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旬老人的“文化坚守”(图)

发布时间:2017-05-01 20:35 | 来源:合肥晚报 2015-06-24 09版 | 查看:761次

他要用农家书屋向赌场、网吧“宣战”

  本报记者 李京鹏 文/图

王其珍在为借阅人办理登记手续

  现年72岁的王其珍是肥东撮镇镇新安社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已经为农家书屋服务了7年的老人宣称:用农家书屋向赌博场“争夺”老年人,向网吧“争夺”青少年。同时,他呼吁,要加强对书屋管理员的培训,提高管理员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充实农家书屋的“书柜”;体现书屋管理员的劳动价值。

  农家书屋越办越“活”

  23日下午2时许,72岁的王其珍像往常一样骑着一辆自行车,从一两公里以外的家中来到新安社区农家书屋上班,一到书屋,他就开始忙活起来,一边打扫卫生、整理借阅登记册,一边等待周边社区居民来借书还书。

  新安社区农家书屋建于2008年,跟随社居委多次搬迁,从最初的只有40平米的两间小屋,到如今拥有电影放映室、图书借阅室、乒乓球活动室的两层三房的场所,面积接近200平米,图书存量超过6000册。王其珍从2008年开始,就担任该书屋管理员。7年下来,在各方的支持下,在王老精心呵护下,这个农家书屋已成为在全市范围内小有名气的亮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农家书屋不仅在肥东县,就是在全市来说,都是最好的。”王其珍对“最好”的定义是指:规模较大、管理最规范、活动最丰富、图书借阅比较频繁。

  王其珍告诉记者,现在他所管理的农家书屋,已成为附近百姓的精神家园,“我这里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读书看报的场所,还是向青少年提供放映爱国主义电影的场所,更是开展乒乓球活动的体育场所。”

  采访中,附近居民姚先生正在书架前选书,他告诉记者,自己一般半个月会来借一次书,“这个书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喜欢看文史类书籍,所以在2008年,书屋刚一建我就来借书看。”姚先生说,虽然中间农家书屋搬迁过几次,但它搬到哪自己就跟到哪。“这里的管理也非常规范,书屋环境又好,我们都喜欢来。”

  66岁的许志林也是书屋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跟随王老看书,2010年家里的地被征收后,来看书借书的次数就更多了。”种地出身的许志林不仅喜欢看书,而且还带头捐书,从2008年至今,他个人向书屋捐赠图书杂志将近300本。

  希望加强管理员培训

  退休前,王其珍是附近龙塘中学的副校长,因为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以老人的关爱情结和责任感更多更重一些。

  “我要用农家书屋向赌博场争夺老年人,向网吧争夺青少年孩子。”王其珍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老人告诉记者,附近居民都是失地农民,土地被征收后,年轻人出去打工,老年人无事可做。“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以前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赌博,他们可能赌的钱不多,但总不是一个好习惯。”王其珍还介绍,以前每天下午放学后,他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在马路边写作业、打闹、骑着车子在大街上乱窜、进网吧上网等,于是就下决心把书屋办好,吸引这些老人、孩子到这里来。“书屋后来增加了老年人阅览室以及针对中小学的‘4:30小课堂’。”所谓“4:30小课堂”就是对于社区那些放学后暂时进不去家门的中小学生,王其珍在书屋辅导他们写作业,或者在周一下午为他们播放爱国主义电影。

  在服务好本社区农家书屋的同时,王老还将目光投向了全市,“我这里经常有人来参观,我也去其他的一些农家书屋看过,希望能为书屋的管理员提供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王其珍透露,在他参观的一些书屋中,管理员操作不规范、图书种类偏少、管理员义务劳动缺乏积极性等现象仍存在,希望市里面能够重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准,所以希望能够经常举办培训班,让全县、全市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能够有平台提升专业知识,相互交流学习。”

  采访结束,时间将近傍晚6点,夕阳的余晖照射进了新安社区的农家书屋,尽管还带有一丝炎热,但屋内整洁的环境让人心安,满架摆放整齐的图书更让人嗅到缕缕清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