝一斤半,身体依然很硬朗。

     家里人对他修路也很支持。妻子每每见他到了吃饭时间还没回来,就会把饭菜放到锅里热着,等他回来吃。今年春节,大孙子给他拜年敬酒时说:“阿公你年年修路服务村民,老天爷一定保佑你长命百岁。”

     修路30年 缺钱买水泥

     □对话

     ▶▷谈修路劳动人民怕什么辛苦

     《南方日报》:义务修路30年,很不容易。是什么原因令你决定去修路的?

     冯金记:以前农村交通不好,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干农活、赶集市都靠一双脚走路。道路好不好,可以说与农村人的收成息息相关。义务修路,就是觉得路不好走,大家不方便。方便了别人,其实也方便了自己,所以我就去修路了,一修就修到了现在。

     《南方日报》:修路辛不辛苦,有受伤过吗?

     冯金记:修路是体力活,肯定辛苦。特别是夏天的时候,皮肤被晒焦。大伤倒没有,只有几次脚被锋利的石头割开了一寸长的伤口。不过,劳动人民怕什么辛苦,能为人民服务,我就感到很满足。

     ▶▷谈心愿希望热心人能支持水泥

     《南方日报》:如今,你以前修过的很多路都铺上了水泥,不再坑洼不平,而你的修路工具还是镰刀、锄头等,还用得上吗?

     冯金记:现在村里还有一些小路没有铺水泥,需要我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维修。最无奈的是,有时候刚填铺好路就下雨了,由此变得泥泞。为此,有一些村民曾埋怨过我把路挖烂了。

     《南方日报》:义务修路还被人埋怨,你觉得值不值?

     冯金记:修路就是为了方便群众,我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所以没有把他们的怨气放在心上。我也想把路修得更好一些,最好都能铺上水泥,但苦于缺乏资金。修路30年,我自己花钱买过不少水泥,但自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赡养,缺钱买水泥。

     《南方日报》:有没有试过找部门帮忙?

     冯金记:前两年我曾到有关部门,请求对方能够提供一些水泥。由于他们并不认识和了解我,所以对方没有帮忙。村干曾火志曾掏钱买过一些水泥给我,但一个人资金有限。

     《南方日报》:你今年78岁,今后还会继续修路吗?

     冯金记:我的体力差了些,但还能干。喝上半斤酒,就有力气了。今年我计划修补山下洞村通往江美岭的道路,那里有300余亩田,因为路面泥泞狭小,连手推车都过不了,收割季节村民挑谷经过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另外就是妇女们常去洗衣洗菜的千公陂。希望有热心人能支持一些水泥,这样我就可以把路修得更好。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