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王乐义(3图)

发布时间:2011-01-26 10:06 | 来源:央视网 2007年10月15日 16:34 | 查看:3166次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10月15日播出):

  王乐义在三元朱村连续担任了29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来,对于到村子里来参观的人,王乐义总是喜欢把他们带到培育蔬菜的大棚里。

三元朱村种植大棚蔬菜第一年就出了17个万元户

  王乐义:这个苗子长得非常好,因为我们搞工厂化育苗,质量好。

  记者:这都没有土?

  王乐义:这有土,有机质。搞工厂化育苗,就是这个搞法。一看,跟工厂似的。它这样育苗有什么特点,一个是不受季节的限制,这是一个,第二,病害少,传染不进来。病虫害隔离了。隔离了。

  寿光农民在很早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专著《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就出生在这里。不过,当年的农业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够用了。现在的人们想在冬季也吃上更多的新鲜蔬菜,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寿光农民却一时还做不到。

  王乐义:在70年代初,80年代末,我们寿光搞温室已经搞了十来年的时间了。冬天烧煤加温,在冬季就只能生产什么菜呢,油菜、菠菜、香菜、芹菜、小油菜,生产叶菜,你像这些果菜生产不出来。那个大棚一冬烧多少煤?烧5、6吨煤。什么时间上市呢?在3月份开始育苗,到五一那个时候才能生产果菜。

  成本高,上市晚,这就是当年寿光反季节蔬菜生产的现状。如何对蔬菜大棚进行改进呢?王乐义苦苦思索,并且到处拜师学艺,好几年过去了都没有结果,就在1988年春节,堂弟给他送来了两斤黄瓜。正是这两斤黄瓜,让王乐义眼前一亮。

  王乐义:我一看黄瓜太好了,顶花带刺,非常鲜嫩。我说你上哪儿弄到的这个黄瓜?他说你猜猜吧。我就认为我们寿光城关镇沙瓦村那个老张,他搞棚搞得最早搞得最好,他弄的那个黄瓜正月十五上市,但是没产量,没有那么好。那个黄瓜黄不黄绿不绿,产量很低。他肯定有新招了,我是这么想的,他说不是。他说我是在辽宁大连市场上买的。

  这两斤黄瓜让王乐义终于按捺不住了。春节还没有过完,还在大年初三,王乐义就和村干部北上辽宁,一路打听,终于在大连的瓦房店,他们找到了冬天里种出黄瓜的大棚。

  王乐义:大棚里面有个老农民兄弟说,你们是干啥的?我说我们是山东的。山东干啥?我说来看看你种的黄瓜。你是想来学技术的啊?我说是啊。他说我们两个农民,一个农艺师,我们研究了200多次黑籽南瓜嫁接黄瓜,刚成功第二年,谁叫我们教我们也没教。甭说是你们山东的,我姐夫来我都不教,他的姐夫去他都不教。我说能不能看一看呢,他说不行。

  吃了闭门羹的王乐义还不甘心,回到村里,他和村干部一商量,决定组织8名党员干部第二次到瓦房店去找辽宁菜农拜师学艺。

  王乐义:这个叫韩永山的农民兄弟出来了。他说,老哥,上次你来不讲了嘛,你买黄瓜可以,学技术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教,你们来这么些人我能教吗?再说你这是,我们研究这个事都定了个攻守同盟,谁也不准往外传,我传出去他们就揍死我。我说那就好,不太难为你了。你能不能敞开你那个大棚,叫我们这些伙计们进去看一眼,就算没白来,行不行。他说那可以。但是我们进去看的时候,我们都分了工了,也有看棚的结构的,也有关键看嫁接部位的,我们三个,其中我是看他那个嫁接到底怎么嫁接。

  正当王乐义满心欢喜地查看黄瓜秧根部的嫁接情况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王乐义:韩永山那个农民兄弟过去,照着我就踢了一脚,他说不准你动。我说不准我动,我也没给你动啊,我就扒开看看你这个嫁接的部位,你不讲,我们看一看有什么了不起。你也不应该用脚踢我。

  辽宁的这位菜农当时并不知道,王乐义的行李中每次都放着一些医用塑料袋,因为他十年前曾经身患癌症,直肠已经被切除,十年来,他需要把一个塑料袋挂在腰间,随时随地收集体内的排泄物。

  看见有人对一个病人做出如此不礼貌的举动,村干部王有德马上站出来为王乐义打抱不平。

  村民王有德:我们就告诉了辽宁的菜农,这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带着病,肠癌,(直肠)切除了,发着高烧过来的。瓦房店菜农就感动了,他们就说,晚上你们住下吧,在我们这里吃点饭,结果就好酒好菜地伺候着。他们就说,你们这支部书记真不容易,来取经我们真是感动了,不管怎么着,把技术传授给你们。

  就这样,王乐义在瓦房店菜农那里学会了黄瓜和南瓜的嫁接技术。回到村里,他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蔬菜大棚进行了五项技术改造,解决了大棚吸收阳光和保温的问题。

  技术改造试验了半年多,1988年夏天,王乐义这才着手开始大规模兴建蔬菜大棚。可是,他在动员大会上说了一个上午,却没有一个村民响应。相反,倒是有人在会后当面劝王乐义打退鼓。

  王乐义:哎呀,乐义啊,你在会上讲的我听着也很好。冬天不烧煤、不加温,就能生产黄瓜,光这太阳晒能晒出黄瓜来,那除非神仙能办的事,咱凡间人也做不到,他就是这么。

  这时的王乐义当机立断,他动员了17位党员带头盖起了蔬菜大棚。为了让蔬菜赶在春节前上市,那年8月,他甚至要求这17位党员把即将成熟的36亩玉米给砍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玉米地上盖起蔬菜大棚。对于这样的决定,村民们议论纷纷。

  王乐义:乡里乡亲发牢骚。慢慢地以后就编成顺口溜了,这么高的小娃娃,见了我就唱歌,乐义傻,乐义疯,怎么穷怎么折腾。好话没有一句。你听了什么用处,我的伙计们都说,他说你看看,乐义,他们说的太难听了。这些孩子也不懂事。我说孩子不懂事,大人教的,没事。我说现在啥也别说,咱惟有的办法就是把这个大棚搞成功,真正成功了,这是最好的答复,你啥话都解决不了。

  一晃1989年元旦到了,17位党员很快在自己的大棚里都收获了喜悦。

  当时这个黄瓜一旦元旦上市,到春节,好的户就卖到11000多块钱了。最少的刨去本钱,也卖了六七千块钱了。过年小孩见了不唱歌了,什么事没有了。过了春节都说啥,乐义啊,你叫我搞这个大棚,俺不敢搞,在大会上,你说得那么好,党员干部一年弄一两万多块钱。我说哪里一年,八个半月弄两万多,我说行了。趟出路子来了,大家都干吧。所以第二年都干了,这不行啦。

  三元朱村种植大棚蔬菜第一年就出了17个万元户,这件事情震动了十里八乡,来到三元朱村拜师学艺的农民一时成群结队。可是,对于这门独有的技术到底该不该毫无保留地向外传播呢?

  村民王细科:技术不往外传,再发一年财。

  村民王有德:我劝王书记咱不往外传这个技术,咱学会了刚一年,再传出去谁还挣钱。

  村民徐成和:对这个技术,就是有保密的思想,我家里,我对象说,这个技术还是不要往外传好。还是在三元村,干上三年五年的,咱们三元朱村也致了富了,老百姓手里都有钱了,再把这个技术传出去。

  王乐义:我说这个事,本来这个饭碗就是我们出去考察学来的,再教给人家,这个事不算是砸了自己的饭碗,我们应该再创新再发展。我第一年搞的是黄瓜,第二年我搞蔬菜。第三年我生产瓜了,第四年生产瓜果葡萄了等等。哪年都有新技术,都有新品种,没有地方落后了,也没地方减少收入。三元朱村这项技术传出去,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而且三元朱村的农民增收越来越好,没吃亏。

  正是抱着这种想法,每当有人来拜师学艺时,他都会将自己掌握的大棚蔬菜技术和盘托出。他向村民们做工作时还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农民是一家。

  从1989年至今的18年时间里,三元朱村4000多人次的农民技术员被王乐义派往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无偿地把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王乐义本人的足迹也遍及了其中的11个省市自治区。他曾带着技术员先后十多次来到新疆解决技术问题,使新疆告别了一年8个月吃外运蔬菜的历史。

  目前,寿光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一年一度的国际蔬菜博览会,更使寿光成为国际瞩目的蔬菜新技术推广中心。2006年,推动这场绿色革命的三元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突破了一万元,百余户村民还住进了宽敞的别墅。

  王乐义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9年,许多人都无法想像,王乐义在走马上任时,他是一个刚刚做了直肠癌切除手术的病人。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工作,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当年的一个承诺。

  王乐义:1978年5月份,正好得这个病,在医院里住着,家里没钱。当时出院的时候一分钱也没有,我们公社党委给拿了6300块钱,拿的住院费,出的院。我一听,我本身是一个党员,给党增加这么大的负担。什么话甭讲了,我说我以后干好工作。当时我就和领导表了个态,虽然我身体不好,我能活一年,我就干一年,能活十年干十年。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