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骗捐毁了公益众筹

发布时间:2017-04-12 16:21 | 来源:检察日报 2017-03-30 05版 | 查看:1678次

  舒心萍

  “高中同学病情危急!恳请大家伸出援手!”“这是我亲戚的朋友,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近年来,随着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持续火热,个人求助性质的网络募捐信息不时在朋友圈刷屏。在网友踊跃献爱心的同时,“敛财”“骗捐”等质疑也从未间断,如何看待这样的网络公益众筹?如何监管,才能确保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规范?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3月29日《人民日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特别是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成为了新的求助信息“发布窗口”。如今,打开微信朋友圈,不时会有各类言辞恳切的求助信息映入眼帘。

  网络募捐信息平台的建立,对整个慈善行业生态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利好,既解决了一些求助者的燃眉之急,也有效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然而,网络公益众筹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滞后乃至脱节。比如,近年来,虚构病情、制造虚假证明,将众筹平台视为敛财的手段和捷径,类似这样的虚假个人网络求助不在少数,也令网络公益众筹出现了信任危机。

  网络公益众筹作为新生事物,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需求。比如,以“轻松筹”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该平台上发起的个人救助项目为2.3465万个,总支持379万余人次,筹款金额超过1.875亿元;到2016年上半年,平台上发起的个人救助项目升至4.5万余个,总支持1087万余人次,筹款总额则超过了4.5亿元。庞大的捐助资金,是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和支持。但是如果这些筹款用偏了、用歪了,成了一些人“敛财”和“骗捐”的平台,那将十分的可怕,因为这将毁掉慈善的信誉,倒了网络公益众筹的“牌子”。

  作为监管层来说,不可能做到事事超前,事事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但是当问题出现时,就应当采取措施,“亡羊补牢”。目前,网络公益众筹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趋势,但对网络公益众筹募集资金的监管却仍处于“模糊地带”,善款募集虚高、金额过于随意、支配不透明等问题时有发生,这说明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已经被一些人钻了空子。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作人王维维指出:“目前,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其在项目审核、流程监管、善款使用等方面都缺少清晰的行为及法律边界,曝出乱象是迟早的事。”

  一方面是网络公益众筹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问题的层出不穷和隐患重重,加强对众筹平台的管理规范化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如何规范众筹平台,需要监管部门尽快拿出对策和办法,既要给网络公益众筹留出发展的“空间”,积极予以政策扶持,保护好这个新生事物,也需要建章立制,堵塞监管漏洞,让众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标准和规范,都在阳光下运行。如此,才能让网络公益众筹在健康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赢得慈善美名。否则,任由网络公益众筹“野蛮生长”,甚至成了一些人敛财和骗捐的工具,那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信誉都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