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何振梁:梦圆奥运(5图)

发布时间:2010-12-30 18:44 | 来源:央视网 2007年12月09日 22:32 | 查看:1508次

何振梁

何振梁讲述如何为北京申奥作准备。

何振梁在大会上的发言,用真挚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CCTV.com消息:何振梁,江苏无锡人。现任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详细内容:

  胜与败之间 一场悬而未决的角逐

  抱着不安的心情去,等待着命运的宣判,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整个过程要等待,要坚持住

  微笑的背后 隐藏着怎样巨大的伤痛

  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国人面对的暂时的一时的挫折,是绝对不会那种垂头丧气

  离开众人的视线 他为何情难自禁 潸然泪下

  当你知道老百姓为了支持申办做出了那样大的努力

  为了梦圆奥运 他几经挫折却不曾言悔

  我一定还要为第二次申办奥运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我只要还活着

  《面对面》王志专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 正在播出

  何振梁

  1929年生于江苏无锡

  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

  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中国奥委会主席 国家体委副主任

  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 两次担任中方陈述人

  为北京申奥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志:何老谢谢您接受我们采访,我也给你看样东西,还记得吗?

  何振梁:那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

  王志:十三年前,而且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刻。

  何振梁:对。

   这是13年前,也就是北京申奥失利之后的第二年,何振梁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采访时写给记者的留念,奥运之光。1993年9月23日,在蒙特卡洛,北京以两票之差负于悉尼,与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擦肩而过

  王志:我想知道上一次为什么会失败。

  何振梁:那次没成功,因为我从来不说失败,有它必然的因素,有它偶然的因素。

  王志:必然指什么?

  何振梁:必然就是从条件来讲,悉尼确实在基础设施也好,环境也好,比当时的北京能够要好一点,另外,澳大利亚连续三次申办,所以不少人对澳大利亚有某种同情,这是它的优势的地方。

  我为什么说它一定是偶然呢?我可以告诉你,你看,埃及一位老委员跟我们非常好,很好的朋友,他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了,本来他想坐着轮椅也去投票,但是医生说他,你实在是不能走,这是一票没了,第二票,保加利亚的斯拉夫考夫,他也是铁定的要投北京票,他护照被吊销,不能出去,国内的政治局势的问题,所以这两票没有了。

  王志:这两票找回来那也是平局。

  何振梁:是,再听我讲,这是两票平局,另外呢,9月23号投票,9月22号晚上,澳大利亚的全国奥委会的主席,请两个某洲的委员吃饭,每人给了三万五千美金的一张支票,公开的理由是我支持你们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难道非要在这个时候去支持人家的发展,这什么意图啊,不言自明,是不是?这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99年美国的盐湖城的冬季奥运会申办过程当中的行贿的行为揭露出来以后,澳大利亚自己把这件事情揭露出来了。

  王志:那我们要问你,第二次为什么能成功呢?

  何振梁:第二次我们北京申办的时候,一位委员他跟我讲-,就说当时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政局很混乱,我担心你们的领导人邓先生百年以后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八年时间过去了,中国的发展的情况证明我当时的判断错误了,所以这一次我一定要投北京的票,他所讲的话,代表了不少欧洲的委员,又是构成了国际奥委会里面的近一半他们的看法。他们的疑虑在2001年的时候全部消除掉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要考虑,十多亿人民的愿望,中国从来没举办过这个奥运会,体育的成绩又那么高,经济实力又那么强,政治社会那么安定,有什么理由不给中国呢。

  2001年7月13日,这又是一个中国人无法忘记的日子,奥运会的主办权终于给了中国,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中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出,领先第二名加拿大多伦多34票,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王志:那站在别的国家的立场上来看,这一次的结果,那么大的优势胜出,它是否公平呢?

  何振梁:我觉得谁都输得心服口服,

  王志:那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呢,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何振梁:既要看你申办城市的实力,又要看你对委员工作的效果如何,是不是有效。你必须要最后做到委员的心田里,让他理解,从理论上,理性在考虑,应该给你,除了这个以外,你还要让他从感性上,感情上面他也非投你不可,这一票就是铁的。

  王志:但是票在委员们的手里啊,委员们要投谁,那就投谁。

  我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作为委员的身份,我到东南亚几个国家去拜会,我就到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那位委员资格比我老,年纪也比较大了,我跟他谈了以后,谈得很好,我们中国跟我们很友好,我们两个又是好朋友,当然是没问题,支持,晚上我就请他们奥运会的秘书长吃饭,这位秘书长就跟我讲,他说我们这位老先生在你离开以后,就问我,问他这位秘书长,刚才我跟谁谈话了,就说他年纪毕竟大了,这种情况下讲,我看,听到这以后,心里着急不,说这票尽管是已经看起来定了,但实际上不可靠,并且这次在莫斯科的全会,也就2001年全会,第一次用电子表决器,所以当场在宴会的时候,我就请那个秘书长走,我就画了这个表决器什么样子,并且告诉他将来都要抽签,北京什么号码北京什么号码,就请他一定不论是哪一轮都按那个号码,那不就保险了吗,但是又不放心啊,在会上按错了呢,按错了比没按更糟糕,一进不出我们等于少两票,所以就想办法,根据这位马来西亚老委员他的当选日期,要算出来他的左邻右舍是谁?一看这左邻右舍都是支持北京的人,所以到了会场里面,又跟他的左手和右手的邻座的委员都打招呼,说到时候请你无论如何提醒他,北京的号码是几,一定要按这个,所以你说这工作是不是应该细到这个程度,你就能确保。

  王志:每一票都来之不易。

  何振梁:都来之不易。

  在第二次申奥期间,为了一张张宝贵的支持票,已过古稀之年的何振梁夫妇奔波在世界各地,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从2001年2月起,五个月里他们有四个月在国外和旅途上度过,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而在北京再次申办过程中,这种集中式的出访活动不止一次。

  王志:但是当天晚上萨马兰奇主席没有念出北京名字的时候,谁也没有把握,你们踏上莫斯科的航班的时候,你们有几成把握。

  何振梁:我可以说我有八成把握,我在飞机上面,又最后算了一次,谁可能第一轮开始就是北京的票,谁就是,第二轮可能不一定投北京票,到第二轮以后才能投北京的票,谁是第三轮以后才能投北京票,这个都要一票一票地算,按严格的标准来算,当时我算的结果是:第一轮我们可能在42票到48票之间,第二轮可能在54票左右上下,那么这个第二轮就有可能胜出。最后你看,莫斯科奥运会的时候,我们第一轮拿到40票,就在这个中间,刚好在我算的中间,第二轮拿到是56票,胜出来了,所以说明当时计算这些票的时候,还是比较地符合实际的,要做到符合实际,除非你真的是对每一个人摸透你才能够做到这些。

  王志:但是93年你们去蒙特卡洛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败吧

  何振梁:我没有想到必然会胜,就是胜跟败之间,可能都在两三票的差距。

  1993年9月14日,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何振梁到达蒙特卡洛,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并不有利,西方的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机会对北京申奥进行打压,就在何振梁到达后的第三天,几家大的西方通讯社同时从澳大利亚发出消息,宣称北京某负责人说,如果因为美国阻挠而申办失败,中国将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这一爆炸性的消息使身为北京申办代表团副团的何振梁大为震惊,离投票只有几天的时间,北京代表团如何应对。

  王志:在投票之前。

  何振梁:投票之前,17号,23号要表决了,一个礼拜。

  16号发出了这么一个假新闻,伪造的,17号开组委会,会还没开始的时候,到了上面去,把这个一个电信的每天他要看,多少电信嘛,写一个HE字三个大惊叹号给我看,我一看,没有这事,怎么造谣,但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通栏标题。

  所以我在会上做了一个说明,根本没有这事,萨马兰奇不管有些人的不同意,坚决要求,我在国际奥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来澄清这个事情,我澄清了也没有用,还是仍然继续炒,开第二次记者招待会,又要我们中国奥委会的秘书长魏纪中同志又在会上又讲了一次,这样讲,才把谣言压下去,但是北京的上升的势头……

  王志:反作用已经形成了。

  何振梁:形成了,并受到了一定的遏制,所以我们中国人办事情,完全按照章程来办,有些人可不是这个样子,无所不用其极啊。

  1993年9月23号,决定2000年奥运会申办的日子,凌晨,摩纳哥下起了大雨,何振梁由夫人梁丽娟陪同,来到进行陈述报告和投票的会场,这将是高度紧张的一天,也是充满悬念的一天。早餐前,梁丽娟专门为心脏不好的何振梁准备两份急救药,一份让何振梁随身携带,另一份交给了何振梁的好友日本委员猪谷千村。

  这一天陈述的顺序是柏林、悉尼、曼彻斯特,北京和伊斯坦布尔,北京排在第四,在五个城市陈述完毕后,开始进行不记名投票,两轮过后剩下了三个城市,北京、悉尼和曼彻斯特。

  何振梁:第三轮的结果剩下来的是北京、曼彻斯特和悉尼的话,北京比较危险,为什么呢?曼彻斯特跟悉尼都是英联邦国家,投给曼彻斯特的票不可能多数投到北京来,多数将到悉尼去,最后一轮表决是北京跟悉尼,那时候我已经感到,这13票大多数会到悉尼去,所以那时候我已经跟,坐在我旁边,我是第一副主席,第二副主席是,刚好也巧了,是澳大利亚的高斯帕,那是我的好朋友,我跟他讲,我说凯文——他的名字叫凯文·高斯帕,我说凯文,看样子我得向你祝贺了,他心里也明白了,他也安慰我,他说不,这个萨马兰奇还没拆开信封,表决的结果谁还不知道呢,所以就这么去到了宣布结果的会场。所以确实,为什么抱着一种不安的心情去,等待着命运的宣判,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整个过程要等待,要等待,要坚持住。

  那一天,所有电视机前观众看到的是,时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的何振梁,微笑着走上主席台,站到了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的旁边。

  何振梁:我已经在准备着当时全世界的电视都在正对着台上,是不是?我怎么来面对这个基本上可以定下来的失败,或者说是失利吧,所以您看到的是我带着微笑上台,尽管不是很,我也不能给台下的北京市代表团一个错觉,好像胜了是不是,我又不能带着一种沮丧的脸上台。应该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国人面对的暂时的一时的挫折,是绝不会那种垂头丧气,而是一种以大度的心态来接受这么一个结果。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悉尼的时候,所有中国人都经历了由喜转悲的心理过程,而在电视机前,人们看到的何振梁依然面带着微笑。

  王志:那可能作为一个外交官来说,你是很出色的,但是你的内心呢

  何振梁:在萨马兰奇宣布是悉尼得到举办权以后,我转过来第一个跟第二副主席高斯帕,我跟他我说表示祝贺。就在第二天,波多黎各的委员跟我握手的时候跟我讲。他说振梁昨天你带着微笑,跟澳大利亚的委员高斯帕表示了祝贺,我知道,你内心是流淌着泪,所以你说我那么悲伤,我在公众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示出来。

  王志:但是你的内心呢,我听说你回到旅馆你就嚎啕大哭。

  何振梁:是啊,是嚎啕大哭的,我本来是忍住了,尽管我的夫人跟我在会场出来就跟我会合了,她安慰我,我们两个偷偷的流泪,回到旅馆,身心疲惫,我躺在浴缸里,想休息一下,放松一下,这时候北京女儿来电话了,她哭着跟我讲。

  王志:说什么?

  何振梁:她说我看电视我不能接受这个情况,我爱你爸爸,那个时候忍不住,现在我都忍不住,嚎啕大哭,这在房间里面,我可以纵情的,或者把我心里压抑住的,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全部释放出来

  王志:我想知道为什么?是因为压力吗?

  何振梁:不是。

  王志:你做了该做的事情。

  何振梁:是, 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但是并不是因为你做了该做的事情,你可以感到心安理得,不是,因为你知道,当你知道全国人民那么样地,强烈地希望得到举办权,当你知道老百姓为了支持申办做出了那样大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上的,特别首先精神上的,你就知道你所肩负的责任的重大,你一种没有能够完成使命的这种感觉,并不是出于自己个人,而是感到我们人民付出了那么多,为这个奥运会。
  1993年9月25日北京申办代表团的包机离开摩纳哥回国,在三年申办期间,何振梁飞了大约64万公里,等于绕地球16圈,这是他,也是北京整个申办行动中的最后航程。在飞机上,何振梁逐个同大家握手,感谢大家为申办所付出的努力。

  王志:我想知道93年没有拿到举办权之后,那几年之间你的境况是怎么样的,有变化吗?你感受到压力吗?

  何振梁:人们从来没有给我施加过压力,并且我们回来的时候,机场上面,我没想到,我们不是凯旋之师,机场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5000人欢迎,一些大学生们,一些各界人讲话,令人非常感动,这一句口号一直在我心上。

  王志:哪句口号?

  何振梁:就是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就说这次我们没成功,迟早我们会达到,并且我们北京是永远的。所以后来我几次,第二次申办成功以后,我到领导家去,让我去讲一讲申办的过程的时候,我用的题目,就是用的这个,但是跟他倒一倒,我说不远的奥运,永远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指日可待了,就马上要到了,所以这个还有张照片,对我刺激非常大。

  王志:什么照片?

  何振梁:那张照片有国家体委的老领导荣高棠同志,李梦华同志,还有一张是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同志,还有其他一些人,都在北京等待着听蒙特卡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最后的表决的结果。他们这个照片上登出来的是,不是北京是悉尼,这个失落的表情,凝固在那个地方。这张照片,我永远会记在我心里,脑子里面跟心里面,我觉得我作为国际奥委会的成员,我确实是辜负了大家的重托,所以我真的自己下决心,我相信中国迟早,中国还要申办奥运会,不管我是不是,只要我还活着,不管我在什么岗位上,我一定还要为第二次申办奥运会尽我的最大努力,我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但是我相信,不会很久又会申办的。

  从蒙特卡洛到莫斯科,七旬老者一片痴心不改

  这次我们没成功,迟早我们会达到

  为了申奥, 他两次放弃了竞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个人算什么呀 跟北京奥运会相比,跟北京去争举办权个人算什么

  十年梦想终成真 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假如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举上火炬跑一段的话

  《面对面》王志专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 正在播出

  何振梁跟体育事业打了一辈子的交道,50年代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调到国家体委工作。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直接参与了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的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可以说,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1993年申奥时,何振梁64岁,临近快退休的年龄,他曾经想用北京申奥成功为自己从事一生的体育事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申奥工作结束不久,何振梁从国家体委退休,但是,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一直没有放弃为再次申奥进行准备和铺垫工作。为此他还曾经两次放弃了竞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机会。

  王志:两次放弃副主席的竞选,跟这个有关系吗?

  何振梁: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并且是相当重要一部分原因,一次我让给了高斯帕,所以我执委任满了,我就可以竞选副主席,到1998年我执委任满,可以竞选副主席,但是高斯帕也要竞选,因为当时悉尼已经拿到了主办权,我考虑了,如果跟他竞选,我有可能胜出,但是我这样的话呢,他觉得你这个朋友不够朋友,将来他支持北京再次申办的时候肯定积极性热情受到影响,所以他一表示这一点,我马上告诉他,你放心我支持你。你当副主席合适,我不跟你竞争,你放心。并且不仅如此,我帮你去拉票。

  王志:放弃了一次竞争的机会,但是赢得了一个朋友。

  何振梁:不仅一个朋友,他背后的朋友,都一起争取过来了。

  王志:但是对您自己个人的生涯来说不是一个损失吗?

  何振梁:个人算什么呀,跟北京奥运会相比,跟北京去争举办权个人算什么,/这个期间又发生了一次,又有这个,就是我执委任满了,也可以竞选副主席,另外一位我的好朋友,塞内加尔,比我资格老的一个委员,他没有下决心竞选不竞选,他说他年岁大了,我说你放心,只要你决定竞选,我绝不跟你竞选,我支持你,所以第二次申办他更是这样,第一次就这样,我们北京第二次申办的时候,就讲振梁你不要做我的工作浪费时间,你就告诉我为你们可以做些什么,你就吩咐就行了,这样的朋友,就是通过这样的互相之间的推心置腹的互相支持,才能够真正到了关键时候,完全是可以真正成为铁票,不仅他个人成为铁票,他可以带动一大批非洲的委员,支持北京。

  1998年,中央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已经从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何振梁闻讯后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再次参加申办工作,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

  王志:再次申办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什么样的契机呢?

  何振梁:再次申办应该讲,条件也比较好,香港的回归也顺利完成了,国内的经济确实是以全世界都感到惊讶的速度在发展,体育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三,并且由于第一次的没有成功,使得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感到遗憾,很多委员,也希望中国再申办,国际上的舆论也是比较的成熟,我们第一次申办没有成功以后的第二个礼拜,萨马兰奇就写信给我们国家领导人,希望中国再次申办。接着在韩国的一次亚洲委员的聚会上面,九个亚洲委员,加上我一共是十个,九个人签了名,并不是我去策动的,他们自发地提出来。

  王志:中国应该申办一次。

  何振梁:写信给我们国家领导人说,如果北京再次申办,我们所有的委员都全力支持。

  王志:国内没有阻力吗?

  何振梁:我们没听到什么,你看民众的支持率,我们自己调查,百分之九十点九,国际奥委会说,我们还进行独立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比我们自己的调查还高两个百分点,百分之九十六点几。

  1999年北京市向国际奥委会正式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是北京在相隔八年之后再次申办奥运会。此时的北京和八年前相比,已经大不一样,北京的申办标志和口号也改变了,新北京、新奥运代表着这是一次全新的申办。1999年北京奥申委成立,何振梁担任了奥申委顾问和执行委员会委员。

  王志:那这个过程当中你没有担心过吗?莫斯科这一次万一又不成呢?

  何振梁:这个属于我们奥申委的领导层都很明确,就是说,绝不要出任何差错,我们自己不要出任何差错,尽管第二次申办同样受到了政治上的干预,压力很多,但是我们应对的时候,没有针锋相对,而是讲正面的话,走我们该走的路,并且我们在跟评估委员会讲,介绍我们自己情况的时候,非常实事求是,就是说人们关心的,主要是一个空气的问题,污染的问题,一个是交通问题,我们把问题都摆在他们面前,没有任何回避,同时告诉他们,这几年我们怎么采取措施方案,哪个问题怎么解决,哪个问题怎么解决,他们评估委员会感到十分地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一些关键的事情该去有针对性做工作还得做,比如说,在2001年年初,两个很有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又是世界有名的运动员,先后发表了反对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个谈话.

  王志:理由呢?

  何振梁:他的理由就是说人权问题等等,制度不同啊,民主问题等等就是这些吧。我们奥申委商量了以后就觉得必须要把这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好能改变他们的这种看法。我到欧洲去的时候,专程到他所在的一个小城市里面去,跟他一起交谈,我就跟他讲奥运会的作用是什么,你讲民主也好,你讲权利也好,中国10多亿人要求来办奥运会,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的愿望,你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另外国际奥委会本身它就主张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意识形态,不分政治制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是不是,你如果奥运会自己有这样某一个类型的政治体制国家举行你还叫什么奥运会啊,奥运会的作用在哪里啊,你讲的那些问题,什么民主政治,你到中国来看一看,他们来了一看以后,跟报纸上的宣传完全不一样,反过来了使得他们更相信了我们的话,而不相信那些歪曲了的报道。

  2001年7月7日,72岁的何振梁和北京奥申委的同事们飞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此时的莫斯科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将做出两项决定,选择新一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选择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21年前,萨马兰奇在这座城市成为第七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而在这届全会之后他将在这座城市离任。

  何振梁:萨马兰奇曾经讲过,国际奥委会在他当主席内,犯过两次错误,第一个错误是1996年百年奥运会的时候,奥运会百年纪念的时候,没回到它 的发源地雅典,第二个错误是世纪之交的奥运会没交给中国,交给了悉尼,他是后来跟我讲的,他说现在我们第一个错误已经改正了,2004年奥运会主办权给了雅典,我希望在我的任内纠正第二个错误。

  王志:为什么会有第二个错误?

  何振梁:2000年主办权应该给北京,很多人有识之士都这么看,为什么?一位北美的一位委员,加拿大的一位委员他讲,他说悉尼办奥运会肯定会成功我没疑问,但是这届奥运会的影响 在任何欧洲美洲任何一个地方办的一样,很成功的一次普普通通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才是真正表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2001年7月13号的莫斯科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也是充满悬念的一天,这一天委员们首先要听取五个申办城市的陈述,然后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哪个申办城市,陈述是每个城市展示魅力的最后机会。上午有三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要发表陈述,大阪、巴黎和多伦多,中国代表团的陈述排在了下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在最后作了陈述。

  王志:听很多报道说,很多代表是被你的发言真诚所打动,大家觉得你的发言很精彩

  何振梁:实际上我就把我心里的话讲出来。

  王志:有人替你起草吗?

  何振梁:有几个起草委员会的,有几个起草的人,我都不满意,事先排练的时候,有人建议我,手势这样摆那样摆,我说不。我在国际奥委会里面二十年,1981年到2001年正好二十年,谁都知道我平时怎么讲话,谁都知道我平时的为人是怎么样的,你去做个演员干吗,我就很自然的,跟委员跟同事,把我的心里话掏出来跟大家讲。所以我第一句话是,用了别人的话,但是我自己加以改造的,讲的那句话,刚才已经讲过了,任何决定都讲这样的史册,因为历史上说的,哪一年都载入史册,只有一个决定创造历史。

  国际奥委会委员 何振梁: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亲爱的同事们,你们所传递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亲爱的同事们,7年后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谢谢。

  何振梁:这个多伦多的申办委员会的主席,他参加了莫斯科的全会,各个城市的陈述都听了,听了以后,他跟他自己坐在旁边的夫人讲,就说我的天啊,他说我的上帝,上帝啊,北京陈述应该得满分,也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居然在旁听席上有一位夫人,我当时正在台上刚讲完,突然出来一个女士的声音高声讲bravo,当然这bravo大家都知道,这是意大利话,就是喝采的意思,是不是?那么后来她自己不好意思了,后来问她你怎么回事,她说我实在太受感动了,可以想象出来,中国这个胜出应该讲,是众望所归,任何人都没话说,没有任何异议,中国做得干干净净,凭自己的实力,凭自己的工作的努力,征服了所有的人。

  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委员们在听取了五个申办城市七个小时的陈述之后,投票开始了。第一轮投票的结果出来了。

  还剩下四个城市,他们是2号巴黎,3号多伦多,4号北京,5号伊斯坦布尔。好了吗?我们进行第二轮投票。我现在宣布开始投票。

  委员们使用计算机程序掌握的投票器投票,第二轮结果立刻揭晓,三位监票人站立起来。

  王志:那鉴于你的特殊的身份和作用,你是否比我们更早知道北京已经获得了主办权?

  何振梁:你不能说我更早知道,我更早感觉到,因为知道必须得打开,第一轮表决的时候,三个人,只有一个人签了字,信封是敞开的,送到萨马兰奇那里,我知道没成,第一轮没成,那么看第二轮,第二轮最后出来三个人就签了字了,并且封上封条了,三个人都起来了,我知道这个时候,我这心里已经比较有底了,因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像北京那样,有第二轮就胜出的实力,这三个监票人平时都是跟我好朋友,他们从那里过来上台,三个人都回自己的位置,经过我那的时候,你们感觉不到,我感觉到,他们都跟我不约而同的,眨了一下眼睛。

  王志:不会是你自己敏感吧?

  何振梁:我敏感也不会三个人都这么样啊,你们最后看一看电视上,你们可以感到一个非常微小,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我就觉得已经有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几的把握了,萨马兰奇拿到信封以后,他在那边主席台那里坐着,就从我这里过来,到那里讲台上去宣布,经过我的时候呢,头跟我微微地点了一下。我就更有把握了,我想这也是他心里早就想的,跟他预想的相吻合。果然他上去他拆开信封念的时候,很自如的就念出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属于北京.

  萨马兰奇:在我宣布投票结果之前,我想对五个侯选城市以及另外五个提出过申办的城市表明国际奥委会的态度,感谢他们的杰出工作,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只有一个城市能获此殊荣,但是其他城市所做的贡献也将被写入历史,现在宣布投票结果。第29届奥运会,2008年的举办城市是"北京"。

  王志:您当时的心情呢?

  何振梁:我心里当然高兴了,总算完成了这个心愿了,当时也顾不上做什么,因为一宣布,大家高兴,委员一个一个跟我拥抱,排着队,所以连马上举行的国际奥委会跟举办城市的签订这个协议的,应该我站在后面,我都没办法过去了,都是在一个一个来跟我拥抱。

  王志:但我听说这次也流泪了,什么场合?

  何振梁:这次是当众流泪了,上次我是关起门来流泪,因为我们台湾的同胞,吴经国他也上来跟我说,我们中国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两个人拥抱,两个人都流泪了,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流泪。所以为什么那么多的全世界海外的华人,都感到高兴鼓舞,这是一个真正百年中国人的梦想,所以那个时候,我相信吴经国跟我两个相拥在一起流的眼泪也是所有的中国人,此时此刻都会有同样的想法。

  申奥成功之夜,何振梁很晚还守在电视机前反复收看来自万里之外北京欢庆的画面。对于这位为之奔波辛劳了10年的古稀老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慰籍。

  申奥成功之后,何振梁逐渐从公众的视线中淡出,关于他的新闻也比以前少了许多,但是他对于奥运会的关心却没有停止,现在何振梁还担任北京奥申委顾问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艺术顾问。

  王志:那么现在离我们申办成功已经七年了,马上就要真正举办了您作为当事人,您能评价一下现在的准备工作,您满意吗?

  何振梁:准备工作不是我满意就满意的问题,而是国际奥委会十分满意,北京的奥组委的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在按照计划进行着,国际奥委会监察,看你的这个进程等等这些很注意,一般根据过去的经验,他对每一个计划的进展情况,用三种颜色来表示,绿色按照没问题,黄色有些问题要注意了,红色有些问题要严重注意了,其他的城市都有红的黄的,很多,北京奥运会的计划放在那里,大片的都是绿的,个别有一两个问题是小问题,有点黄色的,后来又把它变成绿色了就说明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是确实是做的比较有条不紊的在进行着。

  王志:但是奥运传递计划,现在火炬进不了台湾,在我们看来非常遗憾?

  何振梁:是。

  王志:不圆满。

  何振梁:是,这个我觉得这点大家都会看到,原来中国台北,或者他们叫中华台北奥委会,已经同意了这个方案,这个陈水扁当局硬是找理由,找个借口吧不是理由要否定,最后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又去找另外一些枝节来弄,这种情况之下国际奥委会觉得,本来奥运会的火炬,传递的是和平、友谊、进步这么一个理念,你台湾方面你怎么能够这样不断的在这个问题上面纠缠不清,所以就想干脆就不去了,很可惜的事情,损失的是台湾地区的老百姓,他们没有机会亲自体验奥林匹克的火炬所带给人们那种精神上那种更好的一种体会吧。很多人一看到火炬经过或者自己亲自去跑一炮的时候,感到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因为你知道你举的,它所象征的并不是单单是一个火把而已,

  王志:就您个人应该是功成名就了,应该松口气了,还有什么愿望吗?你希望这一届奥运会你还能参与什么?

  何振梁:我首先,肯定我会作为一个观众来参加,其次我曾经表达过,假如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面举上火炬跑一段的话,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