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不是中国版《纸牌屋》

发布时间:2017-04-19 16:58 |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4-07 03版 | 查看:654次

  胡宇齐

  很少有严肃的政治类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能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受到各方追捧。《人民的名义》不可能是中国版《纸牌屋》,根源在于现实世界里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构筑其上的不同政治运行方式。“人民的名义”道出了我们党权力的来源,道出了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之源。只有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将人民摆在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最高位置,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力量,争取更大光荣。

  很少有严肃的政治类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能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受到各方追捧,连看偶像剧、穿越剧的小年轻们,都跑来追剧转粉了。这部打着“10年后反腐剧重返荧屏”“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旗号的作品,汇聚超过40位知名实力派演员,将反腐剧和政治剧合二为一,展现出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及社会现实的某些切面,有人称之为“中国版《纸牌屋》”。

  文艺因时而兴,与时代同频共振。《人民的名义》和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交相辉映,直击社会痛点、敏感点。在已播的剧集中,三条叙事线索清晰显现:一为反腐线,检察机关办理重大腐败案件,揭露贪官丑态;一为政治线,展现各个层级官员的较量,深层次描绘官场;一为人民线,讲述普通工人家庭、企业家等在大时代下的种种遭遇,切中社会现实……三条线索交织并行,构成对世象百态“群像式”的真实写照,满足甚至突破了观众对“尺度”的期许,让人大呼过瘾。不过,《人民的名义》当真是中国版《纸牌屋》么?

  恐怕并不能简单做此类比。诚然,《人民的名义》与《纸牌屋》都涉及政治生态,有题材上的相似性。可往深里看,叙事内核却大相径庭。《纸牌屋》中,政客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些邪恶游戏、权力运作与经营算计,根本上是为了政客个人的利益,生动体现了“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而《人民的名义》呈现出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对是非善恶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正如编剧在接受访谈时所说,腐败官员满口人民,人民在他们那里变得也就是个名词,因此反腐败才要真正代表人民,以人民的名义将他们绳之以法。由此来看,《纸牌屋》似乎更像是《利益的名义》,而这也恰恰是西方政治运作的核心逻辑。

  《人民的名义》不可能是中国版《纸牌屋》,根源在于现实世界里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构筑其上的不同政治运行方式。“人民的名义”道出了我们党权力的来源,道出了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人民”一词,堪称中国最具标志性的符号。走在北京长安街上,可以看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人民”二字出现在机构、建筑的名称之中,亦深度融入了我们党干事创业的实践之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以强烈的自净意识开展自身建设,在前行中坚守初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一系列以“民生”为关键词的改革持续铺开,彰显着“为人民服务”的底色。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一语道出了我们党持续发展壮大的秘诀所在,也点明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关键所在。犹记十八大后反腐大幕拉开之初,认为搞不下去的、走走过场的不乏其人,如今几年下来,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人民群众满意度高了,心气儿也更足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做得人心、顺民意之事,人民群众也将为之提供最深厚、最强大、最坚决的支持力量。这种相互关系,揭示的正是中国政治运行最朴素的逻辑。放眼当下,我们党和国家还面临着诸多难题有待破解,只有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将人民摆在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最高位置,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争取更大光荣。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现实往往比文艺作品更生动细微,也更复杂多元。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3多亿人民的生活之中,无不充盈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影视剧终会演完,但那些关注着“人民的名义”的目光不会远离,那些为“人民的名义”而不懈奋斗的故事也不会落幕。以人民的名义,让我们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发展的每一个篇章,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定会升腾起更加绚烂的未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