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镇同:“有利于他人,受益于自己,情趣自得,其乐无穷” 的中科院院士(图)

发布时间:2016-05-09 20:22 | 来源:首都文明办 2012-04-24 | 查看:1416次

  高镇同 , 男,1928年11月15日生,汉族,江西都昌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镇同教授是我国著名结构疲劳专家,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四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部级奖励九项。鉴于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的成就,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主要论著有:《疲劳统计学》、《疲劳可靠性》等六部,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80余篇。曾任首届亚太地区材料与结构强度委员会主席、第4届亚太地区强度评价会议主席,第4届国际疲劳会议技术委员等。

  高镇同院士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中华学子生于盛世,犹如乘风破浪行舟,驰骋江海。上报国家,下辅黎庶,岂不绚丽一生。” 高镇同的一生正是这样去实践的,作为一位科学家,在结构疲劳的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培养出许多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他从事党的教育、科研工作50余年,培养了4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中有院士、高校副校长、航空副总师、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副教授、教授或研究员、政协委员,钟群鹏院士、张福泽院士、长江学者傅惠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闫楚良等都是高院士的学生……这些人的成就、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映衬着他的培养和扶持,都反映着名师的教育与培养。

  早在60年代《光明日报》就介绍过他的教学成果和经验。在教坛执教数十年中,他始终认为“学生才真正是教师的财富”,他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因此,在博士生的培养上,高镇同始终如一地坚持:“我们看人不仅看现在,还要看未来,依据其素质与特长看他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就沿着那个方向去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坚持;要有牺牲精神,因为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教师要在研究成果奖项上、在论文的署名上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因此,每当谈及弟子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时,高镇同总是笑逐颜开,“这项成果出自学生之手,要比我自己完成的还要高兴,因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年轻人的成长比我重要。“一代胜过一代,我们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我们民族才能繁荣昌盛!”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高镇同更是让人领悟到: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仅在步入新世纪以来,高镇同从自己积蓄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捐献的现金累计60多万元。高镇同先生将帮助他人视为乐趣,并常说“有利于他人,受益于自己,情趣自得,其乐无穷”。

  1956年,高镇同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的教学研究成果“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奖,同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2005年连续两次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感动北航” 2005年度人物荣誉。获2004-2005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6年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爱心捐助”荣誉。

  高镇同院士是一位科研路上的攀登者,也是一位为祖国为民族而拼搏的战士,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高镇同的人格魅力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在科学及教育本身,更在于他对社会文明进步所作的卓越奉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