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白治均(5图)

发布时间:2017-02-24 20:0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08 第801期 | 查看:1211次

36年坚守山村学校 甘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麻土坪小学,是一所仅有9名学生的偏远山区学校。多年来,因为环境差,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不曾离开,一直守望着这一隅育人之地,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践行着“授业解惑”的使命,把知识与美德传递给大山的每个孩子。他就是麻土坪小学任教36年的教师白治均。2016年8月,白治均荣登“中国好人榜”。

  “只要这深山沟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会永远站在麻土坪小学的讲台上。”这是白治均的诺言。  

  麻土坪小学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最偏远的一所小学,现在只有9名学生。然而,这么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能够保留至今,完全是因为山村教师白治均用毕生精力在守望着这一隅育人之地。“治贫先治愚,知识是改变穷困的唯一途径。”高中毕业的白治均坚持:“孩子们不能再穷下去了,我要用毕生的精力来改变家乡孩子的命运。”

白治均与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1.36年的守望  只为践行一句诺言

  1980年2月,高中毕业的白治均在麻土坪小学当起了民办教师。任教第一天,村支书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娃娃们要有出息,就全靠白老师了。”白治均回答说:“放心,老支书,只要孩子需要我,我会一直在这里教下去。”一句诺言,重如千斤,36年来,和他一起教书的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一直守望着这里,从未放弃。  

  19年的民办教师之路,对白治均来说是艰辛的,每月工资从最初的十几元到后来的几十元,全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多数要靠妻子喂猪养鸡,省吃俭用来支撑,家里常常入不敷出。“我上初中那会吃的都是黑面馒头,家里很少买白面,一年四季只有过年才割几斤肉,沾点荤腥,那会的日子过得真的很艰难。”白治均的小儿子这样说。

白治均在给孩子们辅导辅导作业。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下海热潮涌动,不少民办教师弃教经商。“当时在钢铁厂的姐夫来信说,帮我找了份工作,工资挺高,叫我马上走,我一个人坐在炕沿上,想到妻儿的困境,看着家里破破烂烂的窑洞,说良心话,真的有点动摇。”白治均眼角闪着泪花,声音带着些许颤抖,“当孩子们知道我想离开学校,都哭着挽留我,舍不得让我走,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的心一下就软了,一咬牙,没跟着姐夫去钢厂。”  

  1998年底,通过招转考试,白治均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本来可以到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去工作,但他强烈要求继续留在麻土坪小学任教。他说:“我们这样地域偏僻、条件差的学校,别人不想来,来了也不安心,我不愿看到自己工作多年的学校像周边许多村的学校一样倒闭。”

  2.为了让孩子上学  他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

  为了让山区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每学年开学,白治均都跑村串户,动员学生入学。  

  1994年,当时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麻土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李苗(化名)和一年级的学生李浩(化名)兄弟俩家庭生活极为困难,父母又卧病在床。开学时,白治均发现他们兄弟俩没有来学校报到,便急忙跑去这俩孩子的家里了解情况。孩子的爷爷含着眼泪告诉白治均:“家里没有钱,娃娃的父母身体也不好,实在是负担不起俩孩子的上学费用。”白治均说:“孩子不上学不行,钱的问题我想办法。”当时家庭已经很困难的白治均毅然承担起这俩学生的上学费用,并一直支持着这俩学生读完中学。“他们现在一个是民营企业家,一个是技术工人,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我,看着他们现在都有所成就,我觉得当时付出再多都值得。”每当提起这兄弟俩,白治均都很自豪。

放学路上,白治均送孩子们回家。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2014年新学期开学,学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叫周泽(化名),患有先天性脑瘫,曾经被很多学校拒之门外,白治均二话不说就接收了。“他刚入学时,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有时拉在裤子里,白老师也不嫌脏,每次都主动给他清洗。”曾和白治均一起教书的杨老师说,“这里念书的娃娃年龄都太小,很多娃娃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许多事情要老师们帮着完成,白老师比我辛苦的多。”现在,在白治均的关爱下,小周泽不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还学会了读书写字。看着小周泽的成长,白治均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他经常说:“小周泽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简单的说点话,写点字,我即使多受点苦受点累,心里也会很欣慰。”  

  就这样,在白治均的努力下,36年来,麻土坪小学所属辖区,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近几年来,农村适龄儿童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撤点并校”后,麻土坪小学的学生人数锐减,由原来的140名降到9名,即使这样,镇上也从未考虑过取消麻土坪小学教育点,就连镇政府教育负责人都说:“没有白治均,这个小学早就倒闭了。”

  3.顾大家忘小家  学校就是他的家

  长期以来,麻土坪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村集体几乎对学校没有投入,办学条件很差。学校的桌椅板凳年久失修,大部分桌凳“缺胳膊少腿”,窑洞教室顶部不时往下掉泥皮。因为白治均平时会些木匠活,维修教学设施的活儿也就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他经常带着工具和木料到校园里修理桌椅板凳,有时一干就是一个假期。  

  有一年秋天,学校转来几名新学生,因为担心学生们上课没有地方坐,白治均那几天白天晚上赶着修理桌凳,家里田地里的糜子熟了他都没顾上收,当他忙完学校的事情跑到自家田里一看,顿时傻了眼,大风把地里的糜子吹的东倒西歪,成熟的黍米洒落一地,看得人满是心疼。每当提到这件事,白治均的妻子都有不少怨言:“家里人在地里劳作了一年,就盼着糜子熟了,有个好收成,老白把所有心血都放在学校里,家里的事根本不放在心上,到头来少收了不少粮食。”

白治均与妻子晾晒学校和家用过冬的蔬菜。图片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1994年夏季的一天,大雨滂沱,山洪暴发,乡间很多小路都被冲断,白治均的家人托人紧急给他捎话,说家里遭水灾了,让他快点回家。因为更担心学生们的安全,白治均还是坚持上完课,安全送走最后一个孩子,才匆匆赶回家。一进院子,他惊呆了,洪水从窑里冲出,大块石头和淤泥堆满了窑洞,全部的家当被无情的雨水毁于一旦,妻子和孩子们还在冒着窑洞坍塌的危险抢搬东西。回忆起当时惊魂的那一幕,白治均到现在都心有余悸。“对家里,我一直有亏欠。”回忆着这些年妻子为家庭默默无闻的付出,白治均说:“是妻子撑起了这个家,她是我坚强的后盾。”  

  乡间放学的小路,坑坑洼洼,尤其下过雨的道路,满是泥泞。36年来,白治均为了让学生行走更安全,经常自己拿着铁锹一点点把路铺平,他常说:“只有路平了,自己的心才能平,才能放心。”  

  当别人问白治均是什么让他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他说:“家乡山区缺少文化教育,能让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用知识创造幸福是我最愉快的事情,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生活告别贫穷,这是我最自豪的事。” 

  (稿件文字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编辑点评

  因为生活的艰辛,他曾犹豫过是否离开;因为孩子们的渴望,他坚定了留下的信念,白治均,是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陕北汉子,36年担当起深山孩子们的引路人,用自己辛苦的付出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这个偏远山区的简陋小学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希望。“只有路平了,心才能平。”白治均铺就的不仅是山间小路,更托起了孩子们梦的大道。向白治均以及像他一样坚守在偏远山区的老师们致敬!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