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5图)

发布时间:2011-07-28 08:03 | 来源:网易网 2011-05-06 04:09:00 | 查看:829次

杜可名在给孩子们读书

小朋友依依不舍地送别志愿者
学生为罗海岳(左)戴红领巾
蒲公英图书馆的孩子们在认真看书
向芯在给学生讲课

  人的命运之旅总是如此神奇,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就可能让你的生活变了天地。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罗海岳、“挚友计划”的成员陈亦晨、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向芯、海归杜可名……即曾因小事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和生活。

  罗海岳说:“虽然我并不富裕,但可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陈亦晨说:“国外的经历让我觉得,做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一时之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向芯说:“我觉得美国是把公益作为学术对象来看待,大家会讨论怎样把世界变得更好。”

  杜可名说:“慈善并不是用数字能够衡量的。”

  其实,这份名单还可以开列得更长。这些负笈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有着共同的信念让世界变得更好。在留学生中备受关注的“适应、融入异域文化讨论”日益激烈的当下,这种信念及实践是否可算最恰当的文化融入?

  “平民化”的公益

  罗海岳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同时也是“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的发起人。

  “我在去英国留学之前,认为慈善与公益是富人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然而令罗海岳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会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投身公益事业。

  罗海岳坦言,这来自于英国公益文化对他的熏陶:“我在英国读高中时就体会到了英国对社区服务等公益事业的重视。不论是学校、教会还是社区都会鼓励每一个个体去服务社会。他们把公益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对这种‘公益平民化’的理念特别认可。”

  从2007年暑期以来,罗海岳多次深入中国川藏贫困地区就儿童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并组织募捐活动和支教活动,2009年他被评为“深圳首席爱心大使”。然而罗海岳却觉得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公益其实很简单,虽然我并不富裕,但可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罗海岳这样说道。

  “一辈子”的公益

  “国外的经历让我觉得,做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一时之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挚友计划”的陈亦晨如是理解公益。

  “挚友计划”是由中国留学生创建的,以补充与促进中学教育为基本目标的非营利组织。陈亦晨就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之一,如今已经大四的她决定回国之后全职从事公益事业。

  “国外的很多义工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没有选择去享清福,而是继续做着让他们更快乐、让社会更温暖的公益事业。我曾在哈佛参加过一个‘公益性职业中心’,他们会帮助哈佛的学生寻找公益性职业中的就业机会,让学生可以把‘公益’当成一种职业。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公益是一个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陈亦晨说。

  “有学问”的公益

  “青草计划”是由学生志愿者团队组成的针对民工子弟的公益组织,这个组织的发起人向芯如今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

  “高三时,由于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高考压力没那么大,我就想着暑假能不能够做点有意义的事。后来我联系了几所民办学校,除捐书外,还做短期的夏令营活动。第一年做时,我并没有想把它做成一个长期组织,只是一个月下来,志愿者的收获特别大,我就想切实地做些事情。”向芯说。

  出国留学之后,向芯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决定将“青草计划”进行下去。在美国,向芯参加了很多公益培训的课程,这让她感慨原来公益也可以“大有学问”。

  谈到自己在美国最大的收获,向芯这样说:“我觉得美国是把公益作为学术对象来看待,大家会讨论怎样把世界变得更好。我参加过几次公益课程,课上一些社会企业创新公益的案例对自己启发很大,这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跟自己一个人埋头做事的视野完全不一样。”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