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3 17:32 | 来源:新华网 2025 07/02 19:41:25 | 查看:37次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
新华社记者胡喆
提出“七不”治学与处世原则的钱学森、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捐赠出来的郭永怀、不要“原子弹之父”称号的钱三强……近日,当记者得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迫不及待翻开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书。
这些故事仿佛一扇时光之窗,让人们从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得以感悟中国科学发展的精神密码——
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直抵人心。这位科学巨匠践行着“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的信条,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恰是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在当下回望这份多年前立下的规矩,发人深省。
郭永怀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十二年如一日”从不休星期天和节假日,无论寒冬酷暑总是徒步上班,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位科研人的精神画像。更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位科学大家,他解决了那么多科学难题,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却没来得及为女儿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钱三强拒绝“原子弹之父”称号的往事,在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面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的朴素话语,折射出一个道理:科学是集体智慧的交响。
回溯激情燃烧的岁月,抒写赤诚报国的科学精神。优良的作风学风犹如科技创新的“生命线”,是决定创新高度的“精神密码”。从一穷二白到站上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深深镌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足迹。在中国创新指数进入全球前列的今天,打开这些故事,仿佛进行了一场同老科学家的跨时空对话。
“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时间胶囊,封存着中国科学发展最珍贵的基因。”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负责人表示,通过讲好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主动践行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代表们说,要时刻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正己立身、涵养品德,捍卫科学的清正和纯洁,用良好的作风学风照亮追寻科学真理的征途。
合上书页,那些朴素的身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印记,依旧清晰可辨。这就是重温的价值,更是未来的启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