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拨开中国慈善雾霾

发布时间:2011-11-18 08:36 | 来源:凤凰网 2011年11月17日 11:06 | 查看:1195次

  一座高达24.15米的巨型女性雕像,日前赫然出现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黄金地段。该雕像基座占地800多平方米,面容酷似宋庆龄,但修建者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却称:“(雕像)现在暂定的名字是黄河女儿,并不是宋庆龄。”不过曾与河南宋基会签下雕像制作承揽合同的广州美院雕塑系却表示,这座雕像就是宋庆龄。

  不管这座穿着旗袍、围着披肩、挽着发髻,与其他许多地方的“黄河女儿”雕塑形象相去甚远的庞然大物身份究竟为何,其修建者河南宋基会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了。

  打着慈善幌子的经济体

  今年9月,《南方周末》一篇《中国最能筹款慈善组织的钱去哪了——谁在控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一文,将这家资产规模近30亿元的基金会首次带进了公众的视野。文中披露,河南宋基会十多年来通过公益医保项目在老百姓中进行广泛集资,并通过内部人士控制的投资公司在当地投资、放贷,赚取高额利润。该基金会以慈善之名,行集资之实,已经成长为一个资产规模达30亿元,业务涵盖房地产、金融、担保、保险代理、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巨大经济实体,“宋庆龄基金会”的名头俨然成了其吸储、宣传和运作政府资源的幌子。

  在地产、放贷等多项暴利项目的推动下,河南宋基会积蓄了令人咋舌的经济实力,净资产比起排名第二的上海市慈善总会高出一倍还多,就连两家国家级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净资产额加起来也才及河南宋基会的一半。

  基金会拥有如此雄厚的资本,应该是慈善事业的福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河南宋基会的年报显示,2008和2009年,他们的捐赠收入分别高达8.6亿元和6.2亿元,但善款支出却只有区区0.5亿元和0.78亿元,还不到收入的9%.

  其余资金流向了何方?

  《南方周末》的报道刊出后,河南省统战部、民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宣布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但如今时隔两月有余,仍未见调查结果出炉。此时,这座巨型雕像的横空出世恰好为河南宋基会“挂羊头,卖狗肉”的运作手法做了最佳注解。

  雕塑背后的“阴影”

  据悉,建设这座雕像耗资4亿元,这笔巨额资金的来源是河南宋基会“自筹”,建设单位正是此前被曝出善款放款、关联交易的“宋基系”企业之一--郑州怡商置业有限公司。

  宋基会宣传活动部副部长赵志敏称:“雕塑是属于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项目的一个附属设施,属于公共项目,包括会议室、演播室、电影院,去年底开建,预计今年12月落成。”

  据此前媒体披露,该项目原为公益项目,占地222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计划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儿童素质培训基地和国际青年儿童交流中心的“两个基地、一个中心”.不过近日媒体发现,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该项目的建设进程十分缓慢,目前非但没有完工,反而大幅度“缩水”.现在活动中心所在地面积已缩至不到47亩,总建筑面积也只有5万平方米,占据该地块的1/5.另外4/5则有15幢楼房在建,占地面积达到160亩,2013年完工后,将挂上“宋基绿城玉园”的牌子,作为高档豪宅出售。

  其实,建造雕像本身无可厚非,但花费高达4亿元的巨资去建造一座大而无当的雕像是否必要?和援助那些还需要资金支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相比,建造这座散发着浓厚商业气息的所谓“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意义何在?这座雕像是否仅仅是河南宋基会瞒天过海、掩人耳目,借慈善之名疯狂圈钱的美丽外壳?是谁给他们开了绿灯,从中牟取的巨额利润又将用于何处?

  河南宋基会的种种行为,早已背离了慈善的原始目的。试想,连雕像的真实身份都各执一词,巨额资金的来源和流向就更是一笔糊涂账了。

  厘清慈善的商业边界

  今年“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的一再爆出,令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受到了广泛质疑,人们不愿看到本是用来扶危济困的善款,成了某些内部人士谋取私利的工具。

  而现实是,目前我国对慈善业的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账目的不公开、不透明,必然会滋生出见不得阳光的蛀虫。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用“五个看不见”来描述慈善的不透明: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

  从前,公众对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的捐款是基于对该组织的信任,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已有80%的网民表示不会再捐款给红十字会,各地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数额大幅跳水。缺乏信息透明度的慈善组织,正在为挥霍公众的信任埋单。

  从国外基金会的运作方式当中可以看出,慈善和商业投资并不是对立的。不少基金会委托专业公司理财,其投资组合一般包括稳健的债券、股票等。

  以盖茨基金会为例,尽管有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两大全球顶级富豪资助,但从2001年以来,该基金会每年都将88%-94%用于投资,2005年之后,其投资收益已经超过当年收到的捐款。对于盖茨基金会而言,投资回报是行善的坚强后盾。慈善组织从事商业投资活动,可以帮助其保值、增值,避免权力和资本的干涉。我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也有相关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但由于法制和机制的不健全,使基金会的商业投资行为目前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人民时评《“巨型雕像”拷问慈善的商业边界》中提出了慈善与商业之间三个需要划清的边界:杜绝市场交易中慈善组织的利益私人化,避免慈善活动变质为不正当竞争,避免慈善组织涉足高风险投资领域。坚守商业收入继续用于慈善事业,是保持我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重新树立公信力和公众信心的关键。

  “回归民间”知易行难

  根据规定,在我国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它们的管理原则是“双重管理体制”,必须有一个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认定的团体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只有经过主管单位确认之后,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目前全国90%以上的慈善捐赠资源被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创办的1000多家公募基金会、数千家慈善总会和2000多家半官半民性质的红十字会所垄断,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已有2000多家,但许多民间公益组织找不到主管单位,无法登记注册,缺乏公益身份,很难获得资助,生存举步维艰。

  我国慈善事业缺乏清晰的定位,也让某些个人或组织有机可乘。慈善的主体是民间组织还是政府?是依法由民间组织自行选择具体实施,还是由政府主导、干预和直接管理?这些基本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对于这个问题,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在日前举办的“京师公益讲堂”中表示,民间性是慈善机构的基本属性,政府可拿财政的钱购买民间慈善组织的公共服务,但不能把民间慈善捐款当成“第二税源”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政府要制定法规政策支持民间公益的发展,并担负监管责任。不能既当规则制定者,又当运动员,还当裁判员。和国际通行的政府购买民间组织的服务正好相反,在我国,垄断性慈善资源不是从民间流回民间,而是从民间流向了政府。

  但推行慈善机构去行政化的改革也并非易事。徐永光说,大众包括媒体对慈善的认识不足,导致慈善文化没有方向,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有官办背景的慈善机构自身愿意继续保持这种官民不分的状态,改革对于他们而言内缺动力,外缺压力。外在的压力不能仅限于社会,还要由政府,政府应当下令去行政化。他还提出了“慈善体制改革路线图”,对政府、慈善组织、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如何推动慈善机构改革的建议,包括政府推动慈善立法、下达政府令、实施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慈善组织进行信息披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全社会重塑现代慈善文化等措施。

  慈善事业在促进公平、维护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搞好公益慈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我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当中,人们踊跃地捐款捐物、出钱出力,极大地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温暖了人心。但慈善机构屡屡爆出此类丑闻,只能让公众刚刚燃起的赤诚之心慢慢冷却。

  和河南宋基会巨型雕像的身份一样,我国的慈善事业的许多领域还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公益慈善,本是造福社会的善举,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运作方式和监督机制,即使初衷是好的,也终将偏离正确的轨道。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