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娃信赖的“秦妈妈” (图)

发布时间:2017-05-01 21:20 | 来源:安徽日报 2016-09-09 01版 | 查看:1009次

——记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中心幼儿园清凉分园教师秦翠英

秦翠英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斌 摄

  本报记者 朱胜利

  “1、2、3、4、5……”9月1日,当固镇县任桥镇中心幼儿园清凉分园中班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数着数时,讲台上秦翠英老师的乡村执教生涯已刻上了重重的“36”。在秦翠英心里,乡村孩子就是一群“小白鸽”,他们纯洁无邪,梦想飞向远方;她要用母爱呵护他们成长,用知识为他们插上翅膀,助他们振翅飞翔。

  大爱无私,她变成幼教“小学生”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欢快的儿歌声中,秦翠英时而两手各放到一只耳朵旁,手掌张开翘起,作小白兔耳朵竖起状;时而双手握在一起,背在背后,身体左右摆动,作小蝌蚪浮游状。台下的40多个幼儿园中班孩子,一边哼着音乐节拍,一边模仿秦翠英的动作,教室里一片欢乐。秋日下午的阳光不知什么时候探进来,在秦翠英的几根白发上跳动、闪亮。

  2011年,清凉小学要创办一所幼儿园,解决附近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时任任桥镇清凉小学校长找秦翠英谈话,希望她能参与创办幼儿园,“你课上得好,又愿意为孩子们付出,这工作你得担下来。 ”

  秦翠英本能地想推辞,1963年出生的她已年近半百,教了30年小学,对幼教却一无所知。但想到那些留守农村的学龄前儿童孤独的表情和渴望知识的眼神,秦翠英把拒绝的话语硬生生吞回了肚子里。

  “我们农村的孩子应该有幼儿园,也应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幼儿教育”。那个夏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秦翠英都在忙幼儿园的事。在秦翠英的全力工作下,幼儿园如期开园,任桥镇的140多个农村孩子有了自己的新天地。

  为了这些孩子,秦翠英把自己变成了小学生,她买来幼教相关书籍,认认真真地从零开始学起,还让年轻同事帮忙从网上下载儿歌等资料,一边练习一边探索。

  幼儿园缺乏教具,她就动手自制,她用饮料瓶、铁丝等制作出的教具居然像模像样,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

  在秦翠英的课堂上,记者看到她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电线一会变成“1”,一会变成“3”,一会又变成了“8”。孩子们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伸着脖子盯着她的双手,看着她“变魔术”,嘴里情不自禁跟着念起了数字。

  农村留守娃,不乏“小淘气鬼”。年幼的小顺刚入园时,看见别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上手就抢,老师一批评,他就躺到地上打滚耍赖。秦翠英每次都蹲在地上陪着他,等他平静下来,再慢慢教育他。渐渐地,小顺变得听话了,懂礼貌了,不仅不抢别的孩子东西,捡到东西还主动交给老师。

  亦师亦母,她成了留守娃的“秦妈妈”

  有爱才有教育,当好“孩子王”,关键要有一颗永远年轻、充盈的爱心,这是秦翠英从教30多年最深的体会。

  1980年9月开学第一天,一位年轻的略带羞涩的女孩站到了固镇县仲兴乡(现已撤并)耿五小学一年级教室讲台上。她不敢扫视台下盯着她的60多双眼睛,在黑板上写字时手也有点发颤,特别是遇到比她个子还高的学生捣乱时,她急怒交加,却又不知所措。

  “教那么多孩子学拼音、写汉字,还要管那高个子,我能行吗? ”上完“人生第一课”,秦翠英忧心忡忡地问父亲。

  “你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多钻研教材,最主要的是要用真心去对待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秦翠英父亲是一名老教师,他的话在秦翠英心中激起了一股暖流,也让她找到了当好 “孩子王”的诀窍:关心孩子,用爱心滋养他们的心灵。

  考上大学并已自己创业的王进富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成绩很差,但秦翠英并没有因此忽视他,相反,秦翠英常常亲切地摸着他的头,夸他聪明,鼓励他要更加用功学习。

  “放学后,和秦老师手拉着手一起往回走,或是坐在秦老师自行车的后座上,是最幸福的时光。 ”王进富动情地回忆,“一年冬天下了大雪,我放学回家路上不小心掉进水沟里,秦老师把我从雪中拉了起来,拍打着我身上的雪,那种关切的神情和动作,就像我妈妈一样。 ”秦翠英的鼓励和关爱至今还激励着王进富。

  “把孩子交给秦老师,我就放心了。 ”张金龙是秦翠英学生的家长,过去曾是秦翠英的学生。张金龙告诉记者,秦翠英对学生细心的教育、关爱让他一直铭记在心,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再上学时,他就想把孩子送进秦翠英的班里。在任桥镇,有许多像张金龙这样信赖“秦妈妈”的学生家长。

  时间推移,秦翠英对农村孩子的爱更加炽热。

  近年来,许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有些年迈的爷爷奶奶常常忘记放学后接孩子回家,秦翠英就把他们带回自己家做饭给他们吃,吃完了再送回家。任桥镇居民卢霞曾见到这样的一幕:大雨中,暮色里,旷野上,秦翠英弓着腰背着孩子蹒跚而行,雨水、汗水顺着衣服流下来,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两行深深的脚印。

  甘于清贫,她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些年,秦老师过得挺不容易的,但她一看到孩子就会笑,留给孩子们满脸的阳光。 ”秦翠英的老同事王进红老师感慨。

  1995年,秦翠英挚爱的丈夫因病去世,她感觉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就崩塌了。但就在秦翠英为丈夫办完后事的第二天,同事就在学校里见到了满脸憔悴的她。

  “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你回去休息一下吧,你的课让其他老师先带一下。 ”校长劝慰秦翠英。

  “家里的事情已经处理差不多了,不能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了。”秦翠英说。于是,孩子们又看到了站在讲台上的笑眯眯的秦老师。

  丈夫生前治病欠下不少债,加上又要抚养两个孩子,秦翠英的生活过得很拮据。她至今仍住在粮站60年代建造的3小间老房子里,狭小又阴暗,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但就是这里,30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吃着秦老师做的饭,愉快地学习、嬉戏,成为当地不少父子两代人共同的记忆。

  农村学校条件差,许多老师都想方设法调离。但当秦翠英面对多次调往条件好的地方任教的机会时,她却因为舍不下这里的孩子,主动放弃了。“农村孩子更需要好老师,我怎么能离开呢? ”秦翠英说。

  不因贫穷而离去,只因热爱而坚守。去年,秦翠英获得首届“启功教师奖”后,主动拿出部分奖金拓宽学校门前的水泥路路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让他们的人生路走得更远”。

  付出总有收获。曾经趴在她背上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曾经在她小屋里饱餐过的孩子走出了国门,那些看着她笑盈盈讲课的孩子正茁壮成长。秦翠英为此感到巨大的满足和幸福。

  不知不觉36年过去,任桥镇的孩子们离不开秦翠英,秦翠英也离不开他们。农村孩子给了她太多温馨和慰藉,三尺讲台给了她太多的眷念,眼前这些学前留守娃更给了她继续坚守下去的理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