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马昌海:思政课上的“红歌教授”(图)

发布时间:2011-01-25 08:38 | 来源:首都文明热线 2010-11-22 | 查看:2338次

马昌海老师在课上教学生齐唱红色歌曲。

  这位教授挺怪,上课不带讲义,不带水杯,但从不忘带移动硬盘,那里有多年收集的1000多首革命歌曲。不看谱,不看词,数百首红歌张嘴就来。

  这位教授人气挺旺,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却很少有学生逃课,甚至还有学生追着选修他的课。

  他,就是北京服装学院的“红歌教授”马昌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循着歌声,很容易找到“红歌教授”的课堂,此时的马昌海站在讲台前挥手打着拍子,先来首《送别》热热身——“清末民初创办的新式学堂,音乐课就叫‘乐歌’,《送别》就属于学堂乐歌。有影响的学堂乐歌大都抒发‘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这天要讲鸦片战争,马昌海先找出一首叫《何日醒》的歌,共分《鸦片烟》、《圆明园》、《东海滨》、《甲申》、《甲午》、《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八章,教唱讲解中,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呈现在学生眼前。

  提起唱歌,马昌海一点儿不谦虚,“简单的歌听上三遍,就会了。”受唱过汉剧的父亲影响,马昌海自小就喜欢音乐。在内蒙古锡林郭勒插队时,他和知青们常在草原上飙革命歌曲,一唱就是一天。

  马昌海大学学的专业是历史,毕业后在北京服装学院教思想政治理论课。28年的教师生涯,他赶上了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次变迁,“我把红歌带进课堂,也是缘自这门课程的变迁。”马昌海说。

  1998年,《中国革命史》变成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史实少了,理论多了,这让马昌海犯了愁,怎么教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毛主席语录让他来了灵感,自己能唱上百首语录歌呢,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来两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学生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于是,课堂上经常响起他的歌声,《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都是种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学生们被他激情的歌声带回了那个年代。

  2005年,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马昌海有意识地开始收集革命歌曲,还学会了在网上收集歌词、曲谱、音频、视频和历史背景。这些年代久远的歌找起来有点困难,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事。他把收集到的1000多首歌,分为“学堂乐歌”、“近代军歌”、“五四歌曲”、“抗战歌曲”、“毛泽东语录歌”等14个专题,仅撰写的歌曲讲稿就有数十万字。

  这些红歌成了马教授的教辅教材。讲五四,他唱《五四纪念爱国歌》;讲大革命,他唱学堂乐歌《中国男儿》重新填词而作的《工农兵联合起来》;讲工人运动,就唱《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讲农民运动,来段《农友歌》、《农会歌》;讲到红军,自然首推那首《红军不怕远征难》……

  唱完红歌,马昌海还会给学生讲歌曲的历史背景、歌词含义,一首《八路军军歌》,歌词中就包括了长征、游击战、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等多个知识点,几乎重温一遍抗战史。

  “‘90后’大学生对党和新中国的奋斗史知之甚少,思想、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课如果干讲,他们肯定没兴趣。我唱这些歌,就是为了让这门课被他们接受,每首歌都是一段历史的结晶。”马昌海说。

  “真没想到这么老的歌那么好听,歌词像诗,比有的流行歌曲强多了”;“我才知道,《国民革命歌》的曲子居然和《两只老虎》一样,真有意思”……下课了,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还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中。

  “喜欢音乐的人一定热爱生活,您的课我喜欢。”“听您的课,唱这些歌,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激情。”学生们的这些褒奖,是马教授最看重的。

  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的马昌海今年到了退休年龄,他计划把收集的歌整理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制成光盘,配上动画,让同行们共享,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大学能用,中学历史课也能用,让孩子们在歌声中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思政课上的“红歌教授”》)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